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黄梅调”的初步调查(从湖北黄梅戏演变而来之故)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08-28 15:05:44

作者:张紫

图片


1951年4月张紫发表《黄梅调的初步调查》:据我们(安徽省)初步调查研究,黄梅调是自鄂东地方发展而来的,其所以叫黄梅调,是由於它是从湖北黄梅戏演变而来之故。黄梅调最初的三十六本戏,就是湖北黄梅戏的原来脚本,不过只流行于皖西地区。

  皖北的地方戏,“黄梅调”是很重要的剧种之一。黄梅调不只流行于皖北沿长江的各大中小城市与广大的乡村,而且皖南各县与鄂东一带都有其长远的历史。在皖西各县,如怀宁、潜山、太湖、宿松、望江、桐城、舒城、岳西等地,都有黄梅调的职业性的剧团。据初步调查,单桐、怀、潜、望四县,即有三十多班的组织,职业演员约三百多人。

  黄梅调和一切地方戏一样,它生长于民间而又为劳动人民所爱好。据黄梅调艺人谈:截至目前为止,在其演出效果上,观众大都是农民,虽然它也在城市中演出,观众仍以工农大众为主。农村中的喜庆季节,如插秧、秋收,以及以往在旧社会里的迷信集会、“酬神”的仪式等,都有黄梅调的盛大演出,所以较早时期,皖西各地把黄梅调叫做“香火戏”。

  黄梅调流行于皖西以至于皖南的历史沿革,据我们初步调查研究,是自鄂东地方发展而来,其所以叫黄梅调,是由于它是从湖北黄梅戏演变而来之故(是自湖北黄梅戏演变而来)。黄梅调最初的三十六本戏,就是湖北黄梅戏的原来脚本,不过只流行于皖西地区。在音腔方面变为桐(城)怀(宁)一带中心的地方土音了。这种历史渊源,据我们研究,是很自然的,因为鄂东接近皖西,由于长江流域与大别山脉的自然关系,民间艺术的流传是很自然的。关于这一点,还有一段悲惨的传说,据说若干年前,鄂东一带闹灾荒,人民无衣无食,封建统治阶级又不问人民死活,逼使他们四处逃荒,逃在皖西一带的饥民,在沿门求乞时,即唱他们的乡土戏——黄梅调,所以最早的皖西黄梅调又叫“化谷戏”,“化谷”就是募化谷食的意思。当黄梅调从乡村发展到城市的时候,艺人自己曾命名黄梅调为“皖剧”(注:丁永泉回忆1926年称为“皖剧”),意谓属于安徽的戏。

  这个地方戏在皖西、皖南已有相当长远的历史,从乡村发展到城市的阶段,无法查考,但近十年来,这个戏本身的变革,却能看出是受了城市京剧的影响。而它成为更有益于人民、更受广大人民所喜爱的地方戏,则是在解放后近两年的事。

图片


  黄梅调的内容是受其历史社会内容所决定的,因此它一方面反映封建统治下农民的悲惨生活,而另一方面却又为封建的统治阶级思想所支配,所以旧的剧目中有很多是歌颂封建的忠孝节义之类的历史故事,但表现人民劳动生活的很好的现实性的脚本也有,如《罗凤英捡柴》、《点大麦》、《卖老布》、《打猪草》、《打豆腐》等。在历史戏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充满了悲哀伤感的情调,表现了封建统治下农村劳动人民的控诉和怨恨。

  剧目原来仅有三十六本,若干年来通过艺人们的创造,已逐渐丰富起来,目前上演的戏共有一百多本,根据初步调查的剧目统计有:

图片


  (一)原有黄梅戏的剧目三十六出(注:1952年张紫言:“黄梅调最初的三十六本戏,就是湖北黄梅戏的原来脚本”):

  《珍珠塔》、《告钱粮》、《乌金记》、《吐绒记》、《西楼会》、《桃花洞》、《罗裙记》、《牌刀记》、《岳州渡》、《锁阳城》、《绣鞋记》、《白扇记》、《杀子恨》、《双合镜》、《凤凰记》、《双结义》、《卖花记》、《剪发记》、《荷花记》、《打红梅》、《大劈棺》、《血掌记》、《青风岭》、《双挂牌》、《养麦记》、《罗帕记》、《丝罗带》、《卖水记》、《金钗记》、《鸡血记》、《私情记》、《天仙配》、《阴阳河》、《孟姜女》、《毛洪记》、《莲花庵》。

  (二)原有黄梅调小戏的剧目五十一种:

  《双怕妻》、《闹花灯》、《打豆腐》、《卖疮药》、《借妻》、《闹官棚》、《戏牡丹》、《游春》、《小放牛》、《赶水》、《送表妹》、《上登舟》、《秦雪梅》、《打猪草》、《挖茶棵》、《挑牙虫》、《送绫罗》、《会春》、《讨学俸》、《瞧贵相》、《撇芥菜》、《打花魁》、《卖杂货》、《三字经》、《斗黄府》、《逃水荒》、《补背裕》、《纺线纱》、《打哈叭》、《扎鸡锥》、《钓蛤蟆》、《云楼会》、《小辞店》、《瞎子捉奸》、《湘子化斋》、《送亲演礼》、《何氏劝姑》、《瞎子闹店》、《蓝桥汲水》、《王婆骂鸡》、《英台自叹》、《老少换妻》、《卖饭女修书》、《二百五过年》《苦媳妇自叹》、《张二女自叹》、《郭素贞自叹》、《乡下女自叹》、《余老四自叹》、《二姑娘看灯》、《罗凤英捡柴》。

  (三)自编黄梅调剧目十五种:

  《穿金扇十二本》、《玉蜻蜓十八本》、《昭君和番十八本》、《武则天十四本》、《粉妆楼十二本》、《万恶男儿烈女恨四本》、《三看御妹八本》、《王清明合同记六本》、《玉鸳鸯十本》、《洛阳才子八本》、《蜜蜂记四本》、《白蛇传三本》、《二度梅六本》、《锯碗钉》、《人头娃娃鱼》(即《蝴蝶杯》)。

图片


  (四)解放后新编与改编的剧目二十七本:

  《新万民欢》(上下集)、《贫女泪》、《贪官与恶霸》、《仇深似海》、《小仓山》、《逼上梁山》、《大闹黄家庄》、《穷人翻身》、《野猪林》、《渔夫革命》、《景阳冈》、《三上轿》、《借红灯》、《杀恶霸》、《闹官棚》(又名斗争反霸)、《钓蛤蟆》、《莲花庵》、《眼前报》、《满江红》、《黄泥岗》、《闯王进京》、《洞庭英雄》、《卖花记》、《砂子岗》、《九件衣》、《皇帝与妓女》、《血案》。

  以上剧目不一定是完整的,还有在广大乡村演出的可能被遗漏掉了。黄梅调脚本的产生,有一部分是自京戏脚本改编而来,大部分是它所特有的,艺人们自己所创造的。据一个艺人谈,他们在编剧工作上非常简便。首先选择故事,再编排情节,然后分场,艺人们集体创作,根据情节、分场、大家凑上,谓之“凑场”子,由另一个类乎导演的掌握全剧的场面、情节,最后略加整理,即编成功了。有时时间来不及,上午“凑场”,下午即搬上舞台。艺人自编的脚本,一般都无文字记载,所以随唱随换,唱了就算。因之可取的地方,也一并丢弃了,这是没有好好组织之故。

  剧目的分类,一般可分成“悲剧”、“喜剧”和“情剧”三种(按:“情剧”是艺人划分的,其实可以分别主题纳入悲、喜剧之内),悲剧的如《荞麦记》、《孟姜女》、《郭素贞自叹》、《罗凤英捡柴》、《张二女自叹》之类,而且黄梅调的悲剧脚本要占很大的比重。悲剧所表现的一般是封建社会妇女命运的悲惨,被丈夫休弃,晚母虐待,穷苦折磨,一般是所谓“红颜薄命”的悲酸故事;也有反映封建统治与官僚恶霸的,如《告钱粮》就是描写农民受不了苛捐暴政而向官府告状,虽然暴露了一些气愤,但结果还是形成悲痛结局。喜剧如《金钗记》、《合同记》、《罗裙记》之类,这类戏多半是写“公子落难”遇到恩人、情人、亲人而后大团圆,以及“进京赶考”途中遇难,以至“榜上题名”、“跨马回家”,或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的故事。喜剧中还有更多的滑稽性、讽刺性的幽默喜剧,如《瞎子闹店》、《瞎子捉奸》、《二百五过年》、《王婆骂鸡》、《双怕妻》、《二姑娘观灯》之类,这些戏富有相互的幽默和淳朴的笑料,是极受农民喜欢的。所谓“情剧”,如《私情记》、《游春》、《送表妹》、《小辞店》之类,这里一部分是描写“公子王孙”的“风流倜傥”和“才子佳人”的艳事,另有一部分是描写劳动的青年男女纯洁的爱情,《私情记》就是表现一个做长工的青年农民被他老板的闺女所恋爱的故事。这类戏是最受农村青年男女喜爱的,那些封建的人则视其为伤风败俗。

  另一种分类便是“历史剧”与“现实剧”。从上面罗列的剧目中可以看出,历史剧要占主要成分,现实剧比较少,这里值得特别提出的是解放后现实剧的创作,表现人民解放翻身天大喜悦的有《新万民欢》与《穷人翻身》等。描写反霸斗争的有《杀恶霸》、《斗争反霸》、《大闹黄家庄》、《贪官与恶霸》等。此外,还有表现修江堤伟大工程与人民上河工的一类“活报”现实创作,这方面使黄梅调更发挥其艺术的光彩,而且还在继续发挥中。

图片


  黄梅调发展至目前,已经是相当完整的舞台剧,在舞台设置与音乐方面,大部分与京戏相同,场面有大锣、小锣、堂鼓、板鼓、牙板、钹、喇叭、南胡京胡。不过锣鼓点子较京戏简单一些,一般只有【二六槌】【二四六槌】、【大槌】三种。脸谱、化装、服装等亦与京剧大同小异。可是,这只是近十年的变革,在最初的时期,演出是极其简单的,没有乐器,舞台设置也很粗糙,在伴奏上只有所谓“帮腔”,即收尾句至最末两字全台演员接帮下腔。目前农村的黄梅调,大都还是这样子,只有在城市中的舞台上比较讲究。

图片


  在调门腔韵方面,据初步调查有这几种:①【八板】(一句八板,悲惨戏用)。②【中三眼】(普通的,谈话时用)。③【慢三眼】(做派、悲叹用)。④【火攻】(即【快板】,想事情、紧急场面用)。⑤【二行】(等于京戏二六板、接拜行礼用)。⑥【三行】(比【二行】快些,接【二行】后面唱用)。⑦【数板】(讲牌耍滑稽时用)。⑧【开门调】(一句三六板,欢乐时用)。⑨【神腔】(神仙唱)。⑩【道腔】(道人、吃斋人用)。⑪【返魂腔】[又名【阴司腔】,返魂、托兆(梦)用]。⑫花腔。这些腔调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平词】与【花腔】;如[火攻】、【二行】、【三行】、【哭板】等都属于【平词】部分,而且这些曲调比较正派,是黄梅调的主要曲谱。【花腔】包括【仙腔】和一些杂腔,一般是风骚戏、垫戏所用的。腔调的特征,高亢、清脆、尾音很长,保有民间粗犷昂扬的色彩,而且悲惨声腔很多,那是为适应太多的悲剧的缘故,如什么“自叹”之类,就是黄梅调很重要的形式之一。

  黄梅调的地方色彩,表现在用地方土腔的唱白,就是以桐(城)怀(宁)为中心的皖西音腔体系的土语土音演唱的。在城市的黄梅调因受京剧影响,道白部分采用京腔或普通腔,但唱腔还是黄梅调的本色。

  黄梅调是地方戏,在表演方法上还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表演求真,真哭、真笑,甚至武打时也是乱蹦乱跳,睡到地上打滚,所以表演上是艰苦的。这种表演虽然粗糙,但有其淳朴粗犷健康的一面,这也是一般地方戏所具有的特点。

图片


  职业性的黄梅调剧团,是“师傅制”,投师学戏是个老规矩,所以一般职业演员都是“科班出身”的。安庆市黄梅调戏班中就有老伶工丁老六,唱戏唱了四十多年,皖西一带的黄梅调演员中很多都是他的弟子。

  在剧团内旧的影响还是很深的,徒弟的练功夫依然受封建的束缚,对学徒辱骂、笞打,还是难免的。经过近两年的教育改造,这种旧恶习已改进了许多,但还需要较长时期的改造才能肃清。

  黄梅调有它悠长的历史,有它特定的地方色彩,有广大的流行地区与观众,有丰富的艺术宝藏,它的前途是光辉的。

  附记:本文关于剧目方面材料,节自姬俭书同志的调查报告,特此声明。

张紫:《“黄梅调”的初步调查》一文刊登情况与介绍

1951 年 4 月《戏曲报》

1952年11月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处辑《华东地方戏曲介绍》,新文艺出版社.

“黄梅调”的初步调查作者张紫,发表于 1951 年 4 月《戏曲报》。该文通过建国后对流行地方戏的调查,记叙了黄梅戏在解放前夕的演出情况。文中认为,黄梅戏的“观众仍以工农大众为主”。“悲剧脚本要占很大的比重”,“表演求真,真哭、真笑,甚至武打时也是乱蹦乱跳,睡到地下打滚”。这些都表明了黄梅戏质朴、原始的情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该文对黄梅戏上演剧目作了初步统计,即原有剧目三十六出,小戏剧目五十一种,自编剧目十五种,解放后新改编剧目二十七本。

2006年王长安主编《黄梅戏志》,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9年王长安主编《中国黄梅戏》,安徽文艺出版.

图片

素材来源于《家谱研究》

责任编辑:宛灿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