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红安八里湾镇的由来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08-15 12:12:39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车昕林)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地名遐迩,必有来由,那么红安县八里湾镇名称的由来是什么呢?带着疑问我们走访了当地年长的村民。

八里湾镇,隶属于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地处红安县南部,东与麻城接壤,南与太平桥镇相邻,西接觅儿寺镇,北临高桥镇,距红安县城35千米。据说红安县八里湾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80年,北宋著名诗人苏轼曾在八里鹰嘴山上题诗,其中有“岭山铁门云锁北,八里桥头日凝西”的诗句,表明当时八里湾镇已经存在。

图片

据现存于北京档案馆的《中国地名大典》记载,八里湾原名“朴树岗”,位于紫潭河上游,倒水河之西岸。因其临河而建,地势偏高,村前屋后有枝繁叶茂的朴树环绕而得名。元朝末年,该村在当时是一个路边小店,斗转星移,小店不断发展壮大,有不少商人在此开设饭店、旅馆及商铺,逐渐形成繁荣的商业街。后又因此街南、北、西共有三道石板桥,曾一度更名为“三道桥街”。

明初(1368年)原黄冈县上中和司(当时属于县级行政机构)有位吴姓巡检官员,经常骑马行至此地指导检查工作。吴姓官员是位文人,他发现两地相距大约八华里路,且东临倒水河,是连接新洲阳逻的必经之路。于是,他上报黄冈县令将“三道桥街”再次更名为“八里湾街”。1949年设为八里区,1958年八里湾镇境域属幸福公社,1959年3月撤幸福公社,成立八里公社。1984年由原来八里、高峰两个公社合并为“八里湾镇”。1990年,红安县行政区设21个乡镇,正式更名为“八里湾镇”;1999年,红安将原有的21个乡镇调整为11个乡镇,“八里湾镇”至此定型沿用至今,下辖21个行政村。

红安县八里湾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人才辈出。在革命战争年代,走出了周纯全(上将)、刘飞(中将)两位高级将领,还有红安县第一位正式授衔的女将军吴晓恒,为革命牺牲有几百位烈士,以及明初著名学者、吏部尚书吴琳,著名作家、翻译家叶君健,被誉为“发展经济学之父”的张培刚,历史学家冯天瑜等等文化名人都出自八里湾镇。

八里湾镇有个与之齐名的八里湾村,其属地镇村交合,宜工宜农,商贸一体,山水辉映,和谐与共,是‌鄂东明珠古镇的一部分,历史上有“小汉口”之称,具有600多年的光辉历史。八里湾村不仅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叶君健的故乡,还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故事而闻名。叶君健的作品《‌山村》就是以这个村庄为背景创作的,该小说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一叶扁舟一座城,千年倒水育新人。红安县八里湾镇,因倒水河放排而兴的千年古镇。如今,在奔跑中逐步展现发展新活力。上世纪九十年代修建了普通火车站(京九铁路汉麻线,1996年通车),后增设了高铁站(沪汉蓉高铁于2009年4月1日投入使用),因其建在老火车站(现成了货站)的西边,被称之为“红安西站”。这个站点的设立不仅方便了红安人民的出行,也为了红安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相对于红安其它乡镇的经济发展较为活跃,并且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

图片

探寻途中放眼目之所及,明清时期的古宅如同遗落的明珠,散布在八里湾镇的村村落落,与现代建筑和谐共存。还有那遍地的古树参天,朴树、拐枣树郁郁葱葱,到处都是一片欣欣向荣。可以想见这一切离不开八里湾镇干群齐心,乘着振兴乡村的春风,保持“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精神底色,铭记和传扬八里湾镇悠久的人文历史,坚持共同缔造,改善人居环境,如朴树一样雄姿勃发的态势,奋力拼搏和赶超。

图片

责任编辑:李雯婷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