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黄梅县是黄梅戏的发源地,人民日报多次刊发关于黄梅戏起源的相关文章,一起来看看。
黄梅戏溯源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王谨
2006年6月2日,在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在“传统戏剧”入选名单中,安徽省安庆市和湖北省黄梅县申报的黄梅戏均榜上有名。同一剧种为什么涉及两地,这是怎么回事?由此,我不禁产生对我国这个著名地方戏种追根溯源的冲动。
上世纪50年代,黄梅戏因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剧团演出的《天仙配》被搬上银幕而名噪海内外,黄梅戏由此也巩固了它在全国五大剧种中居其一的地位。然而黄梅戏到底起源于哪里?至今许多人不甚知晓。
黄梅戏《天仙配》(严凤英饰七仙女,王少舫饰董永)
“黄梅戏,戏曲剧种,旧称黄梅调。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采茶歌。”这是《中国戏曲词典》的一段解释。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据考据,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史料记载,早在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清道光九年(1829年),大学者别霁林在《问花水榭诗集》中也描述了黄梅采茶歌的兴盛:“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
艺术尽管不一定都是商品,但有时可以成为谋生的手段。黄梅采茶歌怎么流传到安徽了呢?这是与黄梅灾民带着这一艺术形式逃荒谋生分不开的。黄梅地处长江北岸,相当一部分地势低于江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1764—1847年),黄梅水灾不断,大批灾民涌向外地,以卖艺乞讨为生。从此黄梅采茶戏的小调、本戏,就以打莲厢、唱道情的艺术形式流传到邻近的皖西南、赣东北、鄂东北等3省50余县。清道光至咸丰年间曾任过皖南三县知县的江西乐平人何元炳所作《焦桐别墅诗稿·下河调(黄梅腔)》,就是黄梅采茶戏在皖南地区流行的真实写照:“拣得新茶绮绿窗,下河(注:黄梅县一地名)调子赛无双。如何不唱江南曲,都作黄梅县里腔。”
生活锻造了艺术,艺术又丰富了生活。随着黄梅采茶调在安徽安庆地区的流行,当地民间戏曲艺人将这一剧种进行了加工和发展,黄梅戏逐渐成为安徽安庆地区艺术之花。与此同时,黄梅戏在它的原生地也茁壮成长,与“安庆黄梅”齐绽并芳。黄梅县戏剧团演出了一大批优秀黄梅戏剧目。1954年,毛泽东主席在武汉看黄梅县黄梅戏剧团的演出后风趣地说:“我这个湖南人,对你们黄梅的这个戏也有亲切感。”
由此可见,黄梅戏是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于安徽安庆地区。我考据黄梅戏的起源,不是为谁争“正宗”之位,而是想借此证明:中国优秀文化繁衍生息的巨大生命力,恰在于它有流传的广阔空间和不断融入创新要素的胸襟。正所谓:“黄梅”出黄梅(县)成其“黄梅”,安庆有“黄梅”更美“黄梅”!信然。
探源黄梅戏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王谨
长江中段,古称“浔阳”现叫九江市的对岸,是湖北省黄梅县。黄梅自唐设县,古往今来文化鼎盛,闻名于世的黄梅戏便发源于此。黄梅戏宗师邢绣娘演绎传奇公元2010年7月10日,20集电视连续剧《黄梅戏宗师传奇》在北京怀柔影视基地杀青。而此前的5月8日上午,位于黄梅县梅狮岭的邢绣娘影视基地高朋满座、明星荟萃,《黄梅戏宗师传奇》在这里举行隆重的开机仪式,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民众赶来看热闹。该剧演绎的正是黄梅戏宗师邢绣娘的跌宕起伏的人生传奇。该剧在黄梅拍摄近两个月,此间我们趁一个周末前去探访邢绣娘影视基地。这天正是“小满”节气,绵绵细雨中,我们从县城驱车到此仅十分钟车程。这是一片仿黄梅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群落,三面环山,一条河流从北面流过,与电视剧中的邢家大院和邓家村落风貌非常吻合。走进院落,一座古戏台和对面的椭圆形看戏楼,按照该县境内一座保存完好的乾隆年间古戏楼样式复制建成。置身看戏楼任何一个角度,古戏台上出演的戏景尽收眼底。我们一边参观,一边感佩先人的高妙设计。再看黄梅大戏楼和男女主人公的书房或卧室,那清一色的梨木雕花晚清式家具,竹制柔美的大灯笼,还有黄梅挑花、黄梅堆花酒,仿佛进入明清时期的深宅大院,令游人大开眼界。据精明的浙商投资人说,该影视基地目前已投资1800万元,系于2009年11月开工建设。整个基地占地面积840亩,总投资将达1.8亿元,基地核心区邢家大院和邓家村落完全仿照黄梅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风格。这个影视基地既为省内外黄梅戏题材的影视制作提供实景拍摄场所,也将成为黄梅县一个有特色的人文旅游景点。
邢绣娘影视基地黄梅戏舞台 孔晓宁摄
黄梅人是怎样创造出黄梅戏的一个剧种的名称往往是与生发地联系在一起的。粤剧生发于广东故其名为粤剧,豫剧生发于河南故其名为豫剧,黄梅戏生发于黄梅县故其名为黄梅戏。黄梅人是怎样创造出黄梅戏的呢?笔者几年前曾到黄梅县文化馆查阅过有关资料,几代黄梅戏研究工作者留下的著述表明,黄梅戏起源于明万历年间,形成于明末清初,是在黄梅县流行的民歌小调、田歌畈腔、采茶山歌的基础上,与黄梅流行的说唱文学、民间歌舞等相结合而逐步形成的民间地方戏曲,距今已有400年的历史。黄梅之所以能培育出黄梅戏这朵艺术之花,是与其地理、历史和社会条件分不开的。由于黄梅“枕山跨岭,襟江带湖,川原寥廓,水陆通衢”。加之与古城九江隔江相望,因而这里开化较早。黄梅地处“吴头楚尾”,在地域文化上深受楚歌、吴讴的影响,使自身特色的民歌、山歌得以蓬勃发展。据史书记载,明清之际,黄梅歌风很盛,尤以采茶歌为最,黄梅东、北山区盛产茶叶,每年谷雨前后,成群结队的青年男女上山采茶,他们用山歌小调或叙事民歌的形式,或独唱抒情,或彼此唱和,于是就产生了黄梅采茶调。清道光年间,大学者别霁林在《问花水榭诗集》中描述了黄梅采茶歌的兴盛:“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别霁林自注:“邑喜采本县近事,附会其词,演唱采茶歌。”这个附注充分说明,清道光初期,黄梅人根据近事编剧并唱戏已成习俗。在县城一次聚会上,县委书记吴海涛建议我们与《黄梅戏宗师传奇》小说作家周濯街谈谈。周濯街谈起创作初衷滔滔不绝,他说,黄梅县最早的黄梅戏女演员叫邢绣娘,她又是挑花女,是两种艺术形式的集大成者,也是黄梅戏从民间小戏发展成高台大戏的奠基人。她曾被乾隆皇帝御赐为“黄梅名伶”,堪称一代宗师。电视剧《黄梅戏宗师传奇》原创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有不少是根据真人真事编写的。比如,当时在黄梅上演的素有“大本三十六,小出七十二”戏目中,《告经承》、《告坝费》、《大辞店》、《糍粑案》、《杨二女起解》等本戏、串戏,就是根据黄梅及邻县的张朝宗、瞿学富等真人真事编写的,有圣旨、奏折可查,有家谱、碑志可证。此外,黄梅县流行的岳家拳、民间趣联和一些谜语、酒令、俗语也被吸收到传统剧目之中。黄梅戏被大水冲到了安徽黄梅地处鄂、皖、赣三省交界处,地处长江北岸和龙感湖之间,旧时大部分地势低洼,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更为突出。从明洪武十年(1377年)到1938年,黄梅县发生特大自然灾害103次,其中水灾65次。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以学唱黄梅戏逃荒谋生,以打连厢、唱道情方式行乞他乡求生存。这就大大促进了黄梅戏由山区向江湖平原地区的发展,向鄂赣皖毗邻地区的辐射。1958年,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武汉洪山礼堂观看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黄梅戏《过界岭》。毛主席看完戏后,问道:“你们湖北的黄梅戏怎么跑到安徽去了?”当时的湖北省委副秘书长梅白向毛主席汇报了有关情况之后,毛主席恍然大悟:“原来你们的黄梅戏是大水冲到安徽去的啊!”对黄梅戏音乐有独到研究的老艺人、国家二级作曲翟乔松对笔者说,黄梅戏从发源到发展,经历了道情和独角戏、两小和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伴奏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是在黄梅县完成的,后者是在安徽省安庆地区实现的。清乾隆、道光年间,黄梅戏经安徽宿松和华阳河流向安徽后,一直沿袭着“三打七唱”形式。到上世纪20年代,在安徽老艺人的共同努力下,黄梅戏开始尝试吸收安庆语言、民歌小调来发展黄梅戏的唱腔、道白,借鉴徽剧表演艺术来丰富黄梅戏的表演程式,使黄梅戏具有安庆地方特色。上世纪50年代初,安庆黄梅戏剧院成立,并经常到此前早已成立的黄梅县黄梅戏剧团交流、取经、查找资料。1956年,安庆黄梅戏剧院把黄梅戏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加工成大戏《天仙配》,并搬上银幕,一炮打响。一时间。黄梅戏名声大震,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人对黄梅戏的爱有多深黄梅戏是黄梅人文化情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黄梅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一去二三里,村村湾湾都有戏。”全县除政府财政支持的于1949年6月成立的县级剧团外,民间剧团就有100多个。无论节日庆典、婚丧嫁娶,主人都会请戏班子唱戏助兴。像民间性质的黄梅县“九头鸟黄梅戏剧团”,每年演出场次最少也在500多场。黄梅不仅戏班子多,黄梅人男女老少也几乎都会唱黄梅戏。倘若宾客或游人到黄梅参观、旅游,随便叫身边的黄梅人,无论是大人小孩,叫他们唱一段黄梅戏,没有不会的,只是水平高低而已。在黄梅,每到正月初一至元宵节,差不多方圆几十里处处都能看到黄梅戏。比如,有着千年历史的停前镇原名清江驿,流经镇前有一条宽50多米、长几十里的清江河。每年正月里,清江河白花花的沙滩上总会搭起一个大戏台,由镇里文化部门或知名人士请本县或临近县市黄梅戏名角儿来此演出。一演就是十天或半个月,每天演出的剧目不重样儿,什么《打金枝》、《女驸马》、《天仙配》等,应有尽有。演大戏也红火了当地卖小吃的小贩生意。当地老百姓包括安徽宿松的戏迷把到这里买小吃、看大戏当成一大享受,他们或举家男女老少,或带着前来串门的朋友,在河滩细软的沙地上席地而坐,惬意地嗑着瓜子、花生,吃着麻花、糖果,美美地和着台上演唱的戏文,哼着,叫好着,成为一道延绵数百年的特色风景。而今,条件好了,尽管在户外赶庙会看演出也是一种消遣,但更多来此参观、旅游者选择到县城条件好的黄梅大剧院看黄梅戏整出大戏或折子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梅县涌现出了乐柯记、王艺修、胡亚莎、易春华、吕金姣等一批在黄梅戏艺术界享有很高声誉的优秀表演艺术家。上世纪80年代和本世纪初,黄梅县黄梅戏剧团多次进京演出,黄东风、周洪年、郭华阳、湛志龙、王慧君等一批代表当代水平的中青年演、编人才在舞台上脱颖而出,那原汁原味的黄梅戏,倾倒了京城无数黄梅戏爱好者,也使人更多地了解了黄梅戏的源与流。2006年,在国家文化部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湖北黄梅县和安徽安庆市申报的黄梅戏,双双并列入选“传统戏剧”名单。周洪年等青年演员还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项目传承人。黄梅县黄梅戏剧团也因此名声大噪,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大型演出活动,并先后获国际奖1项、国家奖4项、省级奖158项。据黄梅县县长说,近年县里除经常送“好苗子”到安庆黄梅戏院校进行深造外,还与鄂东中等专业学校等联合开办“黄梅戏艺术实验班”,请黄梅戏著名演员或有造诣的专家讲课,定期定向培养有发展潜质的学员。学员考试合格毕业后,再充实到全县各职业黄梅戏剧团。人才兴,事业旺。而今的黄梅戏人才一茬接着一茬,呵护着这朵地方戏之花,在故土上越开越艳。
黄梅戏剧照 孔晓宁摄
发源于黄梅 起源于万历年间:黄梅人说黄梅戏(图)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主持:王 谨 陈健雄
嘉宾:周濯街桂靖雷桂也丹翟乔松董成钢 吴红军 魏孟良 周洪年 黄东风
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的“黄梅戏”一栏中,湖北省黄梅县和安徽省安庆市均榜上有名。一个剧种为什么会涉及到两个地方呢?为此日前笔者特地以面谈或笔谈的方式,请湖北省黄梅戏的专家和艺术家们各自发表了见解——主持人: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黄梅戏的申报地有两个:湖北省黄梅县和安徽省安庆市,这两个地方与黄梅戏的渊源是怎么回事呢?周濯街(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专家、国家一级作家):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1920年的安徽《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黄梅戏条目为:“黄梅戏,戏曲剧种。旧称‘黄梅调’。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1959年,由安徽省文化局编、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戏曲选集》序中写道:“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歌,清道光以后流入安庆地区。”中国戏曲史家、戏曲理论家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中也说:“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县采茶戏。”桂靖雷(黄梅县政协常委、黄梅戏艺术研究学者):家父桂遇秋,毕生从事黄梅戏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从他的研究成果和新中国之初黄梅县老艺人传承的口碑资料看,黄梅戏起源于明万历年间,形成于明末清初,是在黄梅县流行的民歌小调、采茶山歌的基础上,与黄梅流行的说唱文学、民间歌舞等相结合而逐步形成的民间地方戏曲。若从明万历年间算起,黄梅戏有400余年的历史了。桂也丹(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传媒记者):史书记载,黄梅歌风很盛,尤以采茶歌为最,黄梅北部山区盛产茶叶,每年谷雨前后,成群结队的青年男女上山采茶,他们用山歌小调或叙事民歌的形式,或独唱抒情,或彼此唱和,于是就产生了黄梅采茶调。清道光年间的学者别霁林在《问花水榭诗集》中描述了黄梅采茶歌的兴盛:“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别霁林自注:“邑喜采本县近事,附会其词,演唱采茶歌。”这说明当时黄梅人根据近事编剧并唱戏酬神已成习俗。桂靖雷:的确。黄梅戏传统剧目的积累相当丰富,素有“大本三十六,小出七十二”之称,其中《告经承》、《告坝费》、《大辞店》、《糍粑案》、《杨二女起解》等本戏、串戏,都是根据黄梅及邻县的张朝宗、瞿学富等真人真事编写的,有圣旨、奏折可查,有家谱、碑志可证。主持人:那么,黄梅采茶戏是怎样流传到安徽去的呢?桂靖雷:黄梅地处长江北岸,旧时大部分地势低于江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更为突出。从明洪武十年(1377年)到1938年,黄梅县发生特大自然灾害103次,其中水灾65次,平均6年一次大灾害。水灾连年不断,清乾隆、道光年间最为突出,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御批的特大水灾就有12次,《圣谕》至今仍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逃水荒、打连厢、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这就大大促进了黄梅戏由山区向江湖平原地区的发展,向鄂赣皖毗邻地区的辐射。周濯街:1958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武汉洪山礼堂观看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黄梅戏《过界岭》,毛主席看完戏后,有疑问地说:“你们湖北的黄梅戏怎么跑到安徽去了?”当时的湖北省委副秘书长梅白向毛主席汇报了有关情况之后,毛主席恍然大悟地说:“原来你们的黄梅戏是大水冲到安徽去的啊!”翟乔松(黄梅戏老艺人):毛主席还称赞说:“你们黄梅人还是演自己的土戏好,乡土气味很深,很感人,我也成了黄梅佬。”其实,黄梅戏从发源到发展,经历了道情和独角戏、两小和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伴奏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是在黄梅县完成的,后者是在安徽省安庆地区实现的。清乾隆、道光年间,黄梅戏经安徽宿松和华阳河流向安徽后,一直沿袭着“三打七唱”形式。到上世纪20年代,在怀宁县黄梅戏知名老艺人丁永泉和徽剧知名老艺人汪云甫的共同努力下,开始尝试吸收安庆语言、民歌小调来发展黄梅戏的唱腔、道白,借鉴徽剧表演艺术来丰富黄梅戏的表演程式,使黄梅戏具有安庆地方特色。新中国成立后,安徽黄梅戏艺人与新文艺工作者密切配合,在剧目、唱腔、表演、舞美、编剧、导演等方面实行全方位改革创新,将黄梅戏传统剧目《天仙配》(原名《董永卖身》)、《女驸马》(原名《双救主》)改编后,搬上舞台银幕,造就了严凤英、王少舫等一批为黄梅戏作出卓越贡献的表演艺术家,推动了黄梅戏的大发展、大提高、大普及。
图为毛主席看完《过界岭》后接见部分演员(圆形内为《过界岭》剧照)
主持人:众所周知,黄梅戏整个剧种主要分布在安徽、湖北,安徽对黄梅戏的贡献很大,影响也很大,那么,在发源地黄梅县,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情况如何?周濯街:新中国成立后,湖北黄梅县委县政府多次组织老艺人对黄梅戏传统剧目进行记录整理,先后收集的小曲有129出,大本102本。老艺人项雅颂凭自己的记忆,默写了黄梅戏传统剧目“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曲”,共计140余万字。桂靖雷:家父经过50年的抢救、挖掘、搜集,将黄梅县黄梅戏艺人能演出的本戏400余本、出,整理、结集为《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丛书,分15集出版,达600万字,结束了历代黄梅戏艺人口传心授,没有文字剧本的历史。他弥留之际给我们留下了两句话:一是去世以后不放哀乐,用黄梅戏为他送行;二是把这套丛书埋在他的骨灰盒旁边。我们明白他是想用将化成春泥的身躯,继续培育黄梅戏这朵奇葩。家父去世以后,我继承他的遗志,用业余时间研究黄梅戏的历史源流。由于患有严重眼疾,现在我又将接力棒传给了我的儿子桂也丹。桂也丹:我从小经常和爷爷在一起看戏,爷爷去世的时候交代了他未竟的心愿,我很理解爷爷当年抢救传统剧目的那种迫切心情,也理解他拼命做这件事情的意义。当时我还在大学读书,就利用课余时间,参考爷爷的研究成果,撰写了论文《黄梅戏传统剧目考略》,目前正在《黄梅戏艺术》杂志连载。我觉得黄梅戏艺术事业应该也必须要年轻人去继承去接班。董成钢(黄梅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为了传承和发展黄梅戏艺术事业,打造“黄梅戏”文化品牌,2006年,县政府投资2400万元兴建的中国黄梅戏大剧院竣工并投入使用,今年,我们又用市场化的办法筹建黄梅戏主题公园。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我们还注重为黄梅戏事业发展创造宽松的软环境:由县财政保证剧院离退休人员工资的发放;剧院超场演出每场给予600元补助;县政府每年安排5万元奖励编、导、演人才;定期组织作品攻关会,还聘请专家来指导等等。“九五”至今,全县用于黄梅戏剧本创作的投入近500万元。县委、县政府每3年举办一届黄梅戏艺术节,以促进黄梅戏艺术的普及和提高。吴红军(黄梅县黄梅戏剧院院长、国家二级演员):自1955年起,我们先后招收九届学员、近200人送到本省和安徽省培训,涌现出乐柯记、王艺修、胡亚莎、易春华、吕金姣等一批在黄梅戏艺术界享有很高声誉的优秀表演艺术家,黄东风、周洪年、郭华阳、湛志龙、王慧君等一批代表当代水平的中青年演编导人才也脱颖而出。半个世纪以来,我院创作和改编演出了《於老四与张二女》、《邢绣娘》、《离巢凤》、《守护真情》、《兑现》、《奴才大青天》等一大批优秀剧目,参加省以上重大演出和比赛64次,获国际奖1项、国家奖4项、省级奖158项。郭华阳(黄梅县黄梅戏剧院党支部书记、国家二级演员):我院两次晋京汇演都大获成功。1987年,新编黄梅戏传统剧目《於老四与张二女》唱进了中南海,党和国家领导人宋平、秦基伟等观看了演出并接见了全体演员;2004年,两场大型现代黄梅戏《守护真情》和《兑现》再度联袂晋京,在长安大剧院演出,受到文化部领导及专家好评。文化部领导陈晓光在接见演员时评赏说:“黄梅戏在黄梅县有戏,黄梅戏就有戏!黄梅戏在发源地保持兴盛,对整个黄梅戏界来说是幸事。”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十多家媒体进行了全方位报道,一时誉满首都。
图为著名民俗专家、漫画家李滨声在黄梅县看黄梅戏后画的漫画
主持人:近年来,国内戏剧市场普遍低迷,戏剧的传承和发展几乎已普遍性进入了一个抢救保护的阶段。那么,在黄梅县,黄梅戏的局面又是怎样的呢?吴红军:我院年演出均在150场以上,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同时,为了满足戏迷需求,将《於老四与张二女》、《秦香莲》制成影碟在全国发行,将《五女拜寿》、《春江月》、《知府赊官》、《姐妹皇后》等先后拍成电视剧在全国各地电视台播放,还借助互联网传播优秀剧目、经典唱段,扩大了影响力。董成钢:为服务招商引资,县戏剧院备下多套节目,一年多来在广东、上海、浙江、北京等地演出40多场,引资4亿多元。舞台在外唱大戏,家里锣鼓不停息。商贾游客进黄梅,听的、看的,都是原汁原味的黄梅戏。魏孟良(黄梅县九头鸟黄梅戏剧团团长):“一去二三里,村村湾湾都有戏。”黄梅戏已经融入了我们黄梅人的日常生活,无论婚丧嫁娶,主人都会请我们戏班子唱戏助兴。我们这个团每年演出场次最低在500多场,演员每年的工资平均有2万多元。像我们这样的民间剧团,全县有100多个。
“一去二三里,村村湾湾都有戏。”黄梅戏已经融入了黄梅人的日常生活。无论婚丧嫁娶,主人都会请当地戏班子唱戏助兴。图为黄梅戏班在乡间为群众演出。
周洪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项目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为了培养更多的黄梅戏演艺人才,从2005年开始,我院还与黄梅理工学校联合开办了“黄梅戏艺术实验班”,首期30名学员毕业后大部分进入了全县各职业黄梅戏剧团。第二期学员正在培养当中。在他们身上,也寄托着黄梅县黄梅戏明天的希望。
黄东风(黄梅县政协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黄梅县黄梅戏的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领军人物来推动,近一两年县里计划选拔、招收、培养一批有一定基础、有潜质的黄梅戏苗子,我将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力争多培养出几个新秀,让黄梅戏能在发源地源远流长。
主持人:听不够平词花腔黄梅调,看不够水袖长衫舞悠悠。我们深信,植根于文化之乡的丰富沃土,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雨露,得益于人民群众的精心浇灌,黄梅戏这朵艺苑奇葩必将愈开愈艳!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