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他,年少成名,誉满天下。
师从学界泰斗,中国当代词学家、文史学家唐圭璋,33岁时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中国古代文学教授、37岁时获得词学界最高荣誉“夏承焘词学奖”一等奖,并蝉联三届。
他,学富五车,所著藏之名山。
历任湖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现为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中南民族大学二级教授,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筹)会长、中国词学研究会会长等,已出版《唐宋词史论》《词学史料学》等词学专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为我国古代文学研究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置身于历史宇宙,伸手摘星辰。徜徉于文学世界,诗山词海作领路人。
出生于鄂州的王兆鹏,从学渣一路逆袭,成为当代唐宋文学领域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对于1959年在鄂城汀祖出生的王兆鹏来说,年幼的他还尚未领会这句话的含义,便已亲身体会。
那时的家庭,穷是常态。日常的劳作占据了生活的大片江山,如今颇为重要的读书写字在当时也只能见缝插针。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王兆鹏作为家中老大更是肩负重担。自一年级起,他便开始帮家里放牛,他对书籍仿佛是与生俱来的喜爱,于是小书桌便从家里搬到了牛背上。
从《百家姓》到老人编的识字教材《农村四言杂字》,从带着鄂州方言味道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到“锄头、扁担、镰刀”,一边背诵一边提着粪框到各个村庄里捡粪回家做肥料。
“那时候这些粪都是好东西,抢都抢不及,哪还觉得脏臭。”王兆鹏回忆道。
后来,王兆鹏又开始卖菜。十几岁的孩子,挑起百来斤的冬瓜辣椒前一晚趁着月色出发,步行四五个小时去到六十里开外的鄂州、黄石售卖,务必在早上7.8点前卖完,有时通宵不睡觉,有时席地而卧,卖完再步行回家。
即使如此,那时的王兆鹏仍不觉辛苦。每当劳作,便是为家里分担了一点压力,让他倍感值得。
“我的母亲是一个非常勤劳善良的人,总是先人后己无私奉献,鼓励我做一个好人,我们常说言传身教,而她是身教重于言传。”有一点好吃的,都让子女先吃,偶尔包的水饺,宁愿自己不吃也要给隔壁的老人端去。
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如同一个锚,定在王兆鹏的心里,让他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而母亲也一直支持王兆鹏读书做学问,虽然家中还未及“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的程度,却也没有好上多少。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放下读书。
物质生活有多匮乏,他的精神世界就有多丰盈。
断头断尾的古文小说破烂不堪、诘屈聱牙的古文书籍连蒙带猜,不求甚懂,但求背诵,所有带字的纸张都成了他的聚宝盆,徜徉文学海洋即便身处村野亦觉欢喜。
初中毕业后,王兆鹏来到了人生的岔路口。是“回到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还是继续读高中?
王兆鹏想回农村种田,原因很简单:可以挣工分。倘若如此,那么这个世界便会少一个古代文学大家。不过好在他的初中语文老师兼班主任丁海亭这时刚好到他家家访,“这王兆鹏成绩很好啊,读书有出路,最好还是继续读高中。”父母的鼓励,老师的劝解令他悬崖勒马。
当时的王兆鹏只觉得这是在普通的一天做出了一个普通的决定,但此时的他还不知道,这看似普通的一次选择,冥冥之中却决定了他一生的道路。
1977年,满怀着信心的王兆鹏考上了武汉师范学院(现湖北大学),谁知刚到大学的第一次摸底考试便遭遇了滑铁卢。
《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书籍虽然已是滚瓜烂熟,但是那些古书磨损严重,封面早已不翼而飞,导致他只知其内容,却不知其出处。
试卷一出来他便傻了眼,文学常识一概不知,只能瞎蒙,最后结果可想而知,只考了50多分不及格,甚至没能进入快班。
这对于心气高的王兆鹏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而家庭条件不好的他,内心也生出些许自卑。
但王兆鹏向来不是一个自怨自艾的人,从未有人要求过他,但是他的内心始终燃着一团火,一股不服气的信念直冲脑门。“家庭条件没有别人好,但是在成绩上我一定要胜过别人。”知不足而后发愤图强,既求超越自我,也力求超越他人。
每天雷打不动早上六点起床,读英语背古文,晚上不到十一点从不回宿舍,教室因电力不足常有停电,他便带着书跑到路灯下,借助微弱的灯光继续苦读,古有匡衡凿壁偷光,那时的王兆鹏亦是如此。
每到暑假同级同学们都在讨论去哪里游玩时,王兆鹏总是躲得远远的从不参与。父母竭尽全力攒下50块钱给他已是极限,又怎能浪费时间在玩乐上?
回家挑水浇菜,他仍书不离手,“一手扁担,一手单词,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便是他的真实写照。
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王兆鹏不觉辛苦反而乐在其中。“小时无书可读,上了大学好书好文随手可得,顿感十分快乐。”
王兆鹏就像一块海绵,如饥似渴地汲取外界所有的知识,读书学习做学问对他而言已如呼吸般自然。
虽常背常忘,但只要持之以恒,知识便慢慢储存于脑海,化作精神的养分,最终一定会有好结果,所谓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正是如此。
量变引发质变,经过废寝忘食的努力,王兆鹏从学渣一路逆袭名列前茅,成功留校任教后,他逐渐明确了做学问的道路,而后又幸遇恩师曾昭岷教授,在他的鼓励和指导下,王兆鹏提前从研究生毕业,三个月内成功考取了唐圭璋先生的博士,顿觉眼界大开。
这是他求学之路的转折点,也成功抓住了人生最大的机遇。此后,便是一马平川。
△ 王兆鹏《宋代文学传播探原》日译本、英译本
如果用一句诗词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王兆鹏选择了苏东坡的“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曾在讲座中多次提及苏轼的人生智慧:豁达、超脱、面向快乐。
宦海沉浮,苏轼被贬黄州,可谓是人生的最低谷,但是他来到这荒凉偏僻之处,写出的竟是“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你能感受到苏轼真心实意的快乐。他不会一直想我太郁闷了,我被冤枉太糟糕了,而是说这个地方鱼一定很鲜美,竹笋一定很香。这对我的影响很大。”王兆鹏说。
王兆鹏一直以苏轼的人生智慧作为自己的生活指导,不让烦恼过夜是他的习惯,不纠结遇到的坏事,不思虑即将面临的困难,而是多想愉悦的事情,放下心中的疙瘩,始终保持快乐的心态才能乐在其中。
“用愉悦的心情帮夫人洗碗,看到碗筷由无序变为有序,便能欣赏其中的整洁美,以快乐的心情去做研究,兴趣和职业统一,便是人生一大幸事。天天做快乐的事情,当然就可以坚持几十年。”王兆鹏笑道。
秉承这样的信条,人生路上是风、是雨、亦或晴,王兆鹏总能一笑了之。
“我是一个乡土情结,家乡情结很重的人。”王兆鹏如是说。
1977年离开故乡,于今已有近50年光阴,每一年王兆鹏都在鄂州家中过年,没有一次例外。
家庭的滋养赋予他发奋图强的动力,童年的经历给予他遇万事不觉难的底气。无论在外漂泊多久,家乡始终是他心灵的寄托,是他的根,只要能够为家乡做一点有用的事,他都觉得很有意义。
此次回鄂州参加吴都书堂·鄂州人才大讲坛活动,他很激动。
“我非常关注家乡发展,包括花湖机场和城市文旅各个方面,我希望人才们都能够来鄂州,为鄂州做贡献,无论是本地的还是外地的,来到鄂州咱们都是一家人,祝愿大家能够在鄂州快乐生活,快乐工作。”
对于人才引进,王兆鹏认为应该秉持“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理念,尽其所能把鄂州急需的人才力量引进来,灵活的人才政策,优异的人才待遇,各路人才汇聚,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鄂州。
THE
END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