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从发展历程上,凤舟竞渡作为一项水上运动,大体经历了功利性、纪念性和竞技性三个基本阶段。
早期洪湖凤舟起始于功利性阶段。相传,洪湖凤舟的习俗与清朝时期的西太后慈禧有关。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新堤镇的元宵节花灯会上,内荆河东岸的龙灯以其精湛技艺力压群雄,河西岸的凤灯则以其资力雄厚自傲。当时,新堤元宵灯会将凤灯摆在龙灯之后,有人将此事奏报朝廷,慈禧太后听闻大怒。有人提出,新堤既有凤灯之祸,为何不可行凤舟之福呢?大家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决定:“我们就借西太后的‘西’字之名,让西岸划凤舟。”比赛当天,太后的女使将从宫廷带来的黄绫系在凤舟的凤头上,以警示凤舟不能输。最终,女使带着满意的结果回京复命,“龙舟不准胜凤舟”的习俗就此流传下来。
中期洪湖凤舟竞渡形成于纪念性阶段。纪念性凤舟竞渡形成于汉魏六朝时期,且延续至今。吴国人周处所写的《风土记》是目前已知的最早记录端午竞渡的文献,这说明三国时期端午竞渡已在社会上流行。较早记录凤舟竞渡是为纪念屈原的是《隋书·地理志》:“屈原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上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自此,端午竞渡的核心基本统一为“纪念屈原”这一具有凝聚力的主题。
至今洪湖凤舟竞渡形成于竞技性阶段。划凤舟是洪湖水乡人民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其起源可能与官府的强制推行有关,但楚人崇凤的习俗也是群众愿意接受的重要原因。楚人崇凤,由来已久,洪湖作为荆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就更是如此:建筑物、民俗民谣、生活用品和婚丧嫁娶等,随处可见凤的倩影。洪湖凤舟的出现更突显了凤在洪湖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廖雪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