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天下大崎山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08-03 15:14:26

天下大崎山

文/刘汉斌

大崎山主峰南下,蜿蜒百里,峰岭连绵起伏,一路如神龙北来,吸吮东流杨子之津,但见云缭雾笼,岚气氲氤。可感山水磅礴之气势,可品团风县“一山一水一人文”的万千之宏象。

大崎山位于湖北省团风县北部边陲,海拔1040.8米。山松苍翠,挺如笔杆,直指云天;形似巨伞,避日中天。登顶俯视,千岩万壑,气势恢宏;极目远眺,群山点点,云海茫茫。着实让人如临仙境,心旷神怡。真可谓天下大崎山。

大崎山属大别山系天柱山脉,由龙王顶,小崎山,接天山组成。它远自麻城龟峰而来,蜿蜒盘伏,突兀而起,山势悬绝,直插云霄。明代诗人、黄冈知县茅瑞征曾有诗赞道:“崎山高不极,半岭看云低。”足见其气势。

自唐至清,大崎山一直是佛教和道教的圣地,留下了诸多的名胜古迹。历代文人墨客为大崎山风光所动,写下许多诗篇。

上大崎山有两条路,一条东路,一条西路,都通往大崎山主峰龙王顶。一般讲来,多是从东路上,先至龙王顶,然后转至接天山,从西路下。为了向客人推介大崎山,今年五月中旬,我们介绍江南诗友来到了阔别十年之久的大崎山。那种兴奋之情当然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带客人走的东路。我们乘坐的中巴车沿着刚修不久的盘山公路爬行。只见一路苍松掩映,我仍不停地眺望窗外的景致,感觉特别好。车至山腹部,拐过一个弯,南边山坡上一个寺庙在树丛中隐约可见。那就是饱经沧桑、极具传奇色彩、有着千年历史、现已残败的能仁寺遗址。在车上虽说能看见它的踪影,但走过去还约有十余里的路程。我饶有兴致的坐在一旁的朋友介绍说,当年的能仁寺,寺势很宏伟,金碧辉煌,依山而立,层楼叠起,内祀佛祖,观音等,能仁寺原称大庙,还是唐代寺内主持密云禅师当年曾陪唐太宗游麻城龟山时,由唐太宗敕封为能仁寺的呢。千百年来,能仁寺几经兴衰……谈笑中不觉山风在吹,我不禁又想起了茅瑞征游大崎的诗句:“天风传远梵,人籁出烟溪。”大概是这种景致的写照吧。

当我脑海里还在思考能仁寺兴衰历史的时候,车子已爬上龙王顶。大家蓦然间发现,装修中的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就坐落在这儿,在山林中半遮半掩。这儿过去是大崎山林场的场部,为了适应省级自然保护区发展和旅游事业的需要,才逐步改建成宾馆。

龙王顶因龙王寺而得名。龙王寺自古就建在我们停车处,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遭拆除,现仅存龙王井,让人扼腕叹息。一位守护龙王井的老者告诉我,如今唯一能够见证龙王寺遗迹的是宾馆前面残存的龙王井。我随即来到井边,见井口呈方形。老者告诉我,古时候这井水不溢不涸,清澈的泉水源源不断。相传,这龙王井直通东海,只要你俯身近听,仿佛能听到海啸声呢。

据老者介绍,龙王顶四周有寨墙,建于明末清初,据说是为了抗击清朝的,面积百余亩,寨子还依稀可见。寨子周围有仙人石、道人石、刘婆岩、衬腰石、鹅蛋石、鹰窠树和孙家洞等具有传说色彩的多处胜迹,每处胜迹都有动人的传说,如今这些胜迹大多不复存在。只有最具传奇色彩的孙家洞还一息尚存。孙家洞位于龙王顶南门外五百米处的山岩下,洞口雾气弥漫,阴森凉爽,传说此洞通向麻城龟山,不知是真是假,谁也说不明白。

老者介绍说,龙王顶南面是小崎山,小崎山与龙王顶南北对峙,山势陡峭,道路崎岖,山顶有约十亩平地,明末时修有石寨,易守难攻。由于山高风急,山顶雀鸟不多。清代诗人王泽宏有诗描述:“树声绵不绝,独不闻鸟鸣。”足见小崎山之险要。

从龙王顶上下来,我们一行寻大道驱车去了景点较多的接天山,一睹了接天山的风光。从龙王顶到接天山有两条路,一条是我们采访团驱车走的大道,二十余里;另一条小路也翻修一新,从龙王顶北面,走一段牛背似的山路后,沿岗顶直下即可至接天山。

大家不明白的是,接天山海拔八百余米,比龙王顶低得多,为什么叫它接天山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寻问了接天山真武观里的一位老道。老道介绍说,接天山下的胡家湾,古时候有一位叫梅之焕的人在朝为官,有一天,他向皇帝奏书说,他的家乡山高民苦,要求免征税赋,说是:“我家有一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脱帽,马过要下鞍。”皇帝说,那接天山,就叫接天山吧!至于减免税赋有没有就不得而知了。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接天山与武当山,木兰山是齐名的,都是道教祖师真武大帝修行的地方,香火旺极一时。位于接天山顶的真武观始建于唐代,千余年来,几经沧桑。古时的真武观,殿堂一进三重,香火缭绕,正面门梁上“真武观”三个鎏金大字光彩夺目,昭示了历史上真武观有过的辉煌。如今我们面前的真武观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由民间投资修建的,远远不及过去的规模,更没了过去的香火。

走出真武观,我们极目远眺,尽收八面风光,大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我们脚下是一条翻修一新、直通山下的石径,于是,大家从北麓拾级而下。这里地势险要,山陡如劈,走过二十余米的山级石路后,所幸有处约两百平方米的八卦图平台,供人们驻足。紧接着,这条石级小路突然拐着夹进悬崖中间,既陡又窄,悄悄的穿过二郎神土地庙,刚挪动十来步,就发现一石洞,石级穿洞而过,人称此处为“鹞子翻身”。穿过石洞,眼前豁然开朗。只见山谷外远山绵绵,脚下好不容易有块平地,可抬头让人倒吸口冷气,那头顶上竟然岩石倒悬,呈坠落之势。不知是哪年哪月,下面的石级边还平添了铁链,直牵到山脚平坦处。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从八卦图平台拾级而上后,我们从真武观侧面穿过,按照指示牌方向去探视了太子洞和八仙洞,深刻感受到接天山厚重的历史人文。难怪清代学者洪良品有诗惊叹:“悬崖峭壁凝无路,谁人凿石为阶梯,忽穿洞腹出天外,仰抱日月临深渊。”

接天山探险后,我们沿原路回撤。一路上大家感触良多。龙王顶的巍峨,小崎山的神秘,真武观的苍凉,能仁寺的悲哀,鹞子翻身的险要,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历史和文化的感悟。大崎山松涛与人文胜迹交相辉映,衬托出它固有的文化内涵,也带给我们许多深刻的思考,真的是天下大崎山。

是啊!大崎山从天地万千气象中脱颖而出,被大地母亲托起,耸立在乌林之巅,俯瞰着团风之域,用自己的作为,高位吟诵了一阕《醉花阴》词。词曰:

万里关山秋色晡,一抹斜阳树。萧瑟叶思飞,把酒临风,鸿雁凌空语。

今时大地多篱菊,松鹤栖人处。捭阖起乌林,巨制宏篇,墨绩留千古。

责任编辑:殷雲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