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蠡古泽(黄广地区),从袁术、曹操、孙权开始屯田,向为鄂东稻作区。加之武穴内湖外江,水网密布,水运发达,武穴刘家巷老街靠一粒米带活百业兴旺。清光绪六年三月二十一日,湖广总督李瀚章上奏清廷:“湖北为采买漕米之地,鄂东又为产粮区,在此一次采正米三万担。”清末民初刘家巷是武穴最著名的米市,兴盛时开办糙米行多达 90余家,知名米行有“饶集桢”、“和顺”、“广成”、“周德顺”“郭怡顺”等34家,米店20余家,年加工出口达54万担(约28750吨)。时为米业服务的行业也应运而生,开有(线)车行15家,客栈15 家,搬运散工1520人。每天由港口输出谷米1500余担。刘家巷米市货源充足,与到乡间采购的众多米贩分不开,他们一年四季将稻谷源源不断运往武穴。在梅川运输线上,以小车谋生和歇息地点出名的称为:“鲁全二的车,塔水桥的粑”。鲁全垸有线车100多辆,男人推,女人拉。谷包送到仓头埠后下河上船,到刘家巷“落行”,砻房再加工成糙米,装上江船输出,销往九江、汉口和无锡一带。
围绕码头漕米转运,一业兴来百业旺,刘家巷的副食品加工和饮食业也很兴旺,招来五湖四乡的大量船户水客。最为行销是董糖(后称酥糖),成为武穴名产,粑铺、烧饼铺众多,小笼包、烧麦、蓑衣丸,油炸臭豆腐、油条、油粑,都是武穴著名的风味小吃。武穴茶饼、烧饼也很受欢迎。这些糕点和干粮,无论是馈赠还是车夫、脚夫携带上路,均便宜实惠。行旅赶车的午间,傍茶棚吃粑喝茶,所以武穴人称“午饭”为“喝茶”。刘家巷除众多糙米行外,山药(薯蓣)行也很闻名。山药是武穴特产,凡上乡的山药有的在大金铺被山药行收购,有的农户肩挑背扛到大金仓头埠码头运到武穴刘家巷,年销量达18万斤。由于这里是连结城乡贸易,猪行也间杂其间,仔猪圈栏售卖。因此,刘家巷市场品类繁多,进出摩肩接踵,日暮喧嚣不息,刘家巷成为享誉鄂东的名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