-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作者:石雪峰
秋日漫步黄梅县黄梅镇小南街,但见宣传墙上有一张巨大的电影《赵一曼》剧照画,画作中的女主人翁赵一曼面容在秋阳映照下,格外鲜亮。剧中赵一曼的扮演者是石联星,而这里正是石联星的故居所在地。
石联星生于1914年,卒于1984年,黄梅县黄梅镇小南街人。她幼小随父在北京上了三年小学,后又迁居汉口,就读于湖北省立第一女子中学。在汉期间,她亲眼目睹了北伐革命的全新景象和汪精卫策划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的惨景,遂向往革命。在共产党人黄老师的启发下,石联星积极参加党的外围组织活动。加入“秘密读书会”后的第二年,即1932年秋,她和四个女青年一道秘密投奔上海,迅即加入党的外围组织——“赤色互济会”,从此开始了她的职业革命生涯。
1932年夏,石联星和一批革命志士冒着极大风险,穿过敌人数道封锁线,历尽千辛万苦到达红都——瑞金,将她在上海组织女工绣制的两大箱红旗作为见面礼,献给了红军。来到中央苏区后,石联星主动要求从事党的戏剧事业,先后创作并主演了《我——红军》《女英雄》《牺牲》《李保莲》《武装起来》《海上十月》和《沈阳号炮》《五大嫂》等剧目。由于这些剧目具有强烈的鼓动革命色彩,再加上石联星、李伯钊、刘月华等一批骨干演员的精湛演艺以及她们冒着炮火下基层、农村演出的顽强精神,在中央苏区产生了巨大影响。石、刘、李三人是为中国红色戏剧运动的开拓者,被誉为中央苏区的“三大红星”,其名如雷贯耳,有诗为证:“十里听歌冒雨来,辉煌灯火照山台。军民同乐逢佳节,星月联华叹妙才。”诗中的“星月联华”即指石联星和刘月华。1934年10月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石联星继续留在中央苏区并在瞿秋白的直接领导下坚持开展革命文艺斗争。对石联星率领的“星火”剧团的出色表演,瞿秋白同志还亲自发奖予以鼓励。
1937年,石联星遵照党的指示,由北上延安途中返回,赶往长沙党的戏剧专科学校工作,积极从事文艺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在艰难困苦的八年抗战时期,石联星一刻也没有放弃党的戏剧事业,经常和同志们一道饿着肚皮演出许多抗日救亡的话剧和话报剧。她在《疯了的母亲》《壮丁》《宣传》《水车转了》等剧目中饰演主角,将人物性格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为唤起同胞同仇敌忾起到了极大作用。正是在这一特定环境中,石联星在政治和艺术上日臻成熟,尤其是表演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地步。
1948年建党节这一天,石联星在接受党组织16年的长时间考验后,终于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新中国成立后,石联星积极投身于人民电影事业,主演了《赵一曼》《海上的斗争》等影片,并参加了中苏合拍的《风从东方来》的导演工作。其中《赵一曼》是她扛鼎力作。她在影片中成功地塑造了革命烈士赵一曼的光辉形象,一举轰动了国内外影坛。在1950年捷克斯洛伐克国际电影节上,石联星获得“优秀演员奖”,为新中国电影事业捧回了第一只奖杯。也正是这一部影片,将石联星的表演技艺推向了顶峰,牢牢地奠定了她作为我党第一代戏剧电影表演艺术家的坚实基础。
此后,石联星除与欧阳山等合作导演过《渔人之家》《石岩》《年青一代》《生活的彩练》等多幕话剧外,主要从事戏剧电影教学事业,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戏剧电影人才。
然而,正当石联星戏剧电影事业与日中天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运动将她的一系列心愿击得粉碎。等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石联星已到垂暮之年,且疾病缠身。即便如此,她仍以极大的政治热情,深入基层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在病榻上,她还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红色交通员》一剧的创作任务,并撰写了《秋白同志永生》《追求》等长篇回忆录文章。
1984年8月,石联星被癌症夺去了生命。在北京召开的追悼大会上,石联星享誉的头衔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红军时期的革命老文艺战士,我国著名的戏剧表演艺术家,全国政协第五、第六届委员,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文联理事,北京人民艺术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导演等。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