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老师在实验室指导我测试样品、文档中老师密密麻麻的批注、与老师探讨学科问题、邮箱里频繁往来的邮件……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下简称地大)马强关于学生时代的记忆。
“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在地大求学的日子里,马强在团队老师的指引下,确定学术志向,最终如愿回到母校任教,成了“岩石圈演化”导学团队的青年导师。
这是地大建立导学团队思政工作模式的缩影。近年来,学校不断探索党建和导学思政育人融合并进的路径,引导学生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拓宽专业视野、涵养家国情怀、勇做时代先锋。
打造师生共同体
2020年7月29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同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和《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全面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
《意见》指出,研究生教育要坚守立德树人、前瞻引领、研究创新的初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第一位。
研究生党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当前,研究生党建工作中存在导师育人作用发挥不充分,育人机制不健全的问题。研究生党支部设置多以班级、年级为主,支部会随着学生毕业而解散,好的做法和精神难以传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许德华说,学校创新研究生党支部设置,推进导学团队建设,打造研究生党建新范式。
2021年,学校启动研究生导学团队培育创建工作;2022年,学校召开导学思政工作推进会,会上提出将导学团队建设成为地大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基本规制;2023年,评选出地大首届卓越导学团队……
从上到下,全面推进。各学院将该工作纳入学院党委重点工作,召开导学团队建设暨研究生党建“双创”工作推进会,制定任务清单,推动导学团队创建。
3年来,全校共有160支导学团队完成培育备案,达到在校导师和研究生规模的47%,依托导学团队设置研究生党支部已超过20个。
“学校以导学关系为基本载体,以多元化的互动场景为基本纽带,全员全方位进行思想引领、价值塑造、学业培养,实现研究生和导师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协同的思政模式。”许德华说。
支部建在团队上
“听完今天的科普,我发现海洋世界比我想象中更奇妙,我对科学探索更有兴趣了。”巴东县布垭镇长岭小学的一名学生兴奋地说道。6月27日,地大“山海求知”党支部为该县的中小学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科普宣讲。
2022年至今,“山海求知”党支部累计开展宣讲活动10余次,覆盖3000余人。该党支部依托陆海空间探测与评估导学团队纵向设置,由导学团队负责人陈刚担任党支部书记,让导师融入支部,支部融入团队,打造“登高望远、山海求知”党建品牌,依托学科和专业知识,宣讲海洋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推动我国海洋测绘事业发展。
“老师们经常带我们跑野外,一次冬天,我们在山区进行洪涝灾害调查,由于河床水位下跌,很多滚水坝露出水面,开展水文测量需要渡河,陈刚老师带着我们用一块块石头搭建起过河的桥。”“山海求知”党支部研究生党员刘正说,“陈老师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没有过不去的难关,这激励着我在科研的道路上不畏艰难。”
“山海求知”党支部以导学团队导师为榜样,积极为卫星测控保障、地质能源战略、海洋强国事业和极地科学研究提供科研支撑,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在资源学院,这样的故事也在上演。
资源学院的构造—成藏年代学导学团队起源于“石油勘探构造分析”课程教学组,历经四代人40余年,接力传承“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的使命。
为加强对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构造—成藏年代学导学团队负责人沈传波担任构造—成藏年代学研究生党支部责任教授,导学团队导师叶青担任构造—成藏年代学研究生党支部党建指导老师,引导学生服务国家能源重大需求。
针对党员在海外留学的情况,沈传波、叶青等人指导构造—成藏年代学研究生党支部成立海外党小组,经常举行线上组织生活。
“虽然远在海外,但学习不能松懈。观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后,我写下了‘踔厉奋发 勇毅前行’的书法作品。支部主题党日时,我们在海外的党员在线参会,渐渐地我对新时代国家发展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立体的认识,更加坚定了要刻苦学习,早日回国建设国家的理想信念。”构造—成藏年代学研究生党支部党员邹耀遥说。
“导学团队的老师们经常参加我们的支部主题党日,为我们讲述老一辈石油人的故事。”构造—成藏年代学研究生党支部书记万晓帆说,在导师的指引下,她曾在青藏高原无人区开展野外考察近50天,翻山越岭3000公里,立志为国家找油。
如今,在导学团队导师的带领下,该支部党员的足迹已延伸到缅甸、东非、中非等地区,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小我融入大我
海洋学院2023级博士生饶炜博,是“山海求知”党支部的一名研究生党员,即将迎来在地大的第十个年头。回首过去的日子,他感慨道:“我从一个懵懂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有担当的党员,这离不开导学团队导师们对我的帮助。”
“科研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学术荣誉,更是要服务国家和社会。”以陈刚教授为代表的导师们身体力行地践行这句话,令饶炜博深受鼓舞。
在导学团队的支持下,饶炜博开始参与各种科研项目,在这个过程中,他深刻意识到科研工作的真正价值,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为了进一步锻炼自己,在导师的鼓励下,饶炜博前往山区支教,这段经历让他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坚定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
2022年6月16日,是饶炜博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山海求知”党支部的一名党员。
“入党,是我人生新的起点。”此后,饶炜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导学团队导师的悉心指导下,他在ESS、GJI、JGR等地学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获得多项测绘行业竞赛奖项和多篇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在党支部的号召下,饶炜博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累计志愿时长超过500小时,获得“武汉市优秀志愿者”称号。
依托导学团队设置研究生党支部,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学术指引、职业辅导和关心关爱,实现了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
“支教一年,时间虽短,但足以种下改变的种子。”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2019届硕士毕业生党员王佳宁总会想起沈传波教授对她说的这句话。
在校期间,团队导师不仅教授了专业知识,还激发了王佳宁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参加支教、担任地大社区书记助理、组织暑期社会调研,每一步都离不开导师的鼓励和指导,这些经历让我决定奔赴基层就业。”王佳宁说。
2019年,王佳宁带着满腔热情,带着在导学团队中学到的知识和精神,成为四川省急需紧缺专业选调生中的一员。如今已成长为村民信赖的知心人,荣获金堂县“优秀志愿者”“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传经送宝、赠书寄语、临别送行”是构造—成藏年代学导学团队导师送给毕业生的“三宝”。2021届毕业生史邵贤曾在毕业前夕与导师促膝长谈,坚定了成为一名基层选调生的想法。
“导学团队的导师们让我们一次次感受到温暖和真情,我们也会将这份爱传递下去,更好地服务国家和人民。”近5年,构造—成藏年代学导学团队有10余人扎根基层建功立业。
熔炼团队求卓越
导学团队培育创建启动后,依托金钉子导学团队设置的“金钉子”党支部,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研究生百个样板党支部;工业过程控制与数据挖掘导学团队的博士研究生毕乐宇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研究生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依托陆海空间探测与评估研究导学团队设置的“山海求知”党支部,入选湖北省首批高校研究生百个样板党支部。
如何总结推广导学团队的好经验好做法?地大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出台《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卓越导学团队创建与评选办法(试行)》,成立卓越导学团队评审委员会,评选出年度卓越导学团队。
截至目前,卓越导学团队评选已举办两届,共评选出6个卓越导学团队、8个示范导学团队。
据了解,卓越导学团队的创建和评选贯穿全年。每年上半年,学校启动评选工作,经过培养单位推荐、资格审查、网络展示、答辩评议等环节,角逐年度卓越导学团队。
下半年,召开卓越导学团队创建表彰大会,并授予该团队主导师研究生“良师益友”荣誉称号。
“卓越导学团队创建和评选中,涌现出了一批厚德育人的先进典型,我们邀请这些代表在教师培训会上进行经验分享,汇编《导学团队熔炼手册》,激励更多教师追求卓越,营造尊师爱生、师生共进的良好氛围。”许德华说。
如今,构建导学育人共同体已成为教师的共识。他们表示:“面对越来越年轻的学生,我们会不断更新观念,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让学生找到获得感、幸福感和成就感,引导学生热爱专业、服务社会。”
谈及未来目标,许德华说,坚持党建引领导学团队建设,完善工作体系设计,力争在2026年实现导学团队培育创建备案率达到80%,进一步推动研究生教育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培养高素质的研究生人才。(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祝璇 通讯员 游萌)
延伸阅读
导学思政助推研究生党建高质量发展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聚焦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把握研究生成长和教育规律,全面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通过推进导学思政、卓越导学团队培育创建,创新研究生党支部设置,实现研究生党建和人才培养“双融双促”。
理念更新,探索研究生党建工作新范式
形成推进导学思政大逻辑。立足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定位,紧紧抓住“导-学”这一核心关系,在全校大力推进导学团队建设,
构建导师在教育场域中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的导学思政。导师以指导学生课程学习、参与科研、论文撰写等日常互动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导学互动中,形成导学育人共同体。导学思政的推进畅通了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思政工作路径,促进了研究生党建工作和专业培养深度融合。
构建导学思政工作体系。成立新生代导学思政工作室,制定《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卓越导学团队创建、评选和荣誉管理办法》,通过有标准的建、有导向的评、有力度的促、有温度的展,多位点亮导学思政。目前,学校共有160个团队参与导学团队创建,涵盖所有学科门类,占导师和研究生总数的47%,已评选出6个卓越导学团队,榜样的力量正在进一步彰显。
内容优化,推动研究生党支部创新设置
以点带面,创新研究生党支部设置。将导学思政育人理念融入党支部建设中,倡导依托导学团队纵向设置党支部,对原有组织模式、管理模式、活动方式进行优化,凝聚起党建引领作用和导师育人力量。地球生物学系生物与环境演化研究生党支部(“金钉子”党支部)等一批依托导学团队建设的党支部,由优秀导师担任支部书记,通过专题党课、师生联合主题党日等活动,实现导师组和二级党委对研究生党支部的全面覆盖和有效指导。
导学联动,协同形成育人合力。在优化研究生党支部设置的同时,联动培养单位和导师的力量,积极为“导-学”互动赋能,形成了一系列导学思政助力党建的工作亮点。空间设计上,各培养单位创建最美研学空间,将党建空间与研学空间进一步融合。在师生互动交流方面,定期开展“研途护航·师生心语”导学谈心谈话、师生午餐会、最美毕业致谢词展等活动。
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新高度
党建业务深度融合,涵养报国情怀。党支部在建设过程中,既突出政治功能的引领作用,又瞄准学科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目标,不断推动党建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合。
将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与组会报告内容相结合,进一步强化研究生“将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的学术志趣和人生理想。
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每年有超过300名毕业生奔赴基层一线。
巩固育人实效,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伴随导学思政深入推进,学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和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显著。地球生物学系生物与环境演化研究生党支部(“金钉子”党支部)入选第三批全国研究生党建样板支部,博士研究生毕乐宇入选第三批全国研究生党员标兵;博士研究生代旭、孟建南在《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论文;博士研究生牛迪、硕士研究生闫子贝和孙佳俊分别荣获亚运会金牌等。学校通过举办党建论坛、研言讲坛等各类交流分享会,聚焦研究生科学研究和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
地大将深入推进导学思政工作,持续强化导学团队建设,不断优化研究生党支部设置,进一步激发基层党建主体活力,开创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工作新局面,为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贡献更多“地大经验”。(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