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昌青山口渡槽即将拆除重建,期待新“天河”荣耀归来!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08-12 21:19:51


孝昌县青山口渡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6年,这座渡槽不仅承载着重要的水利功能,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养育了一代代孝昌人,曾和著名的红旗渠一起荣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在上世纪六十时代,受经济和发展水平的影响,车辆进不了山,气势恢宏的青山口渡槽完全是凭借村民们单薄的双手修筑出来的。为了建好渡槽,村民们就地取材,采用钢筋加固混合水泥的施工方式,在没有起重机的条件下,用粗木杠、撬、抬架等方法,把数吨重的渠墩和渠身砌架上去。“当时的机械化程度不高,都是土法上马,材料都是就地取材,用的河里的砂石料进行现场浇筑、吊装,参加施工的人员比较多,场面十分壮观。”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蒋志刚说。

青山口渡槽1966年12月建成后,解决了下游孝昌县、双峰山度假区、孝南区的7个乡镇10.5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渡槽北起青山顶,南抵公牧山,全长410米,厚度5厘米,最大桥墩高42米,是当时湖北省第一座超薄壳渡槽,设计使用年限30年,目前已使用58年,超预期运行28年。“人造天河”的背后承载了太多厚重的历史积淀,在人与水的博弈、历史与现实之间,更是凸显了那个时代人们战天斗地的智慧,渡槽成为那段激情岁月的历史见证。
1966年,渡槽建成后,青山口一带摘掉了“干壳子”的帽子,不少旱地变成了水田,绿油油的庄稼长满山腰,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命运。
青山口渡槽如同一条穿越澴川大地的大动脉,穿山越岭,把观音岩水库的水引到了隐匿群山深处的农田,解决了渡槽下游多个乡镇的灌溉需求。“建之前完全是靠天收,水利条件不好,建成之后,下游的7个乡镇,10.5万亩的农田得到了有效的灌溉,使粮食安全得到了保障,对孝感澴东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很重要作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蒋志刚说。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变化,不少农户都换种了苗木、茶叶、蔬果、油茶等经济作物,青山口渡槽也逐渐丧失了输水灌溉功能。

“经过近60年的运行,渡槽槽壁遭受严重冲刷,槽身多处出现裂缝,其中一处槽墩更是形成了45°的贯穿性裂纹,混凝土脱落,钢筋裸露并锈蚀,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孝昌县观音岩水库管理处主任周胜文说。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老版“人造天河”已然成为“历史标本”,即将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最后淡化成时代记忆中的一道风景线。
由于建设年代久远,渡槽建筑物老化严重,经专业机构鉴定,青山口渡槽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渡槽下方紧邻集贸市场、超市等人员密集区域,为防范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经过多方考虑,孝昌县决定通过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对青山口渡槽进行拆除重建。
“以前上面掉个水泥块下来,把一位租户家里的瓦打破了,把锅砸破了,幸好当时旁边没人。”周巷镇青山村村民张红召说。“去年上面还掉下来过渣土块,差一点砸到人,对渡槽拆除重建,我们老百姓都是支持的。”周巷镇青山村村民张敬舟说。再见便是重生!旧渡槽拆除,新渡槽归来。青山口渡槽整体拆除后,将在原址进行重建,工程施工将适当保留历史艺术符号,融入“整新如旧”理念,留住历史,记住乡愁。重建后,对于提升灌区灌溉能力、增加粮食产量、提高节水效率具有重大意义。期待新版渡槽荣耀归来
传承前辈的精神
续写水利的华章
为民生福祉再添新彩
责任编辑:王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