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公元220年,在即魏王位后,曹丕便亲率曹军南征,大军抵达中渎水域(今江苏高邮境内),与吴军隔江对峙。
然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曹丕并非是想和东吴开战。这次浩浩荡荡的亲征有三处矛盾之处:
第一,曹丕亲自率兵出征,劳师动众一场,竟然没有与吴军发生任何战略级别的战斗;
第二,按当时局势,魏军应该在巢湖和江汉方向防范吴军而非中渎水域,并且这种规格的防御任务,派一员大将足矣;
第三,曹丕刚即王位,比起率领大军组织防御,显然在洛阳控制住局势更重要。
并且此后不久的十月,曹休就开始都督青徐二州。
种种疑惑,只有一个理由能够解释:曹丕亲率大军南下,有两个目的,一为试探不听朝廷调度的青徐军态度及虚实,二为对着青州兵将领臧霸等人秀肌肉给出压力。
显然这次南征的规模之大,已经让臧霸感到紧张,之后变得更加收敛,再没有干过一次“鸣鼓撤兵”那样嚣张的事。而曹休在青徐州也再没有遇到什么大的阻碍。
可见,在此次南征的掩护下,曹丕完成战略布局,进一步缩小了对臧霸的包围。
当时机成熟,曹丕便开始了实质性行动,借故将臧霸调离原有岗位。
两年后,即公元222年,吴蜀夷陵之战刚结束,曹丕就以孙权不派质子到洛阳为借口,派三路大军讨伐吴国。其中西路军和中路军,都与吴国陷入胶着,没有取得什么进展。
东路军则出人意料地卷了起来。这支便是由曹休、张辽、臧霸率领的军队,他们在洞浦大破东吴水师。最后臧霸单独率轻舟五百和万余人,渡江袭击了长江南岸的徐陵。
在西路和中路进攻受阻的情况下,东路军如果孤军深入东吴,无疑是九死一生。为何臧霸执意要冒死一搏,并坚决请求上司曹休报给皇帝批准呢?
因为臧霸已经无路可退。曹丕借着讨伐东吴的名义,将臧霸的军队调出徐州。一旦离开徐州根据地,臧霸便失去了人力、资金和粮草的来源,任凭朝廷差遣,彻底失去了与朝廷对抗的资本。
臧霸的当务之急,由保地盘保实力,直接变为保命。
主动要求率孤军深入东吴,便是臧霸的自救之举:既然一心为国都不怕死了,还图什么称王称霸呢?
看到臧霸如此,曹休便放心了,他替其向曹丕说情:
臧霸等既富且贵,无复它望,但欲终其天年,保守禄柞而已。
既然臧霸已经没有其他想法,只想保个富贵平安。曹丕就放了臧霸一马,允许他渡江之后在东吴转了一圈便班师回朝了,并趁臧霸朝见的机会,剥夺了他的兵权,并留其在洛阳任执金吾。
臧霸被夺兵权,意味着青徐州军队主力已消亡,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之中。随后曹丕又发动广陵之役,最终收服了青徐州的残余豪霸势力。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