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作为湖北省首个城市新区,东津新区自2012年获批建设以来,承载着襄阳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梦想。历经十二载,东津新区已从阡陌农田蜕变为一座现代化新城,树立了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典范。随着东津城市新中心建设步伐的加快,其对襄阳及襄阳都市圈的引领与辐射效应正日益显著,令人期待。
东津新区做对了什么?有哪些好的经验?未来会有怎样的期待?近日,支点财经记者专访了襄阳东津新区(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平武。
支点财经:2012年,湖北省政府批复同意建设东津新区,这是全省第一个城市新区。2016年,东津新区又被国家发改委列为产城融合示范区。这12年来,东津新区在产业和城市发展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王平武:2016年之前,东津新区主要集中力量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薄弱。当时的理念是先建设基础设施,再招引产业落地。但是,一个城市建设得再好,如果没有产业,就聚不了人气,城市还是空的。因此,2016年,国家发改委将东津新区纳入产城融合示范区,恰逢其时。
目前,以大湾区产业园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以东津云谷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以华侨城为代表的文旅产业等,在东津正呈现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
这期间,政府也在积极探索,帮助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比如,九州汽车是东津新区引进的第一家新能源汽车企业,最初发展并不顺利。2019年,在东津新区的推动下,中车城市交通旗下的启航汽车与九州汽车重组,实现传统汽车制造业的成功转型。通过强强联合,九州汽车依托中国中车品牌优势,实现汽车订单飞速增长,未来有望成为中车新能源客车区域总部基地。
当前,东津新区正推进城市新中心建设,着力打造集金融服务、总部办公、高端商务为一体的经济发展中枢,加大教育、文体、医疗、养老等资源供给,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切实提升东津新城中心的承载力、吸引力。
支点财经:2023年4月,襄阳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东津城市新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将东津新区定位为“汉江新都会、襄阳新中心”,高标准规划建设东津新区,努力打造城市新中心。新中心建成后,对东津新区、襄阳以及襄阳都市圈的发展将发挥怎样的带动作用?
王平武:建设东津新中心是一个综合性的规划,标准非常高,是引领襄阳都市圈突破性发展的主引擎。首先,产业一定要有引领性、覆盖性,例如总部经济中心、区域经济中心等,不仅覆盖整个襄阳市,还要覆盖到襄阳都市圈。
其次,在生活方面也要有引领性。正在建设中的、投资4.5亿元的第四代住宅项目,以及以两个邻里中心为起步区的新城中心,将助力打造集生态居住、总部经济、金融服务、高端商务等于一体的襄阳城市新客厅;正在建设中的襄阳五中初级中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襄阳医院,是当地最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未来,这些资源不仅可以覆盖十堰、随州等周边城市,甚至可以覆盖南阳等省外城市。
支点财经: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长沙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您认为,东津新区应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王平武: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东津新区已打下了坚实基础。湖北隆中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等优质资源汇聚于此,为东津新区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构筑了坚实的平台。东津新区管委会积极牵线搭桥,促进企业与这些科研机构深度对接,探索合作机遇。
同时,企业作为产业创新的主体力量,在东津新区得到了充分的鼓励和支持。政府积极助力企业争取各类政策支持,比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申报、高端人才的引进等,营造更加浓郁的创新生态环境。
在招商引资方面,东津新区聚焦于新兴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户,共同推动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支点财经:推动东津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政府还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王平武:政府要当好“店小二”,努力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比如对接市场、解决用工问题、吸引人才等,政府承诺的政策,该兑现的一定要兑现,该支持的一定要支持。
我们要培育和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并通过这些龙头企业,吸引更多的企业落户。有的企业,政府花了很大的力气招进来,但不一定能留得住,所以我们还必须要解决企业的市场需求问题,打通上下游供应链,形成产业集群。
支点财经:城市发展需要人气,只有聚人气,才能聚财气。您认为东津新区的发展如何吸引人、留住人?
王平武: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把产业做大做强。比如产业工人,为什么有的人不愿意留下来,可能是找不到对口的工作或者工资待遇不理想,就流动到别的地方去了。只有把产业做大做强,为这些人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他们自然就会愿意留下来。
我们要发挥本地优势,联合东津新区的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型人才。同时,还要创造优质的环境,比如园区的配套、住宿、教育等等,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另外,要给人才提供成长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学习、交流,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什么有的技术人才,沿海城市给他50万元就愿意留下来,我们内地城市给100万元都不愿意来?是因为平台不同,提供的成长机会不一样。所以,东津新区要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落实好相应的人才政策,争取让更多的人才留下来。
支点财经记者 王文华
编辑 何辉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