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尹习武
许昌为历史名城,在上古是昆名之居,春秋是许国、秦汉为颍川郡地,东汉末年曹操挟汉献帝迁都于此,其后晋至隋为颍川郡,唐为许州,宋为颍昌府,元明清为许州。许昌位于河南省中部,北接郑州,东连开封,西望嵩山、洛阳,南达信阳、南阳。京广铁路干线从区域中部通过,京深公路和徐西公路两国道在此交汇,与全国各地紧密相连。
一、许昌名称的由来:
“许”字得名于许部落和周的封国许国,许部落的活动范围包括今禹县,许昌县及襄城县北部一带的颍河上游。许部落的活动与传说中的尧舜禹有着紧密联系,到夏时,“许”字成为稳定的地名,其活动地也因此以其部族之名来命名,表明着许部族活动对额区域。西周时,在这一带封邦建国,以“许”字命名国家。而“昌”字则来源于曹丕代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汉献帝禅位于魏文帝曹丕,因“汉征绝于许”,“魏基昌于许”,故于黄初二年(221年)改名许昌,设县。这是“许昌”全称的开始。
二、许昌地区在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沿革
(一)颍川郡行政区划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在全国正式开始实行行政区划,把韩国故地设为颍川郡,秦时颍川郡辖12县,有新郑、苑陵、尉氏、阳翟、长社、郑县、颍阳、颍阴、许县、襄城、昆阴、午阳。其都治设在阳翟。从此,许昌地区便正式有了行政区的划分。此时的颍川郡包括的范围应该不仅仅包括现在的许昌地区,也包括现在郑州地区、漯河地区、开封地区、平顶山地区的一部分,可见当时的面积是很大的。其范围大抵相当于今天河南登封、平顶山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新密以南,叶县、舞阳以北。有道是:“得中原者得天下”,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中原及其周围地区便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而与其毗邻的颍川地区也就首当其冲地站在了战争的最前沿。颍川郡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史记》 证载:颍川“北近鞏、洛,南迫宛,叶,东有准阳,皆大下劲兵处”。
西汉继承了秦的郡县制度,汉高祖五年为韩国,以韩王信为主,“三华、 汉王出荥阳,韩王信、周苛等守荥阳。及楚败荥阳,信降楚,已而得亡,复归汉,汉复立以为韩王,竟从击破项籍,天下定。五年春,遂与剖符为韩王,王颍川”,后因韩王信投降匈奴,废国为郡,设置颍川郡。高祖六年(前201年),析许县,置颍阴县。许县、颍阴县、阳翟县、长社县、鄢陵县、襄城县均属颍川郡。建制一同秦制,但辖区范围略有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县邑数目又有增加,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平帝元始二年,颍川郡辖县20,计有阳翟、崇高、阳城、纶氏、周承休、成安、郏县、父城、襄城、颍阳、颍阴、长社、许、耶陵、新汲、临颍、昆阳、午阳、定陵、郾县。郡的治所仍设在阳翟。
东汉时期,颍川郡的县邑设置变有明确记载,《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在顺帝永和五年(140年)时,设县十七, 计有轮氏、阳城、阳翟、长社、鄢陵、郑县、父城、襄城、颍阳、颍阴、许县、新汲、临颍、昆阳、午阳、定陵、郾县。郡的治所一如西汉,仍设在阳翟。其范围大至包括现在郑州地区登封的大部;许昌地区的全部、漯河的郾城、临颍、舞阳;洛阳东面部分地区、周口地区的扶沟县,平顶山地区的叶县、郏县等地,可以推出的是,在秦汉时期,县的面积应该小于现在县的面积。而且即使未改朝换代,也有可能根据当时政治、经济的需要而对其行政区划进行适当的调整。但是在政权稳定时期,其行政区划并不会做太大的调整。
三国曹魏时期,颍川郡所辖县数目大至未变,但由于当时军阀混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汉都迁到了许县,许县的政治地位得以提高。曹丕称帝后,就把颍川郡治所迁到了许昌。
西晋成熙元年(264年)分颍川郡为襄城、颍川二郡。
早在战国之际,襄城居秦、楚、韩、魏之间,隶属迭更。秦统后,设襄城县,并在城颍设颍阳县,属三川郡,西汉初改属颍川郡。王莽新政时,改襄城为“相城”。东汉恢复襄城原名。属颍川郡,西晋仍置襄城郡。东晋咸康二年(36年)废襄城郡,仍属颍川郡。
据《晋书·地理志》所载:西晋时,颖川都所辖9县分别是许昌、长社,颍阴、临颍、郾、邵陵、鄢陵、新汲、长平。治所由阳翟迁至许昌。东晋时期,北方十六国混战,许地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所占。
十六国时期,颍川郡及其周边地区成为各个政权五相混战的主战场,当地的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连年的战争使颖川郡的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一时期的政区规划也极度混乱。北魏时,将原颍川郡分置为北陈留和颖川二郡。许昌故城遭毁后,颍川郡治所迁至今长葛市老城镇,许昌县治所移到许田(今许昌县陈曹乡许田村)。东、西魏对峙初年,许昌归东魏所辖。后东魏和西魏反复争夺此地,颍川郡几易其主,武定七年(549年),东魏统治,置颍州,后改颍州为郑州,治移颍阴(今魏都区),领阳翟、颍川、许昌三郡。北齐代东魏后,北齐将频阴县并入长社,颍川郡和长社县治所一同迁到颍阴县城(今许昌市),改颖阴县为长社县。以长社县为颍川都治,北周灭北齐后,于大定元年(581 年)改郑州为许州,治长社(今魏都区)。
(二)隋唐时期的许州行政区划
隋大业初,复改州颍川郡。辖县14,颍川县、长葛县、许昌县、隐强县、鄢陵县、襄城县等诸县属之。但到唐代以后。仍改郡为州,实行州县二级制。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又改颍川郡为许州,鄢陵、长葛、阳翟、许昌等县也隶属许州。颍川县复称长社县。后来,许州成为唐朝望州,贞观十三年到贞观十六年,曾一度改置许州为都督府,下辖许州、唐州、陈州、和颍州等四州。许州领有长社、长葛、许昌、鄢陵、扶沟、临颍、襄城、阳翟、叶县等九县。都督府是唐王朝在重要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可见唐初许州的地位是很重要的。武周天授二年(691 年),许州为王畿内,与郑州、汴州二州同置八府,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为了抵抗安禄山南下的军队,在此前设置在边疆地区的藩镇体制被推广到全国各地。许州成为中原重要藩镇。唐玄宗天宝元年(742 年),许州改称颖川郡。属河南道。长社、长葛、阳翟、许昌、鄢陵诸县属颍川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 复为许州,井置节度使,号忠武军。 颖川都置为许州,但这一时期其所辖区域仍不固定,除中心地区保持稳定外,其外围的属县如叶县、襄城、 阳翟等地,所属关系经常发生变化,变换非常频繁。《旧唐书 ·地理志》详细记载了其变迁过程:“武德四年, 平王世充,改为许州,领长社、长葛、许昌、繁昌、黄台、临颖等十县。贞观元年,废黄台、繁昌、隐强三县,以洧川之扶沟、鄢陵、汝州之襄城、嵩州之阳翟、北泮之叶县来属。十三年,改置都督府,管许昌、鄢陵、扶沟、临颍、襄城、 阳翟、叶县等九县。十六年,置都督府。显庆二年,割阳翟,属洛州。开元四年,割叶县、襄城置仙州,二十六年,仙州废,以叶县、襄城、阳翟来属”。“其年, 又以叶县、襄城属汝州。二十八年,又以襄城来属,是岁,又以叶属汝州。天宝元年,改为颍川郡。乾元元年,复为许州,长庆三年,废殷州为郾城县,属许州”。旧领县九,天宝领县七。属都畿道。
公元907年至公元960年为五代十国大分裂时期,这时期政权变化频繁,中央政权的不稳定性直接导致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许州所辖区域时大时小,五代后梁改许州为许州匡国军。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均称许州忠武军。《旧五代史》 卷150《郡县志》言:“ 许州扶沟县、鄢陵县,梁开平三年(909 年)二月割隶汴州。后唐同光二年(924年)二月,鄢陵县却隶许州。天成元年(926年)九月,扶沟却隶许州。晋天福三年(938年)十月,并割属开封府”。因有所避讳,地名也会发生变化,据《與地广记》卷9长社县所记载,“许田镇, 本许国。二汉为县,属颍川郡。献帝都之。魏文帝改曰许昌。……唐属许州。后唐避讳,改日许田”。由此可知,后唐时因避李存勖祖父李国昌讳,改许州为许田。后晋、后汉、后周改许州为忠武节度使。(三)北宋时期的颍昌府行政区划
宋朝初年,许州所销九县:分别是长社、长葛、临颖、许昌、阳翟、郾城、舞阳、
鄢陵、扶沟。因开封是都城,便把其周围地区作为其直接控制之地,由于宋的都城为汴京,许地逼近京畿,于是改忠武军复为许州,隶京西北路。因许州地处京做之地,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升许州为颍昌府,领改隶京西路。皇祐五年,以京东之曹州,东、西之陈、许、郑、滑州为辅郡,隶畿内,并开封府,合四十二县。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 升为南铺,隶属京畿路。大观四年(1110年)罢南辅。政和四年(1114年)复为辅郡,隶京畿。宜和二年(1120 年)复罢辅郡,颍昌府仍隶京西北路。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正月,金兵攻占颍昌城,改颖昌府为许州昌武军,颍川改为颍昌府,属京畿路,为京城的四大辅郡之一,护卫京师,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四)元明清时期许州的行政区划
蒙古人统全国后,地方行政机构已将蒙古初年沿用金后期的行省制度推行于全国,并从原来的由中央临时性派出机构演变为常设的最高地方政府。同时,把地方设为路、府、州、县四等,“大率以路领州、领县、而腹里或有以路领府、府领州、州领县者,其府与州又有不隶属于路而直接隶属于省者。”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设为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复名许州,隶汴梁路开封府,许州属汴梁路,领五县:“长社、长葛、郾城、襄城、临颍等县。
元末为汴梁路许州,领长社、长葛、邸城、襄城、临颍5县。洪武元年属开封府,省附郭的长社县,州下余4县。治在今河南许昌市。
明承元制,朱元琼建立明朝,置开封府,领州四,县三十。许州隶属开封府,领县四:临颍、襄城、郾城、长葛等。长葛为许州治,一如前置。
大清统一全国后, 许州仍隶属于开封府,州,仍辖县临颍、 襄城、郾城、长葛等四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许州升为直隶州,所辖县数不变。到了雍正十年(1733年),由直隶话州升格为许州府,并且设置石梁县为其附郭,这时,禹州、密县、新郑县均隶属于许州府。乾隆六年又重新改为直隶州,
(五)民国以来许昌辖区变化
1913年改许州为许昌县,改禹州为禹县,与长葛县均属河南省豫东道。鄢陵县直属河南省。1926 年,废道为区,许昌为河南省第二行政区,治许昌(今魏都区)。长葛、禹县属河南省第一行政区,治郑县(今郑州市)。1932 年,许昌为河南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在许昌,辖许昌、鄢陵等9县。长葛、禹县属河南省第一行政区。1944年5月,长葛、许昌、鄢陵、禹县先后被日军占领。同年10月,八路军进入豫西,开辟了禹密新(禹州市、新密市、新郑市三地交界处)、禹郏(禹州市、郏县交界处)抗日根据地,建立了禹密新办事处和禹郏县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5月, 八路军冀鲁豫部队在鄢陵,扶沟交界处开辟了水西抗日根据地,建立了鄢扶县抗日民主政府。同年8月日本投降,许昌复为国民政府河南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驻许昌(今魏都区),辖许昌、鄢陵等9县。长葛、禹县仍属河南省第一行政区。1947年12月15日,许昌解放。1948年初至1949年底,先后成立许昌县、许西县、沙北县、长洧县、鄢陵县临时人民政府与许昌市人民民主政府。许昌、鄢陵、长洧属豫苏皖区五专署;许西、沙北、禹县属豫西行署五专区。1949年2月,豫西行署二专区与五专区合并,成立许昌专区(专员公署驻许昌市),辖许昌市(今魏都区)、许昌县、长葛、鄢陵、临颍,漯河市、郾城县、舞阳、叶县、襄城、禹县、郏县、宝丰、鲁山、临汝(今汝州市)15个县市。1953年1 月,淮阳专区所属周口市及扶沟、商水、西华三县划入许昌专区。1954年9月,临汝县划入洛阳专区。1958 年4月,撤销周口市,设镇,划入商水县。同年12月,平顶山市划入许昌专区。1960年, 撤销许昌县,并入许昌市(今魏都区)。1961 年10月,恢复许昌县建制。1964 年3月,平顶山市改称平顶山特区,从许昌专区划出。1965年5月,扶沟、西华、商水3县划入周口专区。1970年,许昌专区改称许昌地区,辖禹县、长葛县、许昌县、鄢陵县、临颖县,郾城县、舞阳县、襄城县、叶县、宝丰县、鲁山县、郏县12县和许昌市(今魏都区)、漯河市。1979 年,舞钢区从平顶山市划入许昌地区。1982 年11月复划入平顶山市。1983年10月,许昌地区所属的鲁山、宝丰、叶县划入平顶山市。1986年2月, 地区掀销,许昌市升为省辖市,辖魏都区、许昌县、长葛县、鄢陵县、禹县。襄城、郏县划归平顶山市。舞阳、临颍、郾城划归漯河市。1988年6月25日,禹县改为禹州市。1993年12月14日,长葛县改为长葛市。1997年8月25日,襄城县从平顶山市划入许昌市。2016年12月11日,国务院批复问意撤销许昌县,设立许昌市建安区。
三、结语
通过本文可知,某一区域的盛衰荣辱和其所处整体区域息息相关,许昌地区若要真正实现在本区域内“重新崛起”,需大胆抓住“中部崛起”的发展的机遇。近年来,许昌地区的迅速发展亦基本把握了以上因素。大力改善生态环境,荣获“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宜居城市”;加强了现代化交通建设京广铁路、京珠高速、许昌航空客货枢纽港、京广深港高铁客运、郑渝高铁客运以及筹建许昌至郑州、许昌至漯河、许昌至平顶山的城际铁路;许昌在“中部崛起”的大势面前敢于抓住发展机遇,依托省会郑州,加强许平漯三地市间的小区域合作,大有在本区域内重新崛起的趋势。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