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邹景根、甘晓燕)小满三日望麦黄,小满十日满地黄。连日来,行走在郧西县的田间地头,到处都是新品种落地,新农机驰骋,新农人添力,新农技见效的“粮”辰“丰”景,为郧西夏收夏种夏管注入“智慧”力量。
5月21日,在郧西县观音镇五顶坪村的小麦基地,麦浪滚滚,穗头攒动,一台搭载北斗导航的小麦联合收割机,在金色麦浪中齐头并进,机过之后颗粒归仓,机身后方,打得粉碎的秸秆撒在地里,不到20分钟,村民徐维义的一亩多麦子就收割完成了。
“这是农业农村局送的新品种——福高2号,颗粒饱满,一穗30粒,一亩地收了1000余斤,好的地块还不止。”看着麦粒从收割机里倾泻而下,徐维义喜笑颜开。
为徐维义收麦子的机手宴耀涛最近格外“抢手”,每天从早上七点半,要一直抢收到晚上11点。“很充实,不觉得累,主要是现在农机很智能,参数都能实时显示。”说起收割机,宴耀涛打开话匣子:“这是去年购置的新款农机,作业效率高,一天能轻松收完50亩地;车载北斗导航可实时定位和测量作业面积,边走边测,收麦轨迹一目了然。”
趁晴抢收,连夜抢收,抢烘抢晒。今年“三夏”,郧西县大力推广高效、智能、减损、增产的农机装备,利用“黑科技”提升“吨半粮”生产能力,已投入各类农业机械3600余台、农机手80余名,农业技术人员100余名,随时奋战在夏收一线。还组织农机维修服务队2支,检修各类农业机械一千三百多台(套),全力保障“三夏”农业生产。
麦在地里不要笑,收在仓里才牢靠。位于郧西县土门镇关帝庙村的湖北鑫农生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一名工人正把新收割的麦粒投送上移动粮食烘干机的传送带,送入谷仓进行烘干处理。“麦熟一晌,龙口夺粮,我们种植的100余亩小麦,可收麦子7万斤,如果采取晾晒的方式,至少需要150平方米的晒场,晾晒一个月,一旦遇到阴雨天气,将导致小麦发芽变质。”公司负责人王顺美介绍,小麦原粮的水分是32.5%,烘干后的水分在13.5%左右,现在使用烘干机,一仓可以烘7000斤,仅需3小时就可以达标。
除了夏收环节,夏种夏管环节也使用了新农具。在香口乡孟川村,玉米地里害虫多了,遥控手柄,无人机马上飞到田头精准灭杀;在智慧农业检测控制中心,智能操控系统正实时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一测知安全、一键控水肥、一扫溯源头、一屏观全域……
如今,在遥感卫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农业“数智”生产力的加持下,郧西农业生产正从“看天吃饭”向“知天而作”转变。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