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五个以”实践体系的随县答卷 | 随县以流域综合治理绘就“新画卷”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01-06 16:28:04

华夏悠悠文明史,烈山脚下是源头。随县是湖北版图面积最大的县,位于鄂北豫南,地处江淮分水岭,境内大洪山、桐柏山呈南北拱峙之势,是千里淮河发源地、炎帝神农诞生地、农耕文明起源地,有府澴河、淮河、漳水、㵐水、漂水、浪河等多条河流,担负着维护长江水生态、淮河水生态的重要保障和重大联动空间的重任。

统筹流域治理,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随县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统筹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推进涢水、㵐水、淮河三大片区流域综合治理,坚决守牢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底线,奋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中展现随县作为。

统筹治理,焕发“新活力”

清清流水环绕村庄,房屋规划建设整齐,乡愁记忆物件随处可见……走进随县万和镇邱家大塆村,一幅美丽乡村新图景跃然眼前。

“㵐水邱家大塆段河道扩宽后,庄稼保收了,环境更靓了,安全更有保障了,晚上还多了一处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谈起小流域综合治理,邱家大塆6组村民邓小会深有感触地说。

近年来,该村以党建为引领,统筹流域综合治理,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成8公里生态河堤,硬化22.7公里村组道路,安装228盏路灯,建成休闲广场3个、凉亭4座、公厕5座,种植景观苗木3200余棵,修建景观绿化带4000余平方米,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河道治理、除险加固、防污控污、砂石管理整治,多年来,随县始终将河湖安全放在首位,进一步优化和完善㵐水水系格局。累计投入资金1亿多元开展4次综合治理,长度达23.8千米,完成了㵐水河道疏浚、堤防加固、岸坡护砌、新建亲水平台、溢流挡坝加固、维修加固排水管、河滩绿化等治理任务。河流纵向连通、河道行洪顺畅,完善的防洪排涝体系基本形成。

统筹治理成效显著。随县获评水利部第六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高家冲小流域获评省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区,淮河湿地公园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封江口湿地公园获批全国自然教育基地、全省首批“美丽河湖”……

近年来,随县在湖北省、随州市划定的一、二、三级流域基础上,以自然地理条件为基础,综合考虑水资源分区、河流水系特点、城市发展战略、行政区划、蓄滞洪区等多方面因素,划定7个四级流域片区,并明确防洪、供水等水安全底线,河库及水源地等水环境安全底线,耕地保护红线等粮食安全底线,以及山、林、草等生态保护底线,确定“管控清单”,形成发展底图治山理水。

加快转型,吃上“生态饭”

山如黛染、水似碧玉、万木争荣、鱼跃鸟飞,初夏时节,来到随县淮河镇龙泉村,目之所及皆是秀色,心之所感都是幸福。

龙泉村位处千里淮河源,背依巍巍桐柏山,环抱青山6万亩,耕地面积不到2000亩,分布入淮6条河……

上世纪80年代,这里交通闭塞,基础薄弱,耕地少,留守的村民只能靠砍树烧炭维持生计。

“那时,百姓是真苦,烧炭实乃生活所迫、无奈之举。”龙泉村老村支书曾兆童回忆,依赖丰富的森林资源,这里的木炭一度因品质上乘而畅销鄂豫两省,成为远近闻名的“木炭村”。

好景不长,经年累月的伐木烧炭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痛定思痛,穷则思变。淮河政府决心发掘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保护自然环境,发展生态旅游,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2009年,随岳高速北段建成通车。当地政府抢抓机遇,在龙泉村修起一条连接随岳高速与312国道的穿村公路。至此,襄阳、随州及河南南阳等城市到龙泉村都只需1小时。

路通了,视野开阔了,思想也解放了,村里大力开展精准招商引资。

2009年,投资1.2亿元的大型神话情景漂流项目落户该村,漂流河道全长9公里,落差110米,沿途设计《西游记》系列故事情节。

自2012年正式开漂后,西游记漂流景区迅速叫响鄂豫两省,并成功创建为4A级景区。

好山好水释放综合效益。随后,4A级景区抱朴谷康养旅游区依托1.7万亩山场资源,采集制作600余种中草药标本,种植中药材500亩,成为湖北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项目;3A级景区神农部落打造以神农文化为主线的综合性景区,龙泉村以1.5万亩山场占股5%,探索“村民参与、企业投入、集体占股、合作共赢”模式,变资源为资产;3A级景区慈云居投入5000万元,建成500亩蓝莓产业园及8套民宿,打造集休闲、观光、采摘为一体的“世外小院”。

从前砍树烧窑的“木炭村”,如今成为被2个3A、2个4A级景区“包围”的旅游村。

因水而生、因水而兴。近年来,随县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定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红线,实施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加快建设生态家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好转,让老百姓端上“生态碗”,吃上“生态饭”。

共建共享,奔赴“共富路”

生机勃发的5月,随县澴潭镇龚家湾村的岳雄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万亩油茶基地里,一株株油茶枝繁叶茂,漫山遍野绿意盎然。

漫步在一丛丛整齐的油茶树间,只见一条条水泥沟渠从山顶延伸至山下,呈网状连接起整片山头。

据随县水土保持监督站站长徐柯介绍,为解决灌溉保产量问题,2020年,随县申请中央水利发展资金950万元,通过坡面水系改造、建设水土保持林、封育治理等方式,对31.16平方公里的高家冲小流域分三期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目前,流域内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达到90%以上,林草植被覆盖率达到85%以上,每年增加保土量2.4万吨,保水量59.42万立方米。

昔日不毛之地,今朝绿色银行。近年来,随州市岳雄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通过流转荒地,将蜂洞冲村、高家冲村、龚家湾村、武家河村等10个行政村统一规划、整村推进,实施山、水、林、田、路和村综合整治,发展油茶特色产业,先后带动近300余户农户上山,60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左右。此外,公司每年还开展技术培训,有效带动全县3000农户科学种植。

龚家湾村宋大秀夫妻俩是岳雄丰公司万亩油茶园的种植、管护工人,一年能拿6万元工资。2013年,宋大秀开始学习种植油茶树。然而,由于树苗是老品种,而且不懂技术,一亩林地只能产200多斤果。岳雄丰公司来村里后,夫妻俩学了技术,自己又种植了20多亩油茶,公司按市场价回收油茶果,一年又可以增加收入4万多元。

近年来,澴潭镇巧念“山”字经,采用政府推动、企业带动、社会联动的方式大力发展油茶产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油茶产业发展之路。截至2023年底,澴潭镇有3家规模分别超万亩的油茶种植企业,以及100多位油茶种植业主,全镇油茶种植面积达7万余亩。

“力争到2025年建成10.35万亩油茶基地。”基于油茶产业的大好态势,澴潭镇组织专班编制了油茶小镇规划,按照“一个核心区、两大园区、三条精品线、四大发展片区、多个油茶特色旅游庄园”的空间布局,加快推进油茶产业“产、销、学、研、游、创”全链条发展,实现村庄变景区、田园变公园、风景变“钱景”。

下一步,随县将坚持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紧扣争创“中部百强县”和争当全省“强县工程”示范目标定位,以“4+5”攻坚机制为抓手,大力推进“花园新区、精品县城”建设,持续提升城市品质和能级,加快农产品加工、矿产石材及建材、新能源、先进制造业、文化旅游等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高峰、郑道凤)

责任编辑:郑道凤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