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红豆千年荫侗寨,家风万代润国魂。”走进新修缮的宣恩县晓关侗族乡野椒园村,农家小院里花团锦簇、绿意盎然、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每一处都能让人感受到和美乡村的诗情画意。
据悉,野椒园村是以杨氏、张氏古侗寨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村落,是州级基层党建“双引双强双促进”引领村。近年来,该村积极发挥“寨佬”在基层治理、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村庄面貌持续提“颜”增“质”。
寨佬+自治法治德治
“我们野椒园村由之前片区4个小村合组而成,现占地面积20.82平方公里,共有村民816户2770余人……”该村党支部书记杨杰介绍道,野椒园村人员多、地域广、干部少,及时掌握社情民意、解决化解矛盾纠纷的难度较大。
为此,该村积极引导老教师、老党员、老支书、老法官等“寨佬”群体,积极参与调解矛盾纠纷、政策宣讲、环境治理等工作,有效促进基层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激发了美丽乡村建设新活力。
该村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通过小组会、代表会等形式,带动群众共同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将禁整“无事酒”、共同缔造等工作有机结合,着力提升群众的参与感,形成行动自觉。同时,联合法庭、自然规划所等部门,成立“法润侗寨”工作站,建设村民“看得见”的普法阵地,结合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林权土地纠纷、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问题,有针对性宣传“用得上”的法律知识,不断提升村民法治意识。
“作为省级文明村,我们还成立了8支‘寨佬’志愿队伍,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活动为契机,广泛开展先进事迹宣讲,以身边人说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身边人,弘扬正能量,激励引导群众向上向好、向善向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省委军民融合办驻野椒园村第一书记李军表示。
今年以来,“寨佬”队伍已参与开展各类宣传30余次,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5起,有效形成了“自治、法治、德治”一体推进的社会共治模式,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寨佬+生产生活生态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野椒园村依托“武陵第一古侗寨”、省级家风家训传承教育基地等特色,充分整合本地茶园、露营基地等自然生态以及侗寨大歌、拦门酒等乡村民俗等资源,积极引导“寨佬”立足自身领域、资源、技术等优势,探索“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带动乡村农旅结合产业发展。
“甘溪有山有水,交通方便,要主打山水牌,打造全县最好的露营基地。”
“白沙溪片区产业发展有基础,是全乡最大的有机茶叶基地,要持续加强基地管理,做强有机茶品牌。”
“两个古侗寨要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让省级家风家训基地的牌子做得更亮。”
……
年初,在村级产业发展谋划座谈会上,在外及本土“寨佬”畅所欲言,为做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增收出谋划策。
该村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带动全村680余户管理茶园2683.6亩,实现创收千万元,发展高山有机枇杷基地558.5亩,以枇杷开园节为载体,运用线上销售与实地采摘体验及果树认领相结合的营销方式,年销售额超过100万元。同时,邀请专业人才对野椒园景区创建、甘溪露营基地建设、旅游运营等给予专业指导和推荐,今年以来共吸引游客上万人次。
“我们通过动员优秀党员和热心村民当‘寨佬管家’,协助实施项目施工、管理项目资产等工作,并对村级设施划片管理,实现网中有格、格中有人的管理新格局。”该村支委委员谭超英介绍道。
寨佬+文艺文化文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改善村庄环境,还要铸魂,实现人心凝聚、精神振奋、社会和谐。”退休老师杨继练说。
杨继练老师作为“寨佬”队伍的成员之一,一直致力于“文艺、文化、文明”铸魂工作,在空闲时间,广泛收集张氏、杨氏古侗寨历史文献以及本土侗族文化发展史,协助县诗词协会、书法协会会员,在传承家风家训文化和诗词楹联文化的同时,编写《人间秘境野椒园》书籍,详细介绍村史村情村貌,创作了张氏杨氏古侗寨赋,不断充盈村庄文化底蕴。同时,还自发到贵州、广西等地,邀请专业侗族民俗老师到村开展侗族大歌、拦门酒、芦笙等培训,组建村里自己的侗族表演团队,不仅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还让群众提前吃上了“旅游饭”,进入了“演艺圈”,获得了演艺收入。
“刚开始是自娱自乐,没想到还变成职业的了,有游客来,邀请我们队伍表演一场侗族大歌,很有意义。”说起演出,村民颜秋一脸喜悦。
同样作为“寨佬”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薅草锣鼓传承人冷浩然,充分发挥其传习所作用,通过开办培训班、“非遗进侗寨”等活动,传习薅草锣鼓、三棒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结合村民日常生活、安全生产、政策法规等,创作歌词曲调,以接地气、更贴近群众的方式,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文明素养。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田野 周璟)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