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刘佐乡(口)属于长江冲击平原,地势西面略高于东面,全境在海拔15.5至12.5米之间,为全县地势最低洼的一个乡镇。其地形为前江后湖的夹积、狭长地带,因其一段江堤素称"刘佐口"而得名。
要讲刘佐口的故事,就不能不提到一位垦荒创业的历史人物——杨仕宪。杨仕宪又名杨清江,明朝弘治至嘉靖年间,因家大口阔,不得不随父亲杨仁祥由黄花港迁到刘佐口的段窑居住。
据《黄梅县志》记载:"江堤按‘口’分段"。仅刘佐乡境内的江堤便有马蹄口、梅家口、胡家口、汪家口、金家口、刘佐口、正港口等七段,全长18公里。面临长江的黄(梅)、广(济)长江干堤,刘佐拥有比较长的一段,溃口也最多。古时候,荒湖地区是无人耕种的。杨仁祥就是冲着大片没人耕种的土地,才带着弟弟杨仁祀和儿子杨清江来的。但杨清江在刘佐定居不久,父母相继去世,全靠叔父收留扶养,过着四日八餐的贫困生活。
从小生活在这滨湖地区的杨清江,非常熟悉湖区的地势和灾情,他下决心先围堤再造田,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杨清江带领儿孙们围湖造田,开拓的荒湖面积越来越大,庄稼越做越好,经验越来越足,家资越积越富,周围几十里地都是他的田地。在刘佐一带,可算是有名的"大员外"了。
更难得的是杨清江发迹之后,并不是自己顾自己,而是好善乐施,经常搭救危难之人。嘉庆年间的一天,家人前来禀报:"南京一带大闹灾荒,粮食价格很贵,担米千钱,员外如果运一批粮食去卖,一定能赚大钱。"杨清江听后点了点头。
三天过后,六千担粮食就装上了船。杨清江挑选了一批身强体壮的青年水手,既能撑篙划桨,又能保镖护航。他们浩浩荡荡顺江而下,向当时的的"留都"南京进发。杨清江为了到南京府放赈饥粮,特意制作杏黄旗,冒充朝廷钦差,以保平安。船队顺风顺水,一路畅通无阻。不到十天时间,就到了南京港埠码头,杨清江与南京巡抚会晤之后对方才知,所谓钦差是怎么回事。
巡抚问送来多少粮食? 杨清江回答说∶"六千担"。正盼粮食的南京巡抚激动得泪水涟涟地说,杨清江是雪里送炭,是在抢救即将饿死的灾民,这样的大恩大德,胜似饥民的再生父母。义士慷慨解囊,不知有何要求?
杨清江说∶"赈灾放粮只求拯救饥民于水火,不是为名利而来。"嘉靖皇帝闻奏后,不仅没有追究插杏黄旗冒充钦差的事,还亲赐御匾一块,上书《义民杨仕宪》五个大字。并传谕,在南京府立一赈灾坊以表彰义民杨清江。
到了万历年间,杨清江已经不在人世了。黄梅县有个知县,名叫来三聘。当他因普查土地来到刘佐口后,看到杨清江在江边与龙感湖之间的荒湖滩上,开辟了纵横数十里的良田好地,为国家上交了大批粮赋,为子孙留下大批产业时,感慨万千,当即决定用杨清江的名字来命名两个乡镇,以纪念杨清江的功绩。
他把杨清江所开垦的田地分为两大块之后,说:"上面地势高一些,以杨清江的名字命名,叫'清江镇';下面地势低一些,就以杨清江的姓氏来命名,叫'杨穴镇"',"穴"是房屋的意思,也有低洼的意思。从此,黄梅县便有"清江"、"杨穴"二镇。这正是:"垦湖荒闻名州县,杨清江名命二镇"啊。现在杨穴镇和清江镇的一部分,隶属刘佐乡管辖,刘佐乡的所在地即古时候的杨穴镇。
来知县临别时还写了两幅对联,赞颂杨清江的创业精神。第一幅是:" 八百黄牛耕夜月,三千担种度春秋。"第二幅是:"看清江不多处所,论黄梅好大人家"。用八百条黄牛来耕田,白天耕不完,还要在月夜里耕,一年的种籽就要用三千担,可见杨清江垦耕面积之大。
杨清江去世后,有人为他立了一块《皇封义民杨仕宪墓碑》。据《杨氏家谱》记载:杨清江生于明孝宗弘治十年(1498年)。青少年时代,穷愁潦倒。由于他勤俭持家,艰辛耕耘,直到中年以后才渐渐发迹。所谓"欠债还债四十九,成家立业五十三”这两句话,就概括了他的一生。
资料来源于黄梅文史资料《黄梅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选》。版权属于原创作者。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