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作者:宋传轩
巍巍巫山南麓,茫茫武陵北沿,有一个千年古县——建始县。说建始县是千年古县,也非妄言,无论是三国吴永安三年建县,还是西晋初年建县,都有一千七百多年。千年古县名副其实。这县城,以高山峻岭为城,以滔滔广润为池,穿越千年,纵贯古今,悠然慢步,发展成了今天的一座美丽的山城。
建始县,在全国的版图上看,偏居西南一隅,与远古的夜郎国相邻。但自古古道纵横,与外界往来交通,联系不断。其古道西通巴蜀,东出江汉,南接湘黔,西南与恩施毗邻,也算四通八达了。
从县城出发,出南门,过广润河,穿草纸街,过小河,经小河边小街,上玉峰口(古又称裕丰口,大概是取富裕丰收之意)。再经一里丘、建阳坝、安乐井、牛角水、罗家坝,在杨柳池下龙驹河。清光绪年间,施州一张姓义绅,办理赈务途经龙驹河,倡议在河上修建一座石拱桥。于庚子(1900年)春,桥始告成,取名万寿桥。并立碑纪念。今碑、桥尚保存较好。过此桥即进入恩施地界,经白杨坪抵恩施城。
图| 宋传轩©
过小河后,向左沿一条青石板古道斜上,就是太平口(俗名母猪口)。从这里上宝塔山,过大堰塘、金银店(古称金莺子店)、土地垭、下马水河。再经槐子坦,上凉风垭,过察察坡,到河水坪。河水坪过去就是小集镇,有店铺,有市场。从河水坪右行上红岩寺,到花果坪,经景阳关下景阳河,然后走双土地上官店口。双土地是一处古集镇,青石板街道,两边的传统民居古色古香,鳞次栉比。再从官店口经鹤峰可出湖南。这条古道是建始南通潇湘的正道,川盐及建始的土特产经此道运往湖南,再将湖南那边的现代工业品运回建始。过马水河后,沿一条古道右上,经汪家寨,可通恩施崔家坝。这条古道人称三巴古道。清同治年间,崔家坝陈福昌又倡修新大路,即从汪家寨下半崖中,人工开凿一条栈道,在前面不远处与三巴古道相连。据当地一老人讲,贺龙当年攻下建始县城后,就是走新大路往崔家坝,上火峰口,过清江,走五花寨,经双土地上官店口的。
从河水坪左行,可经三里坝,上高店子。从高店子过野三河,经大支坪出野三关下宜昌。这是施宜大道的重要一段。这野三河上,清道光年间,施南康家牵头修了一座石拱桥,取名普济桥。在这之前,清乾隆时期还修过一座桥,名永寿桥。但不知是石桥还是木桥,也不知消失于何年何月,现存桥碑一块。在高店子过石门河,经申酉坪,小垭子、上龙潭坪。石门河是古代重要关口,清朝在这里设塘汛,驻塘兵把守。河上的石门古桥,为明朝天启年间修建,是建始境内最古老的一座桥梁。从龙谭坪经玉兰坪进入巴东境地。经三尖观、茶店子下巴东入长江。向东可通江汉,向西可经三峡上巴蜀。石门河这条古道,应该是建始较早的一条古道。明朝人黄襄有《过石门》诗一首。诗云:“磴道崎岖涧水分,动行俯仰悸如焚。崖悬走马春愁雨,谷邃花飞日看云。古洞藤蔓皆鸟迹,新碑墨刻半龟文。狰狞石虎山头见,更有猿啼两岸闻。诗中的‘龟文’是形容文字的,可能是指当时这里的碑文。“鸟迹、龟文”都有出处。唐张怀瓘《书断·古文》: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唐张少博《石砚赋》也有:“光鸟迹於青简,发龟文於鸿笔。”此诗道尽了石门河古道的奇、险、幽、秀,丰富了这里古道的文化内涵。这段古道应该是建始境内保存较完好的一段,长十余里,磴道数千级。一块块青石板,经数百年沧桑岁月,依然光亮如镜,平滑如磨。
图| 宋传轩©
从县城西门出去,可经七里坪、火石坡、翻界坡垭、经百丈坡到猫儿坪。一条路,经麂子渡过大弯到梭步垭出恩施。当年贺龙攻打建始城可能就是走的这条路,或者绕道杨泗庙。梭步垭至建始城全程四十多华里,此道险峻崎岖,从大湾上梭步垭,八九里路都是悬崖陡壁,只能人行,不能走马;再一条路,经长槽到杨泗庙,再从杨泗庙到太阳河,上石耳关到奉节的三角坝,经庙宇槽到重庆的大溪、奉节城等地。
从县城出北门,西北行,经徐家沟、石鼓门、小茶园、龙门子上柳树埫,再上石笋坪,过九股山上四十二坝。从四十二坝到三角坝就进入奉节地界。出大北门,经小北门过指阳桥、上红沙梁子、杜家坝、简槽坡、柒树垭豁、杉木梁子、高岩子、两路口,过横槽进入巫山的红椿。从红椿经庙宇槽出大溪入长江。上行即达奉节,下行可到巫山。
图| 宋传轩©
出北门、过指阳桥、靠右行、经龙王庙、沙子岭,上简家梁子。过画眉洞、对合铺子、三里台、下百步梯,到熊家坪。经黑鱼泉、黄鱼泉、板桥子、黄土坎到下坝。再经上坝塘、陇里,上长梁子老街。穿长梁子老街下河,沿河左岸而上,一条大路到古石臼驿,即今天的白云村。白云靠幺河方向的大水田坝子,当地村民称之为石臼驿坝。石臼驿是古代的一个重要站点,明朝以前称驿站,清朝在这里设塘,设义仓。石臼驿,蒲塘溪两处义仓,共储粮二百五十二石六斗九升。从石臼驿入么河口,过三块碑、河坪、到沙坝。再由沙坝上二线岩,过长弯、到天鹅池,经巫山的红春到铜鼓包或庙宇槽。这也是一条古盐道,过去当地人去夔府背盐,一天可以走一个回合。
从石臼驿右行由双河口进蒲塘溪下游,当地人称大河。沿大河而上,过四十八道河就到了蒲塘溪,即今天的天生桥集镇。蒲塘溪是这条古道上的一个重要站点,清朝在这里设蒲塘溪,设义仓。从蒲塘溪上行,走马跑水,过鹿鸣塘,上秦家大坪。秦家大坪背靠建始古八景之一的大石峰峦。翻过大石峰峦一侧的岩口子,就到了肖家坪。从肖家坪西行数公里就是大岩岭,古时又称大石岭、仙掌岭。这里海拔一千八百多公尺,岭南是月亮包,西南是高耸入云的大包山。两山夹峙,中间一个山垭,垭外就是四川地界。清乾隆五年,四川湖北两省在这里勘界立碑,碑文为:“四川湖北道府属州会勘巫山建始分界乾隆五年立大岩岭。”可惜界碑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现仅存一小块残石,上有“四川”二字。乾隆五十一年,朝廷将来凤大旺县丞署迁至大岩岭,派监生邵朝缙任县丞。乾隆五十六年,时任县丞张用才申请到资金,在这里修建县丞署,当年竣工。清咸丰六年县丞署撤销,共历经十九任县丞。最后一任县丞冯端礼,以监生身份出任。清同治五年,县丞署坍圮。上世纪六十年代,当地人在这周边还发现了散落的残砖断瓦。
图| 宋传轩©
这条古道,可能是随着大岩岭县丞署的消失而废弃的。但它应该是建始通往外界最早的一条山道。大岩岭至的那一段,就是著名的南陵古道。有学者考察研究,南陵古道是南宋时四川入施州的一条重要山道。从四川巫山县城对岸的南陵山至大石岭,到建始县城,途经蒲墉溪,石臼驿,上坝,再由建始到恩施。途中的运输靠人力(力夫),用本地土特产换回食盐、布匹、杂货等。据传,在清光绪年间,大岩岭的银匠坪曾设两府大衙门,有驻军,有市场,形成了集市。所谓两府,即四川的夔州府和湖北的施南府。
长江三峡蓄水之前,巫山县城长江南岸的南陵古渡仍在,沿江还有一条南陵老街。南陵古道也依稀可辨,蜿蜒着伸向南陵山顶,古称一百八盘。据知情人士讲,当年的南陵古道,大致是经南陵山、杨家坪、风吹垭、林家沟、铜鼓包,至大岩岭的。
南宋诗人陆游《入蜀记》记载:“二十四日早,抵巫山县,在峡中,亦壮县也,市井胜归峡二郡。隔江南陵山,极高大。有路如线,盘屈至绝顶、谓之一百八盘。盖施州正路。黄鲁直诗云,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归梦绕羊肠,即谓此也。”
图| 宋传轩©
陆游文中的黄鲁直,就是黄庭坚。北宋绍圣初年,黄庭坚因政敌弹劾,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所以后来自号“涪翁”。绍圣二年(1095)正月,黄庭坚在长兄黄大临(字元明)的陪同下,踏上了前往黔州贬所的行程。黄庭坚在崇宁元年写的《书萍乡县厅壁》中讲到了他此行的路线:“初、元明自陈留出尉氏、许昌、渡汉、江陵、上夔峡,过一百八盘,涉四十八渡,送余安置于摩困山下。”可见此次赴黔州贬所路线,乃沿水路舟行到达巫山县城后,即过江转入陆路,再由一百八盘山道,翻越南陵山顶,最后经建始,施州入黔州的。文中的“过一百八盘,涉四十八渡”,应为走南陵古道经过大岩岭到达蒲塘溪,然后在蒲塘下游过四十八道河,经石臼驿,上坝塘到建始县城。山谷在经建始、施州往黔州的路上,还写了《竹枝词》二首,其词云:撑崖拄谷蝮蛇愁,入青攀天猿掉头。,五十三驿是皇州。浮云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八渡明,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可以想见,自巫山县城经南陵古道至古施州的山道上,当年一定是行人如练,轿马穿梭,好不热闹也。
清道光《建始县志》收录黄庭坚“石通洞》诗一首。其诗云:“古木萧萧洞口风,昔人曾此出樊笼。崖前况有涓涓水,好涤尘襟去效翁。”‘石通洞’清道光县志就有记载,‘石通洞在朝阳观山下,大山中空,门当山麓,穹隆如屋。’黄庭坚《题刘将军鹅》诗,相传为黄庭坚被贬涪州,路过建始游石通洞所作。清道光县志记载:‘壁间镌’鲁直‘二字,尚可辨识。’但又说:“然洞中无山谷题咏也。”从以上记载看,黄庭坚‘石通洞》诗只是传说,并无出处。但黄庭坚走南陵古道几次途经建始,前往黔州,涪州贬所是有史料记载的,且清道光年间,石通㓊壁间镌’涪翁”二字,尚可辨识。说明黄庭坚确实曾游过石通洞。由此,也可以断定这条古道自北宋就有了,或许更早。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