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文/彭永锋
(图为爱鸟人士拍摄的长湖水鸟)
“我来的时候,空气都是湿的/鸟鸣滴落下来/婉转着泥土的音符/稻田的禾苗像被洗过/湖水温柔宁静,宽大得让人想哭/”
荆楚儿女,一定要来一次长湖。
“陵谷千年变,川原未可分。”《水经注·沔水篇》“江陵城西北有纪南城。……三湖合为一水,东通荒谷。”千年沉积,百里长湖,汇路白湖、中湖、官湖之水以达于沔。它东临汉江,南濒长江,西眺清江,北接漳水,跨荆门、荆州、潜江三市,水域面积131平方公里,是湖北省第三大淡水湖泊。聚八方来水,丰饶了长湖的物产,公元前706年楚武王自丹阳迁都长湖之畔郢城(今纪南城)。
来到长湖,你可以考察一下长湖丰富的物产,探寻楚国迁都之因。据统计,湖内浮游动物75种、脊椎动物244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等4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河麂、白琵鹭、小天鹅、虎纹蛙等19种;维管束植物223种,其中蕨类植物8种,裸子植物3种,被子植物212种;浮游植物55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1种、二级保护野生植物3种。长湖水域覆衍之地,盛产膏腴之丰,古为兵家所争。丰饶的物产孕育发展了灿烂的人文文化,其中楚文化更是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璀璨组成。
来到长湖,你应该探寻楚韵之渊,寻思想之根。“长湖百里水,中有楚王坟。”长湖沿岸纪山、十里、后港等地分布大量的楚墓,于秘境中探寻历史之渊源。“春申更使能成事”,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一代名相春申君黄歇,出生于长湖之畔,其衣冠冢黄歇冢坐落于长湖北岸黄歇村。明代翰林墓、铁鞭古祠、荆家城新石器时代遗址、赵家湾大溪文化时期古城遗址、严仓古墓群、冯场古墓群、新宏村乱冢墓群、庙湾古墓群、殷集古墓群等诸多文物胜迹,亦为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通过抢救性发掘,出土了古尸、竹简等大批珍贵文物,寰宇震动。1993年10月,长湖西北郭店楚墓,804枚竹简出土,有字简730枚,《老子》《太一生水》等篇章为研究民族哲学史、思想史、古文字学、简册制度及书法艺术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被誉为“改写中国思想史的典籍”。
楚韵精髓代代传。时至今日,长湖周边的人们还保留着一部分楚文化习俗。源于楚国民间吹打乐“十番家什”,2011年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车水歌”“打硪号子”“插秧歌”“薅草歌”“采莲船”“皮影戏”“纪山庙会”“铁鞭古祠庙会”等均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到长湖,你可以抛开一切只为美景,于美景中享受心之安宁。“日暮黑云生,且依龙口住。”潘家台、王家台、月台、柳岗牧笛、长湖远帆、渔歌早唱、仙桥夜月、夕阳返照、书亭坠雨、凤山晓钟、白羽破金等“三台八景”依然熠熠生辉。细雨卷帘去,清风拂面来。极目远眺,水天一色,湖水清澈,水鸟阵阵,绿波泛舟,荷香来袭,白鹭戏水。一池青翠,柔波上娉婷摇曳的碧沚,欲翔蓝天的灵鸟,烟雾中绿色把天幕挤出视线,“短棹轻舟游长湖,波光潋滟碧连珠。蒹葭列阵藏鸥鹭,莲叶堆云拥紫芙。”一幅人间仙境图。
来到长湖,你更加要体验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所有努力,为当下的盛世喝彩。湖水清澈,荷莲相映,鱼虾成群。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受各种因素影响,长湖污染严重。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围湖养鱼等无序索取,导致长湖水质泛黑,生物种类锐减。
“小舟裙作帆,笑语过湖云。”十年前,沙洋县长湖湿地保护区管理局、荆门长湖管理局相继挂牌成立,开启了长湖水系自然生态规范化治理和保护的新篇章。十数年励精图治,长湖拆围禁捕、水质生态修复、湖滨带生态治理、污水治理等具体措施以及沿湖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水同治”、入湖排污整治、养殖污染治理等治理项目的共同推进,为长湖水质的持续改善打下了坚实基础,水质由治理之初的劣Ⅴ类恢复至地表水Ⅲ类。郭家洼、藻湖、人湾、桥河外滩退垸还湖,“清四乱”等举措的落实,更是令长湖“二次生长”五平方公里,湖滨生态持续向好。今年三月,《荆门市长湖保护条例》《荆州市长湖保护条例》《潜江市关于加强长湖协同保护的决定》三部地方性法规同步施行,三地一湖共治的格局初步形成。厚重的文化底蕴、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丰饶的物产、秀美的风光、科学的管理,长湖必然迎来全新的蜕变。
“我爱着这湖水/爱着走丢在其间的鱼群/天空寥落,鸟的影子越来越远/独留下我,依然与你相看/”
师法自然,幽古通今。楚韵长湖,定不负你。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