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潜江92万亩小田变大田种出三农新希望
湖北日报 2024-08-01 15:34:06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业经营体系,完善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农民合作经营,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带动农户增收挂钩。

近年来,潜江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形成了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平等保护的土地流转格局。截至目前,该全市确权家庭承包地面积127万余亩,土地流转总面积92万余亩,流转率达72.3%,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小田变大田,听着易,做来难。如何保护农户权益?如何提高耕种效益?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潜江部分乡镇、村庄,一探土地经营思路与模式之变。

阳光流转让9000农户吃上“定心丸”

盛夏时节,万物丰茂。

潜江竹根滩镇沙街村汉江大堤外,“潜江大豆-乐事马铃薯”万亩种植基地一望无垠。一阵风吹过,绿油油的叶子随风招展。

眼前的景象,让人很难把这片沃野良田与靠天吃饭的江滩地联系起来。

曾经,这片土地分散、耕作粗放、抗灾能力差、种植效益低,农民利益无法保障。

竹根滩镇通过提前研判风险,充分尊重民意,积极引进经营主体,稳步推动土地流转,让“小田变大田”,实现群众增收、集体增资、主体增利、农业增效。

目前,竹根滩镇共流转土地5.05万亩,超过全镇耕地面积61%,引进农业经营主体27家,流转红利惠及27个村9000余户农民。

防范风险,保障农民利益

竹根滩镇位于潜江东北部,毗邻汉江,人口5.9万人,耕地面积8.25万亩。

“人多地少,人均不足2亩地,种植效益低,青壮年外出务工,集体经济薄弱,干群关系紧张。”谈及过往,该镇党委书记孙志刚感慨万千。

穷则思变。竹根滩党委政府意识到,乡村振兴要突破产业发展这一难题,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2年,竹根滩镇启动“小田变大田”试点工作,并不一帆风顺。

有的村民担心土地流转后利益得不到保障;有的村民则担心田块合并后,几年后找不到“根”……

“必须找到既能保护农民利益,又能盘活土地资源的路子。”孙志刚说,镇党委政府组建工作专班,稳妥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

尊重农民意愿是第一原则。工作专班先是召开村民代表座谈会,又挨家挨户征求意见。

为保证田块合并后,农户承包土地权益不受损、经营面积不减少,干部在走访中一笔笔记录下“承包土地面积”“承包土地坐落地块数”等详细信息,以及“是否同意流转”“对土地流转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具体问题。

土地流转怎样推进?“把风险防控放在首位,给农户吃下定心丸。”竹根滩镇镇长李晨说。

针对以往土地流转存在的风险,该镇摸索出“33410”流转模式:前置“三个前提”,收取“三项资金”,严格“四个必须”,遵循“十项流程”。

例如:为保证地力,规定不允许种植致使地力衰退的作物;为保证给村民和集体资金稳定,规定三个月缴纳下一经营年度的所有款项;为规避土地流转风险,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全镇确定了统一规范的流转程序。

吃下“定心丸”的农民“小田思想”束缚解开了。“把田调换到一起是好事,我赞成。”沙街村1组村民李必珍放心地将自家4亩地交给村委会,自己在村里的蔬菜基地务工,租金薪金两不误。

从“要我并田”变为“我要并田”,竹根滩镇参与土地流转农户9631户,占全镇农户总数的90%。目前,该镇8.2万亩耕地中,5.05万亩实现了流转,流转率达61%,村民一块块零散小田变了集中连片的大田。

良田成片,三方共赢

“小田变大田”不仅解决了细碎地块的问题,还带来诸多效益。

“嗡嗡嗡——嗡嗡嗡——”大暑时节,在竹兴合作社“潜江大豆-乐事马铃薯”万亩种植基地,两台无人机正为生长中的大豆喷施农药。

一旁的合作社负责人陈凤平笑得爽朗:“万亩规整大田,半天就能喷完!”

与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陈凤平,当初之所以流转这块地,就是看中了“小田并大田”的潜力。经过田块拆零并整,1800多块田并成了1块地,有效耕作面积增加了近400亩。

陈凤平算了一笔账——

先算成本账。原先秋种人工半机械化需要一个月才能完成整体播种, 耽误农时,现在全机械化作业一步到位只需要一周时间,同时做到精量播种、定量施肥,提高种子和化肥的利用率。“一年光种子、化肥、农药就可节约成本近10万元。”

再算增收账。大田便于统一耕种,田间管理更规范,竹兴合作社种植基地采用“马铃薯-大豆-蔬菜”一年三熟的高效种植模式,使土地每年平均亩产值增加近5000元。

“不光有流转租金,还有务工收入,赚钱照顾家庭两不误。”杨林洲村五组村民代红珍说,地租明码标价,务工当天结算,实实在在得收益,还有村里兜底,心里踏实。

在竹根滩镇,农户们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等方式,该镇农民每年可增收6000元至26000元。

“村集体也是受益者。”竹根滩镇沙街村党支部书记张书义说,“小田变大田”后,村委会负责为签约的农业主体提供相应服务,获取一定居间服务费,村集体收入每年新增20余万元。

村集体增收,农民受益。沙街村将这笔钱用于基础设施配套、环境整治提升:安装路灯、铺设水泥路、美化环境……农业生产更方便,村民生活更舒适,村落生态更优美。

据悉,竹根滩镇27个村规模流转土地,共增加村集体收入295万余元,村平增收达10.96万元。

“稳定的模式受到了群众和经营主体欢迎。”孙志刚说,今年是第二个三年委托期,有更多农户参与进来,还实现了租金有序增长,湖北省农发集团等优质经营主体纷纷到竹根滩投资,新的希望在心中升起。(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璐 通讯员 龚彩莲 刘琼艳)

责任编辑:杜宇慧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