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临沮寻楚记--南襄城遗址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07-03 10:36:20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李晓玲)远安古名临沮(以其临沮水而得名临沮县),西汉武帝(公元前140年)设县,称临沮县;东晋隆安末年(公元401年)改临沮县为高安县;北周武成年(公元559)更名远安,蕴有长远安宁之意,沿用数千载,直至今日。母亲之河沮河自北向南奔向长江,县城所处地为鸣凤镇。沮水东侧临沮公园、世纪广场、鹏程广场皆有凤凰台,凤图腾就是楚文化的典型标志。相传凤图腾的创建者为少昊,是黄帝与元妃嫘祖的长子,少昊注重品行教化、德育塑人,凤图腾是高尚、圣洁、超逸之意,是幸福、安宁、和谐的象征。屈原的《楚辞》数次提到凤凰,把凤凰视作民族精神的象征,坚守自己的心灵和理想。楚人尊凤凰是由其远祖拜日、原始信仰而来,凤图腾不同于现代传统龙文化的主流,“鸣凤”“凤凰”都受早期楚文化的影响,远安县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楚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

 我的父亲是一名农业科学技术工作者,在40多年的工作中,大部分时间在全县农村驻村,在年过九旬之际,对曾驻村的远安县洋坪镇南襄城村的南襄古城碎碎念。近日天公作美,阳光尽倾温暖,我与兄陪父亲重游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襄城遗址。

 驱车来到南襄城,历史的变迁,使得曾经的楚国名城如今只是一片良田,穿过遗留的东城门,放眼望去,田里的油菜苗长势旺盛。岁月悠悠,青山依旧在,沮水仍长流。此时仿佛看见了一个个束发长衫的先楚鲜活在眼前,看见了几千年前的繁花似锦,四个城大门巍巍耸立、亭台玉阁,江汉沮漳、楚之望也,无数楚人在这里筚路蓝缕、劈山伐林,才有了当年的兴盛,我们看见了厚重的楚文化积淀。

 父子三人,心情兴奋,边走边听老父亲娓娓道来:

楚之望也 南襄城是一座楚城遗址,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封地,是楚昭王中兴楚国的见证。昭王之父楚平王因听信臣子费无忌谗言,为政不为,致使楚国国力逐渐衰败。到昭王继位时,楚国已摇摇欲坠。在吴国进攻楚国时,昭王只得仓皇出逃,曾由荆州逃落至今天的当阳、远安一带。在出逃途中,于远安现在南襄城遗址处丢失一只鞋子,后复拾。后来昭王励精图治,打败吴国重振楚国,感到失鞋又复拾之地是幸运之地,遂命人在现在南襄城遗址处建一城池,作为都城的卫城(襄也就是襄助,护卫的意思,与原襄城、郢都呈犄角之势)。城修好后,他以楚灵王设襄城为据,按北南方位定为南襄城。南襄城今城毁名存,遗城城址为不规则的长方形,南北长900米、东西宽300米、面积27万平方米,共四个城门。现仅存北城墙和东城墙,西城墙和南城墙已毁。《左传.哀公六年》楚昭王说“江汉沮漳,楚之望也”,此沮河在遗城东侧,南襄城傍沮河而筑。沮河发源地为保康县,流经保康县、南漳县、远安县、当阳市、枝江市,于荆州李埠镇临江寺汇入长江。荆山之阳,沮河两岸,是自有楚至项襄王东迁于陈以前七百年间楚文化诞生的摇篮,可知远安是楚文化发展的中心,也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楚之遗踪

1、古城垣(“垣”字见于春秋战国金文,古时的城池或官署的院墙)。古城垣顺沮河夯筑而成,墙宽21米,高1.9米,东西长、南北窄,略呈长方形。

  

2、古器皿。在南襄城遗址内发掘出大量春秋战国、汉代时期青铜剑、铜箭与青铜镜,该器皿冶炼技术水平极高,既有近身短击之剑,也有远距离射击之箭。青铜镜为生活用品,是贵族人家身份的象征。可见南襄城经济、文化曾经的繁华与发达。城内有大量的战国至汉代的瓦块及陶片,陶质以泥质灰陶为主,泥质红陶次之,器形有鬲、豆、盂、罐、纺轮且器形式多样,工匠技艺不一般,手工艺已达很高水平,说明南襄城彼时的繁荣。


3、墓陵岗。城北有金坝岭东周古墓群,城南有墓岭岗东汉古墓群,下葬处贵族墓集中,墓群具有一定规模,内有大量青铜器、钱币等贵重物品出土,这非普通百姓墓葬所能有的。从下葬规模、习俗来看,很有可能为诸侯国或楚早期贵族等重要人士之墓。

4、古陶井。在残城墙东南500米处有一口深10米的“战国古陶井”,系青灰色纹陶井圈垛砌而成,井圈园筒形,每筒径1米,高0.95米,厚0.09米,共制八圈,八圈以上卵石垒砌,再上用园形石井圈套盖,系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陶井。


 古城垣、古器皿、墓陵岗、古陶井等是远安先楚智慧的结晶,是瑰丽多姿的楚文化形态之一。这些非凡的古物古䪨,是要给后楚人力量与信心去继往开来,而不是沉缅过去,我们好古、尊古,但我们不泥古。带着这份崇敬和信念,远安人民大步昂首往前走。

 楚之神䪨 南襄城遗址是荆凤楚韵的一个缩影。商周之际,远安“东接荆阳,西通巴蜀”,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远安先祖开疆拓土,焚膏继晷,为楚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它使远安人民感受到先祖的爱国情怀和求索精神。南襄城也是楚昭王中兴楚国的有力见证,见证了这一时期人类文明的进步。远安后楚传承楚先的神韵和精髓文化,并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扬。先楚创造的文化成为荆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非常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


筚路蓝缕 楚昭王由狼狈逃亡到中兴楚国,乱云飞渡仍从容,汲取教训,励精图治,排千难万阻,承涅磐之疼,将楚国引向了春暖花开、欣欣向荣的胜景,使楚国国力逐渐恢复并走向强盛时期,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开创了楚国的中兴之局。远安历史中最励志精神为筚路蓝缕,是沿用楚昭王中兴楚国的筚路蓝缕精神,筚路蓝缕是楚人风骨,远安人将薪火相传,砥砺前进,踔力奋发,发扬先楚精神,将荆楚大地建设得更加美丽。




责任编辑:可依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