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处暑已过,改革硕果丰收在望。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朋兴乡长风村田间地头一派生机勃勃,成方连片的“大田”格外显眼,绿油油的高粱长势喜人。
这是孝感市孝南区以“千亩方”示范片区建设推动闲地变耕地、小田变大田、低效田变高产田的真实写照,也是当地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全区8个乡镇、11个村通过建设“千亩方”(即耕地保护千亩示范),新增耕地2874.88亩,解决耕地撂荒10686.33亩。在推进耕地保护工作的同时,有效保障首衡城、汉孝产业园等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因势利导 探索耕地保护之策
过去,由于田块分布不均,孝南区多地逐渐形成了“巴掌田”“斗笠田”“皮带田”等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资源利用低效化、生态质量退化等问题。此外,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增加、人口老龄化严重等多重原因,农村耕地撂荒现象日益严重,土地空间利用形势非常严峻。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为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孝南区以建设“千亩方”示范片区为抓手,将错落分布的“小田”整合成方正平整的“大田”,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今年5月,朋兴乡因地制宜在长风村试点“千亩方”工程,村两委召开院子会、星空夜话,多方听取群众意见,动员村级理事会、种粮大户、乡贤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赢得广泛支持,启动集中复垦复耕、连片流转等开发模式,引进稔泰现代农业等市场主体,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发展温室大棚,增加农民和村集体收入。
“零星耕地集中连片后,平整了土地、改良了土壤,耕地质量得到提升,真正让‘粮地’变成‘良田’,实现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孝南区朋兴乡副乡长肖威表示。截至目前,长风“千亩方”试点片区已建成1300余亩高标准示范农田,其中恢复耕地312.11亩、新增耕地占补指标173.78亩、解决耕地撂荒843.51亩。朋兴乡率先提前超额完成全年耕地恢复任务。
从小岗村通过“分田到户”,实现“大田变小田”的土地改革。到如今,以朋兴乡为代表的各地乡村纷纷开始“小田变大田”改革,对农业生产关系进行了再次重塑。孝南区“小田变大田”改革让土地焕发新生机,它不仅能释放集体经济发展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孝南区以朱湖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国家级试点为牵引,在朋兴、肖港、新铺、杨店、西河、毛陈等乡镇推进“千亩方”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工作,推动闲地变耕地、小田变大田、低效田变高产田,规模化种植粮食作物,项目综合整治面积近万亩,为增加耕地后备资源,推进复耕复种,寻求占补平衡提供发展土地要素保障。
“我们要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基本农田‘非粮化’,合理用好土地资源,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走好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互促共进之路。”孝南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永万介绍。
据介绍,“千亩方”示范片区建设既可解决耕地恢复问题,完成耕地保护任务,也可新增耕地指标,有效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助推区域经济发展,还能解决连片耕作问题,为机耕、机播、机防、机收“四位一体”的农业机械化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农业效率。
孝南区充分运用“千亩方”农田集中整治契机,引导农户将零星散布各处的“小田”集中“零存”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以“一个主体一片地”的方式进行“整取”,发展规模经营。同步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改善河道生境条件,恢复生物多样性,建设和美乡村。
“通过引导‘千亩方’农田集中整治,围绕首衡城农产品供应链平台,建立‘基地+加工+市场’农业全产业链,畅通农产品‘出村进城卖全国’通道。”孝南区政府办副主任、区营商环境促进中心主任刘刚介绍,首衡城发挥华中地区最大“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优势,在“千亩方”建设蔬菜生产基地、水产品基地,订单生产果蔬、水产,企业节约成本,合作社稳定销路,产销两旺,农商共赢,同时,也让就近保护耕地,共同守护粮食安全有了长效机制。
来源:人民数字联播网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