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秭归有一片“三色土地”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05-24 15:05:45


96年前,秭归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陈家坡支部委员会成立,它像一颗火种,引燃了秭归的革命圣火。这里曾经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如今这里又是什么模样?近日,记者来到泄滩乡陈家坡村寻根探源,追溯初心。


01



5月15日,记者迎着夏日暖阳走进陈家坡村。站在秭归县第一个党支部旧址牌坊处,山风吹过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闭上眼,仿佛又听到了当年的枪炮声;松柏竹林间仿若回响着烈士牺牲前的铿锵壮语;一段段英勇的红色故事,似乎还在革命老屋演绎......


过去,交通不便,泄滩乡陈家坡、蒿子坪、桂花坪、徐家山等村是“巴归兴”(巴东、秭归、兴山三县)的陆地走廊。


陈家坡周边连山四障,陈家坡、蒿子坪、桂花坪三地坡面开阔,盛产水稻、苞谷,物产丰富。是当时供应泄滩、牛口两个集镇和沿江居民生活的产粮区。


图 | 泄滩乡陈家坡村蒿子坪水稻田


1927年夏,四川军阀杨森率部顺江东攻武汉,兵败宜昌后途经“巴归兴”,无恶不作。这片土地失去盎然的生机,四处弥漫的是无辜的滥杀,是惨烈的掠抢。


同年11月,中共湖北省委成立鄂西特委,先后到西陵湾(今巴东县贾家湾村)、陈家坡进行革命活动,以策应“秋收暴动计划”。


陈家坡与西陵湾紧密相连,两地民众你来我往,西陵湾建立党组织后,陈家坡不少思想进步的农民深受熏陶,投身地下革命活动。


“只有依靠坚强的组织,拉起队伍,拿起刀枪,杀尽压迫者,才有出头日。”53岁的庄稼汉曹秋选逐渐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穷苦的老百姓于水火。1928年5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引燃苏区泄滩地下革命之火的第一颗火种。


图 | 秭归县第一个党支部旧址


1928年6月,曹秋选带领汪书兴、王昌海、王克继、汪永元等十余位农民,在陈家坡村一幢破旧土房中立下铮铮誓言。自此,秭归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陈家坡支部委员会诞生。


革命的火焰从此在泄滩大地燃烧起来:同年秋,桂花坪、陈家坡、蒿子坪3个农民协会相继成立,下设两个赤卫队,会员达600余人。翌年初,桂花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农民协会逐步扩展到代家坪和牛口等地;桂花苏区参与木马墩战斗、寨子包战斗、城堡战斗等,有利打击了反动势力。


随着国民党对革命苏区进行大肆“围剿”,红四十九军在泄滩柳池子、黄家山一带对敌战斗失败,17位泄滩籍中共党员先后被捕,惨遭杀害。


02



记者沿着小路来到陈家坡村瓦屋场村落,秭归县第一个党支部旧址牌坊肃然矗立,耳边风声微微,偶尔传来扫帚“嚓嚓”刮地的声音。


风雨无阻打扫烈士陵园,是现年73岁汪洪泽的习惯。擦灰、扫落叶、清理杂草,心里念叨念叨,一待就是一个多小时。


图 | 汪洪泽在旧址打扫清洁


“这里安葬着我的爷爷、叔公和他们的战友,我活一天,就要照看好他们一天”,汪洪泽口中的爷爷、叔公是当年在“围剿”中不幸被捕、壮烈牺牲的党员汪永元、汪永科两兄弟。1986年,汪永元、汪永科等被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汪洪泽老人回忆,从他记事起,就听着父亲讲述祖辈革命时期的故事,敬仰烈士的种子在他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


2014年,泄滩乡开始对烈士陵园、党支部旧址进行修复,新建烈士遗物展示厅。


从高山地区搬迁下来的汪洪泽一家,选择了与党支部旧址一墙之隔的民房。自此,他义务成为旧址的维护员、烈士陵园的守墓人。


图 | 汪洪泽擦拭展示牌


他把从父亲、同村老一辈那里听来的故事,又讲给儿女听。每年农历春节,平时分散在各处的一家人团聚,一起祭扫烈士墓。“孩子们都跟我说,这个年,很特别,很有意义。”


红色革命精神,也成为代代陈家坡优秀儿女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砥砺前行的一盏明灯。


图 | 汪洪泽擦拭爷爷汪永元的墓碑


“祖辈为革命牺牲,父亲也在乡办企业因公殉职,作为他们的后代,我要靠自己种粮食过好日子,不向国家伸手,不给他们抹黑”,15岁失去父亲的汪洪泽,辍学回家放牛种粮,撑起了风雨飘摇之中的家。


扫了一眼干净的墓园,汪洪泽便扛起锄头,提着茶壶,朝着他的苞谷田走去。他边走边告诉记者,每次打扫完烈士陵园后,他就下地干活,把10亩田管护得不见一根杂草。


辛勤耕耘叩开幸福之门。汪洪泽和老伴凭借自己的双手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每年还有结余,还能给儿女一些生活补贴。


“我就喜欢种田!”从汪洪泽的口中,记者多次听到这句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这片土地就是我生活的全部”,汪洪泽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03



这片土地,不仅承载着深厚的红色记忆,也见证着金黄水稻种子的代代相传与农文旅绿色发展。


5月15日,泄滩乡蒿子坪梯田农民运动会在陈家坡村热闹举行。刚刚翻耕过的水田,散发出泥土的芬芳,村民们在捉鱼摸虾、插秧比赛、泥地拔河等活动中挥洒汗水,笑声与加油声交织,展现出乡村振兴的活力与希望。


图 | 泄滩乡蒿子坪梯田农民运动会捉鱼摸虾活动现场


“我们全家人一大早就来了!”村民宋发珍激动地告诉记者:“村里难得这么热闹,希望以后能多举办些这样的活动!”


陈家坡村,这块有着厚重历史和蓬勃活力的土地,曾广泛种植着传统水稻品种。20世纪末,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导致水稻种植面积大幅缩减,传统水田逐步退场,取而代之的是柑橘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面对挑战,泄滩乡并未放弃水稻种植的传统,而是以创新思维寻求突破。


2023年,秭归县首个“旱改水”项目在陈家坡村启动,投入约630万元,历经数月精心施工,成功打造了273亩生态水田,为优质高山冷水稻的种植提供了理想环境。


“这一项目不仅解决了农业生产的实际困难,更为农旅融合发展铺设了道路”,陈家坡村党支部书记汪洋俊说,陈家坡村打造的红色旅游与农耕文化体验,让昔日沉寂的山村“苏醒”了。


图 | 泄滩乡蒿子坪梯田农民运动会插秧比赛


“村民今年流转水田,每亩可增加300元收入。”汪洋俊说,农时季节务工村民也有收入。


据统计,2023年8月秭归革命历史陈列馆开馆以来,共接待参观者1500余人,村民们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村民孙华兰就是其中之一。


“旺季的时候根本忙不过来,我还请了周边的乡邻来帮忙”,孙华兰告诉记者,开办农家乐,她家每年收入可增加10余万元。


越来越多的村民看到了前景,纷纷将农房改造成农家乐和民宿,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村民回村寻觅商机……


汪洋俊介绍,下一步陈家坡村将立足自身“红”“绿”“金”资源禀赋,持续对民宿旅游产业、农耕文化体验等领域进行探索,蹚出红文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通讯员:丁源 宋旭辉


责任编辑:秭归融媒体中心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