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近日,一则关于海归博士“上岸”乡镇公务员的消息引起社会关注,并进一步引发了对高学历人才选择基层编制岗位现象的讨论。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入手,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机遇与挑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激烈高学历人才在基层岗位上发光发热。
尽管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但高学历人数占比持续增高,就业压力依然存在,高学历人才选择基层反映了当前就业市场的一些现实问题,这一选择背后体现了高学历人才对于稳定职业的追求。但这并不代表他们选择了“躺平”,甘愿做一个等闲之辈。“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基层写照广为人知,选择基层并不是为了追求安逸,只是通过深思熟虑选择更换一条更加适合自己奔跑的崭新赛道。从政策环境看,随着国家对基层工作的重视和投入,基层岗位提供了较好的福利待遇,尤其是近年来一些地区为了吸引高层次人才,还提供了住房、教育医疗等优惠政策,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岗位的吸引力。
多数网友吐槽这种现象属于“大材小用”,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和职位的错配,表示高学历人才到了基层很难一展身手,最终的结果要么重演“逃离嘉峪关”的戏码,要么“泯然众人矣”。但基层真的就那么不堪吗?实际上在每年的选调生等专项计划中,高学历人才占比并不低,“大山的女儿”黄文秀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虽扎根在基层一线,依然做出了许多显著的贡献和成绩。更加客观的讲,高学历人才选择基层是人才与基层治理双向选择的结果,我们更应该看到其积极的一面。高学历人才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他们的加入有助于打破地域和行业的壁垒,促进地区之间专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能够为基层工作带来新的理念和方法,推动基层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此外,高学历人才的加入可以显著改善基层干部队伍的年龄和学历结构,有望提升基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和民众。
不可忽视的是,高学历人才下沉基层也依然面临一些挑战。他们在基层工作中可能会面临环境、文化、语言等方面的适应性问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融入基层社会;基层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也可能与心理预期相差较大,会导致心理落差和不满情绪。应对上述挑战,各地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要为高学历人才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教育支持,可以开展适应性培训,包括语言培训、文化培训等,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基层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要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投入和支持,加大对基层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提高基层岗位的待遇和福利水平,缩小预期与现实的差距。要鼓励基层单位为高学历人才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空间,帮助他们实现个人职业目标和发展规划。
高学历人才选择基层是新时代基层领域发展向好的现实反馈,是人才与基层治理的双向选择,社会各界既要摈弃传统偏见,接受并支持他们的选择,同时也要积极应对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共同努力,促进高学历人才下基层良性循环,推动基层工作高质量发展。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吕庆阳)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