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神秘的观音塘、百年枫香树、黛瓦白墙民居,还有巨型“毛毛虫”,船帆、画板等充满童趣的田野景观……4月以来,恩施市白果乡下村坝村“塘里堂外”乡村旅游综合体,成为大家向往和喜爱的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恩施市白果乡下村坝村充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让资金、人才、产业等要素在乡村竞相迸发,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颜值变产值,闯出了一条从“环境优美”转向“和美共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村景合一 探索“研学+”乡村发展新模式
做蛋挞、种辣椒、喂马匹……4月18日,470名小学生走出课堂,来到下村坝村“塘里堂外”乡村旅游综合体,在油菜花海中感悟自然趣味。
下村坝村距州城17公里,这里群山环绕、地势平坦,更有塘水长年满而不溢的神秘观音塘,铁路、高速路从这里穿行而过,延伸至远。
2023年,白果乡党委政府“就地取材”,引进湖北墨耕研学集团有限公司开发“塘里堂外”项目,将田园间的“野塘”建成湿地公园,开展撂荒地和“非粮化”整治,实施粮油轮作,把田园打造成休闲区、研学区、运动区等体验区块,探索“村景合一”“研学+”乡村发展新模式。
“秀美的自然风光、300亩油稻轮作田、红色革命文化等都是传统课堂之外的可利用教学资源。”湖北墨耕研学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沈金华表示,立足研学定位,公司前期筹备了半年时间,将资源进行整合,冬种油菜夏播稻,激活“花经济”做实研学产业,为万名学生课堂外研学搭建良好平台。
2024年2月13日,公司正式入驻下村坝村,一群“80”“90”青年吃住在村,从创意策划到落地执行,花费2个月时间,在油菜金黄时节,将下村坝村“塘里堂外”以崭新的模样推向市场。
塘里,看塘赏景。堂外,研学体验。树林“毛毛虫”,田野间的纸船、画板、风车吸人眼球,“塘里酒咖”“塘里亲子乐园”“塘里1314田野栈道”等精致打卡点,穿点成线、连片成景……欧式三角房屋更是将“度假风”拉满,大家以天地为席,在大自然中尽情撒欢。
数据显示,今年4月开园以来,日均接待游客1.2万人次。人潮爆发后,沈金华与研发团队一直在现场观察,思考如何更好布局经营业态,打造艺术景观,提升亲子体验感,让“塘里堂外”持续发挥效应。
“未来将完善住宿、办公和户外拓展等配套设施,一次能够容纳1500名学生来研学。”下村坝村党支部书记宋斌介绍说,发挥杭州上城区东西部区域协作,武汉东湖高新区关东街道帮扶,中铁十一局、恩施州委政研室驻村等外部资金支持,整合“宅基地改革试点村”“和美乡村建设试点村”等项目支撑,倾力打造“省级研学基地”,走出一条适合下村坝村实际的差异化发展之路。
和美共富 做好“一座院”文章
“我这里位置好,能够俯瞰观音塘,周末每天能接待20桌游客。”看到自家的“观塘小院”如此火爆,今年27岁的向娜满脸笑意。
2023年5月,在乡、村干部的鼓励下,向娜回乡创业,通过“以奖代补”政策,将自家楼房改造成标准民宿。“聘请了专业的设计团队,大家一起帮忙出主意,力争呈现出最好的效果。一楼是农家乐,三楼是民宿,一起5间房。”向娜说,她还准备打造棋牌室,增添围炉煮茶,吸引更多年轻人来玩。
如今,原先的“土院坝”变成了具有江南水乡风格的院落,绿草坪、青石板、落地灯、绿植花卉,清新淡雅,与不远处的观音塘、田园融为一体,尽显自然与人文融合之美。
“后期还会在路中间画上彩色线条,丰富游客体验。”4月24日,白果乡公路中心主任杨顺良和施工方一起,给1.8公里的环形路划线,设置单行道,规范“塘里”交通秩序。不远处,新的停车场和规范化“塘里共富集市”也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
“塘里”,旅拍、婚纱摄影、咖啡、精酿啤酒、骑马体验等多家市场主体入驻,婚姻登记户外颁证大厅、艺术家工作室、研学团建空间、乡村书房等多功能空间让人流连忘返。“塘外”,“观塘小院”“青莲小院”“岸云小院”“古树边农家”等一家家民宿充满浪漫生活气息。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生活愿景正在一步步实现。
“拿出15.2万项目资金实施‘以奖代补’,鼓励村民发展民宿和农家乐。”宋斌说,村里还以每亩800元的价格流转村民土地,鼓励农户将土地以入股的形式投入打造下村坝村研学基地,将“资源”变成“股权”,让“农户”变身“股东”。
同时,村集体经营公司与湖北墨耕研学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明确利益分配机制,预计2025年将为村集体带来100万元的经济收入。
幸福守望 共绘美好生活新画卷
“现在村里发展得好,好多学生娃娃来我们这儿捉鱼、栽秧,好热闹!”“古树议事亭”里,九旬老人向正榜说起村里的发展,难掩喜悦之情。
不远处,200年枫香树挺拔耸立,树干粗大苍劲,黛瓦白墙掩映期间,树下的“古树议事亭”小巧精致,古树文化广场整洁干净,组成了一幅恬静自如、令人神往的画卷。
谈话间,远方观音塘边走来了一波游客,他们边走边拍,在老人眼中“入镜”。
既有新村居,又有新生活。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写在一张张笑脸上。
“现在环境太好了,无论怎样都很享受。”村民向心顺的家就在古树边,今年56岁的他,说起话来言语轻快,精神焕发。他坐在院坝里,娴熟地用竹子制作竹栅栏和竹门。他说,就地取材,到时候会用于“塘里酒店”装饰。
“要热情,有素质,给客人留下好印象。”向心顺笑着说,乡村发展得越来越好,思想也要跟上时代。前不久的群众会上,他作为乡贤能人被邀请上台,动员大家一起参加“塘里共富集市”。他妻子是村里第一批参与“塘里共富集市”的人,炸炕洋芋,卖冰醪糟,一天下来最多可以挣2000多元。
不仅热心家乡发展,他们一家子都是村里的“文艺骨干”。
“我舞龙头,儿子舞狮,老婆子打鼓,全家齐上阵。”回忆起去年春节,向心顺记忆犹新。“下午四点开始,大家一起忙活团年宴。夜晚,党员干部和村民一起围着篝火,舞龙舞狮,用舞姿传递热情,用笑容迎接新春。”
“连白果乡街上的人都被吸引来了,一起有五六百人。”乡村文明理事会会长方家廷笑着说,逢年过节,大家自愿出资出力,一起组织文化活动,把村里的老年人、年轻人都拉进来,节日气氛十分浓郁。
“村里迎来了发展机遇,我们坚持党建引领,成立乡风文明理事会、老年协会、‘8090’志愿服务队等群众组织,既为大家解决问题,又带领大家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宋斌说,村里还实施“积分制”“清单制”和“清廉村居”建设,开展最美院落评比,选树先进典型,营造出了温馨、和美的乡村氛围。(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赵盛迷 陈雨淳)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