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潘带军、周火雄)这是湖北最早看到太阳升起的地方。5月3日清晨,南腔北调的外地游客集聚在龙感湖湿地边,欣赏水波荡漾、百鸟翔聚的美景,留恋忘返,这是创新监管参与流域治理为湿地带来的可喜结果。
近几年来,龙感湖湿地管理局按照“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整治、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创新监管,有力地推出“决策共谋、发展共建、效能共评、成果共享”举措,激发内生动力,催生澎湃活力,形成独具特色的保护体系。
强筋壮骨,共管强基础。几年前,龙感湖湿地管理局限于人力、财力因素,管理无力,难以见到成效。近年来,龙感湖湿地管理局创新思维,主动出击,争取社会支持,有效化解短板。一是协作监管强力度。龙感湖湿地管理局与黄梅县政府、龙感湖管理区协商建立龙感湖自然保护区联席会议制度和协调工作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二是社区共管辟蹊径。在黄梅县和龙感湖管理区选择4个村开展社区共管共治试点工作,在试点基础上开展共管共建。三是巡护网格布全境。湿地在每个管理站聘请巡护员3名,信息员13人、护飞队员90人,构筑遍布整个保护区的巡护管理网络,形成横到边、纵到角、管得住、见成效的良好局面。
舒筋活络,共治焕生机。一是实行“一湖一法”。为加强保护管理,加大执法力度,黄冈市政府出台了《湖北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使湿地保护工作更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同时,龙感湖湿地管理局实行联合执法,凝聚各方力量,依法管理湿地。以局属科室站相关人员为基础,从市县区公安、环保、农业、水利、自规等部门抽调精干人员,组成联合执法大队,合暑办公,攥指成拳,聚力出击。在保护一线,设立了指挥调度中心,负责公共资源的征用、配置、整合、统筹以及重大活动的部署安排。几年来,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特点和上级交办、巡护发现的问题,相继组织开展了禁捕禁钓、护飞护湿、控源减污、垃圾清运、有害生物治理、违法违规行为整改等专项行动,通过现场检查,实地督办,坚持线索不清楚不放过,处理不销号不放过,做到了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张弛有度,及时有效地把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与黄梅县法院、检察院联合组建了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设立了资源保护巡回审判点。突破行政区划界限,两次承办了流域内公安、法检部门共抓保护的省际联系会,签署了多方合作、联合办案的协议书,开启了司法护湿的新模式和新实践。二是加强巡护管理。实行巡护管理与候鸟监测相结合、人工巡护和远程视频监测相结合,开展常态化巡护监测。各管理站一日一巡查,局机关每周组织局全体干部开展一次全方位、全覆盖、无死角巡护监测,排查各种破坏湿地行为,监测越冬候鸟情况,建立巡护档案,及时发现问题,妥善处理问题,把各种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充分发挥无人机、远程视频监控作用,巡护监测步入智能化。三是加强联合执法。组织县(区)公安、农业、环保等部门开展多次联合执法,2024年至今,新发现违法违规问题 9处,已经分别作了处理,破获猎捕野生动植物案件3起,驱赶垂钓者110多人,向两县(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下达交办函9份,向涉案单位(个人)下达整改告知书17份,拆除非法设施7处,有效起到震慑作用,龙感湖湿地保护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
输血固本,共建谋发展。一是积极申报项目。近两年共争取国家项目资金1.43亿余元。通过项目实施,完善了保护区基础设施,改善了生态环境,增进了民生福祉。二是制定科学修复方案。出资100余万元聘请华中师范大学开展湿地资源调查,制定水环境监测预警应急处理方案。邀请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制定了龙感湖保护区水质提升方案和水生植被恢复试验方案。聘请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编制了湿地修复规划。三是加力湿地修复。近年来,共修复湿地4万多亩,投入2558万元对28个村庄进行人工湿地修复、植被恢复和村庄环境整治;投入720万元,建立浮岛2000平方米、栽植水生植物4000多亩。四是全力提升水质。2022年,从现有工程项目中,安排5085.3万元用于龙感湖水质提升,通过实施生物净水坝、太阳能水循环修复、人工浮岛、浮筒截污、岸线生态治理、港道清淤疏浚,提升入湖河港的水质,确保一渠清水入湖。五是加强科学合理利用。在严格保护的同时,通过项目实施,发展绿色产业和旅游观光产业,打造“两廊两园”。即大港路湿地文化长廊、西隔堤观鸟长廊、秤锤树保护示范园和环大源湖渔乡生态观光园。一幅绿色产业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生机盎然,共享促振兴。一是聚焦美丽乡村建设,鼓励和支持沿湖29个村庄,整治脏乱,控制污染,改水改厕,护林增绿,发展生态产业,促进湿地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二是与“美好环境、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紧密结合,从涉湖村社区中,遴选出四个村作为试点,每个项目资金额度不低于30 万元。对于考核前三名的乡镇综合执法管理中心,给予办案经费支持。通过连续几年的项目支持,调动了社会面参与保护修复的积极性,开创了宣教、管治共抓,设施、队伍共建,项目、产业共谋的新局面,探索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子。
三是大力支持实验区的乡村,深度挖掘资源,发展绿色产业和第三产业,重点打造“大港路湿地长廊、西隔堤生态长廊、秤锤树种群植物园、大源湖水乡观光园”等项目,发展旅游业,改善民生,促进湿地振兴发展焕发澎湃活力。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