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李筠)近年来,武汉市洪山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按照“4321”模式,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厚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沃土。
突出“四个纳入”,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宣教格局
思想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一是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体系。全区各级党组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等重要内容,各单位各部门主要领导走进社区和基层单位,带头宣讲民族团结党课,党员干部3万余人次参加学习活动。二是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坚持从青少年抓起,构建课堂教育、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在全区各中小学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各学校精心组织优秀学生代表在国旗下讲话、“我们都是民族精神传承人”主题教育、“小手拉大手”主题班(队)会等活动50多场次。持续推进汉族家庭与洪山高中藏族学生结亲结对,建成全区首个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馆。三是纳入社会教育体系。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宗教活动场所。制作展板,组织巡展50余场次,发放宣传材料1万余份,组织专题辅导讲座、报告会20多场次。商圈、公园、社区投放民族团结公益广告、标语1万多条次,悬挂横幅200多条,全领域、多维度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走深走实。
推进“三区联动”,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是融入社区。节日期间,围绕“邻里亲·民族情”主题,组织各民族群众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系列联谊联欢活动50多场次,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群众之间的感情。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广泛吸纳下沉党员、少数民族志愿者参与平安建设志愿者团队,节日带动各族群众共同开展治安巡查、文明社区创建、共同缔造等活动120余次。拓宽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内容,在鲁广社区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基地,让来社区学习的少数民族外来务工人员学普通话、知晓法律、熟悉政策。二是走进景区。在景点、公园、商圈、窗口行业等公共场所,用LED投屏反复播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视频和宣传标语,热情接待各民族游客和办事群众。开展各种联欢联谊、民俗体验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带动园区。充分发挥园区统战阵地作用,广泛开展“学百年党史,铸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通过形势报告会、政策咨询会、展示展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民族务工人员心中生根发芽。
办好“两线展览”,突出中华民族特有文化符号
依托洪山“大学之城”校地统战联盟,与辖区各高校共同推出反映“四个共同”的两条展览线。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线,包括中南民大民族博物馆、中南财大货币博物馆、武汉纺织大学非遗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博物馆、湖北中医药大学药用植物园;二是现代科技文明成果线,包括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中心、武汉理工大学航海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博物馆、华中农业大学动植物博物馆等。将具有中华文明特有符号的博物馆和展示现代文明成果的博物馆分别串联成两条线路,组织参观学习,增强全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建设“一个联盟”,着力开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局面
2022年7月,区委统战部(区民宗局)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5所高校统战部共同筹建洪山“大学之城”校地统战联盟。联盟打破地方与高校壁垒,共享共建,为推进洪山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资源共享。联盟高校向地方贡献了12座博物馆、20个志愿者团队和16个民族团结工作室,中南民大博物馆经常接待各民族参观群众,中南财大雪莲花志愿者长期为鲁广社区国家通用语言培训班授课,湖工大民族团结工作室深入社区开展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调研,深得群众好评。二是活动共办。联盟成立以来,联合举办了首届“大学之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艺术节、“传承精华扬中医国粹 培根铸魂聚民族团结”校地风采展、鄂台青年中秋嘉年华等系列活动,近万名高校学生参与,各高校互学互鉴,与地方充分交流,扩大了教育活动影响力。三是品牌共创。各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已经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品牌。华中师范大学“民族团结+沉浸式体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民族团结+志愿者服务”,中南民族大学的“民族团结+学概论走中华”,湖北中医药大学的“民族团结+创新创业”,为全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注入了勃勃生机。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