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走读湖北|沿伟人足迹,探武汉最”红“打卡点
党员生活杂志 2024-07-10 14:35:36

武汉,是人民领袖毛泽东钟爱之地。

这是他走上革命道路、探索救国真理的重要地方,也是他度过难忘家庭生活的温馨之地,更是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留下足迹最多的地方之一。

武汉是毛泽东作为一名卓越军事家的起点,一位成熟的革命家和政治家的摇篮。改天换地展新颜,伟人奋战过的地方如今成了何种样子?

七一前夕,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沿着伟人在汉的足迹,跨越长江两岸,来一场“红色一日游”……

红巷 恰同学少年

长江之滨、黄鹤楼下,有一条老巷,名为——红巷。这里坐落着武汉最负盛名的红色圣地——武汉革命博物馆。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中共五大会址、毛泽东旧居、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展均集聚于此,这是我们此行的首站。

1927年对中国革命来说是个极为特殊的年份。在北伐战争节节胜利,湘、鄂、赣等省农村大革命兴起之时,毛泽东从上海来到大革命的中心武汉。

这看似寻常的巷陌,却是风雨1927的见证者——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以下简称农讲所)在这里创办,培养了大批农运干部,成就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毛泽东在这里撰著《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成为党指导中国农民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党的五大在这里召开,开创了党史上的若干个“第一次”;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在这里诞生,从此竖起党的监督执纪大旗……

走进农讲所的大门,身边突然出现很多“农讲所学员”。我们瞬间被拉回到那段峥嵘岁月,也成为寻求革命道路的“学员”。

这是武汉革命博物馆依托红色场馆与专业文艺院团,联合创作开发的沉浸式思政课。四个场馆内《历史的回望》《最后的团聚》《庄严的宣誓》《监委主席王荷波》等剧目彼此独立又相互融合,将讲解员实地解读历史背景与演员角色扮演结合起来,再辅以逼真的服装、道具等,以讲、演、展等方式让实景化的历史情境呈现在观众眼前,带观众感受历史的沧桑巨变。

我们在其中重温毛泽东讲授的《农民问题》《农村教育》等课程,在教室里和满怀理想的青年学子们一起探寻革命道路,在绿草如茵的操场上操练,不禁心生感慨:革命初心如炬,星火已初燃,身边的“学员”们即将出发,将这星星之火燃遍神州。

离开农讲所后,步行不到300米就来到都府堤41号的毛泽东旧居。一位大学生志愿者“红巷青马”向我们娓娓道来:“在这里,毛泽东仅仅用了4天时间便写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他也与爱人杨开慧,爱子毛岸英、毛岸青在此度过了最后的团聚生活。”

当读到杨开慧信中那句“牺牲小我、成全大我;我死不足惜,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时,我们不禁为之动容。

随后,“红巷青马”志愿者又带我们来到旧居对面的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从志愿者的口中,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切的了解……

一路上,我们还碰到了由社区退休老人组成的“红巷爷爷”和中小学生组成的“红巷苗苗”志愿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我在红巷讲党史”志愿者团队。老、中、青三代人同路讲好红色故事,已成为红巷中最亮丽的风景线。

红巷里还有一家红巷书屋,这是武汉首家建在博物馆内的城市书房。

书屋里,红星闪闪的搪瓷杯、怀旧的小人书、各类红色主题的徽章,让人眼前一亮。书架上各类领导人著作、党史系列丛书更是让人目不暇接。打卡完周边博物馆,来此点杯咖啡、淘一件文创周边,成为游客最佳选择。

大江 极目楚天舒

离开红巷,沿着解放路步行20分钟,我们就来到黄鹤楼公园西门入口。

随着人潮,我们拾级而上,黄鹤楼、李白搁笔亭、崔颢题诗壁等名胜古迹让人流连忘返。如果运气好,偶遇“李太白”,还可以与他对诗一首。

一路赋诗看景,我们在黄鹤楼东南方向,寻得毛泽东词亭。词亭坐北朝南,中央矗立一高3.2米、宽1.8米的青石碑,分南北两面。

黄鹤楼诗词讲解志愿者汤茗茗带着我们在此体味伟人不同时期的心境。

石碑一面镌刻的是毛泽东填写的《菩萨蛮·黄鹤楼》。

时光再次回到1927年。风雨欲来的革命岔路口,毛泽东登上蛇山、极目远眺,烟雨蒙蒙,大江浩浩东去,龟蛇二山夹江对峙……

他心情凝重地写下“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转念间他又激昂起来,坚定地写下:“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化为动力鼓舞自己。

石碑的另一面则是洋洋洒洒的《水调歌头·游泳》。1956年6月,毛泽东视察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当时大桥已初见轮廓,见此场景他连续三次畅游长江,即兴写下广为流传的《水调歌头·游泳》一词,词中不仅有“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的雄伟蓝图,也有“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未来畅想。

黄鹤楼诗词讲解志愿者团队成员有小学生,也有年逾古稀的教师。不论是登楼望远,还是词亭赏词,在一位位志愿者的讲解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代伟人伫立山顶、挥斥方遒的豪迈身影。

告别词亭,我们下蛇山,步行20分钟,就到了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纪念碑。这是中国人民首次征服长江天堑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游人赏长江、看大桥的最佳位置之一。

1957年9月6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前夕,毛泽东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徒步视察了大桥。站在高高的桥头,眺望武汉三镇的巨大变化,他心潮起伏、感慨万千。不久后,他还为新建的武汉长江大桥亲笔题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我们站在纪念碑前,往西望去,那一抹鲜红是鹦鹉洲长江大桥;再 往 上游望,杨泗港长江大桥披着“金秋黄”外衣如一条巨龙横卧在滚滚江水之上。

如今的武汉长江上,已建成12座大桥,如五颜六色的彩虹飞架,或灵秀多姿,或磅礴大气,展示着武汉大都市的国际范。

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尤爱畅游长江。“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是他畅游长江豪情逸兴的写照。从1956年5月至1966年7月的11年间,毛泽东在武汉畅游长江达18次之多。1966年7月16日,73岁高龄的毛泽东最后一次畅游长江。

因此,武汉将7月16日定为“渡江节”,每年与中外“泳”者击浪长江,重温伟人“万里长江横渡”的豪迈之情。(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赵雯 汪曦晔 摄影 张博伦 通讯员 丁戈 彭博 江荫 余思哲)

责任编辑:熊禹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