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 谭 俊
沿着清澈透亮的唐崖河,寒来暑往的土家人忙时下田,闲时上山,炊烟和茶香每天飘荡在青山绿水间。
总是在不经意间,一股油茶汤的清香,就飘荡在荆南大地的山里山外和大街小巷,不断挑逗着土家儿女垂涎欲滴的味蕾。
喝油茶汤是咸丰、来凤一带土家族的传统习俗。不管春夏秋冬,每天的早中晚,土家人都习惯喝上一碗心心念念的油茶汤。于是就有“一日不喝油茶汤,满桌酒菜都不香;三天不喝油茶汤,头昏眼花心发慌”等民谚在山乡广为流传。
2010年,土家油茶汤制作技艺入选湖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中国三大名饮之一。
一
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据陆羽《茶经》所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唐宋年间茶事活动记载颇多,茶饮逐步发展成一种文化。唐宋年间,饮茶的方式比较讲究。根据《茶经》记载,(茶饼)乃砍,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茶。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煮之百沸。这就是唐代制茶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在茶汤中放入葱姜等配料,与土家油茶汤的“精简版”极为相似。
如今,唐宋时期制茶、品茶的方式已不复存在,唯在武陵山区,一代代土家族人对油茶汤进行创新和传承,其制作技艺得以流传至今。
由于土家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对于油茶汤的做法和来源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油茶汤是土家放牛娃在山上“过家家”时摘得油茶籽,放在土罐中慢慢炒出了茶油,摘来茶叶放入油中炸,再兑上山泉水,加入随身带来充饥的炒苞谷或者炒米,越喝越香。一传十,十传百,这种最原始的“油茶汤”传到大人们耳中,便试着用铁锅、茶油、茶叶等对做法加以改进,久而久之就成了武陵山区的一道美味,从此油茶汤便在土家族地区流传下来。另一说法是,大约在明代,土家人经常遭受侵扰,民不聊生。到了农历大年三十这天,人们家中只剩下一些粗茶叶、茶油、玉米、蒜苗之类的,于是只好用这些东西烧一锅油茶汤过节。从此,这一吃法一直沿袭至今。
土家油茶汤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兴起,又从什么地方发展而来,鲜有历史资料详细记载,大多是口口相传。清同治《咸丰县志》记载:“油茶:腐干切颗,细茗,阴米各用膏煎、水煮、燥湿得宜,人或以之享客,或以自奉,间有日不再食,则昏愦者。”这也许是记载咸丰土家油茶汤制作方法和功效较早的记录。
虽然暂未查到相关佐证资料,但从唐崖儿女对油茶汤的钟爱程度,就足以说明喝油茶汤在唐崖有着较为久远的习惯。
如今,在咸丰人的印象里,要想喝一碗正宗的油茶汤,那还得是尖山(唐崖)油茶汤,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唐崖土司出兵让士兵喝油茶汤以防瘴气的传说。
二
咸丰县积极挖掘、保护、传承土家油茶汤制作技艺,涌现出一大批土家油茶汤制作技艺传承人。他们在不断地探索、传承、创新、发展着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住唐崖镇街上的马金现,细心钻研土家油茶汤制作二十余年,是土家油茶汤制作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来到唐崖镇街上马金现的餐馆里,只见餐馆大门两侧柱子上挂着“淘尽历史沉沙,始见汤中极品”的楹联,正门上方“土家油茶汤”金色牌匾赫然在目,古色古香,历史感油然而生。
油茶汤制作十分讲究,“所用炊具要铁锅,用油也很有讲究,炸配料得用菜籽油,但是掺汤则要用上好的猪油。”一进到餐馆,马金现就打开了话匣子。
油茶汤的主料为茶叶,配料因地域、口味不同而各具特色。土家油茶汤主要配料有茶叶、阴包谷子、阴米子、花生米、油渣、干土豆片、豆腐果、鸡蛋,辅之盐、猪油、菜油、葱、姜、蒜(苗)等。
其中,配料制作最为复杂的就是阴米子、阴包谷子和豆腐果。
阴米子要选用上好大米制作而成。“将颗粒饱满的糯米淘净,用木甑充分蒸熟,起锅倒入簸箕或者晒席里摊开,冷却。”马金现介绍,也可以撒上一点菜油,然后慢慢地搓、揉,再倒进碓窝里面舂扁,最后将其摊到簸箕里轻轻搓,让每一颗大米都独立,阴干备用。
我记忆里,在阴米子阴干过程中,有的人家还将阴米子染上一些五颜六色的食品红,看上去既美观又让人有食欲。
阴包谷子要选用成熟且颗粒饱满的玉米进行制作。先将玉米粒放在锅里煮,多数煮开花后捞出沥干。“用草木灰在锅里翻炒,翻炒过程中,火不能太大,否则会炒糊。”马金现详细介绍到,炒到玉米粒金黄金黄、脆蹦脆蹦的时候起锅,放在簸箕里使劲搓,搓掉玉米粒外面那层皮,最后将玉米皮和草木灰用簸箕将其颠簸出去,然后装进密封罐备用。
豆腐果的制作也很讲究,马金现说,将草木灰用密眼筛子筛过,在簸箕或者竹筐底部铺一层灰后平铺豆腐,然后在豆腐上撒一层草木灰,将豆腐里的水分充分吸干,然后将豆腐上的草木灰洗掉,切成2至3毫米后薄片晾干,最后放到菜油里面文火慢炸,待浮到油面,即可起锅备用。
配料准备好后,用旺火将铁锅加热,放入菜油,先把阴米子、阴包谷子、豆腐果、干洋芋片、花生米等配料炸透炸焦装盘备用,这些配料也被称之为“泡货”。
油茶汤的灵魂在于茶叶。“茶叶要选用手工制作的绿茶,下锅油温要适中,不能过低也不能太高,否则茶叶要么不舒张,要么就炸糊了。”马金现介绍。
将炸好的茶叶盛出,姜末蒜末和切成1厘米左右的蒜苗放入油中爆香,再加入清水。汤在冒气后再打两个荷包蛋,小火慢煮,加入炸好的茶叶,放入食盐,起锅前撒入切细的分葱,一碗美味的油茶汤就大功告成了。
盛汤入席,客人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在汤中加入香喷喷的“泡货”,慢慢喝,细细品,滋味无穷又神清气爽。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趁热喝下,五脏六腑都被熨帖了。
三
喝油茶汤也是有讲究的,有点考验“嘴上功夫”。土家族有句俚语:“油茶汤不冒气,烫死傻女婿。”虽然未曾见到“傻女婿”被烫,但是第一次喝油茶汤的客人“上当”的却是不少。喝油茶汤时要端起碗来,捧在手里,转着圈喝,否则就可能会烫伤嘴唇,灼伤舌头。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土家油茶汤,仍然是土家儿女待客的最高礼遇。凡贵客登门,女主人都会奉上一碗香喷喷的油茶汤,成为待客的不二选择。
以前,生活不富裕,物资匮乏,像鸡蛋、鸭蛋等,家里人舍不得吃,都要拿到街上变成现金,以补贴家用。只有到了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打打牙祭”。但是,一旦家里有贵客登门,女主人就会把珍藏在米桶里的鸡蛋,小心地拿出来,在油茶汤里煮一到两个荷包蛋,表达主人浓浓的好客之情。
10年前,曾经在襄阳一起工作的同事来我家做客,我母亲便为每个客人盛了一碗油茶汤。现在偶尔和他们聊天,那碗油茶汤始终还是绕不开的话题。他们一直还惦记着能喝第二碗、第三碗……
优秀的文化始终是在不断地被传承和发展。我想,这也是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共同繁荣的有力见证吧。
“虽然大部分咸丰人都会制作简单的油茶汤,但我仍然会坚持把这种传统油茶汤制作技艺传承下去。”马金现说。作为非遗传承人,他已免费教了好几名徒弟。
在咸丰,不管在哪家餐馆吃饭,餐桌上一般都会端上一大碗油茶汤。虽然风格各异,但那油茶汤里饱含的那份盛情待客之礼始终都是一样的,已经流淌在了土家族人的血液里。
来源:《咸丰非遗纪事》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