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作者简介
蔡佞,江苏省苏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
绵羊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吴语里有比较一致的称呼,例如苏州ɦəu22iã41,上海βu11iã33,崇明ɦu24iã55,富阳u11iã11,绍兴ɦu11iaŋ52,象山ɦu31ʑiaŋ31等,ɦəu、ɦu、βu等在方言里音同“胡、湖”,因此书面多数写作“胡羊”,也有写成“湖羊”的。到底应该怎么写?这实际关涉到了该名词的词义和词源。我们拟从绵羊的来源、史籍的记载、语义的辨析等几个方面来探讨绵羊的方言名称及其写法。
古今方言著作对“胡羊”还是“湖羊”的认识不是很统一。在清末时期方言文献里,《吴下谚联》写“湖羊”,而《沪谚》则写“胡羊”。现代语言著作中,《上海西南方言词典》《上海方言词典》《松江方言研究》《嘉定方言词语汇集》《富阳方言研究》《绍兴方言研究》等写“湖羊”,《汉语大词典》《崇明方言词典》《海门方言志》《象山方言志》等写“胡羊”。写成“湖羊”的理由是“因分布于太湖周围的湖州等地而得名”(参见《上海方言词典》),写“胡羊”则是基于绵羊的原产地,指产于胡地的羊(参见《汉语大词典》)。孰是孰非,我们需要进一步考察。
科学界一般认为家养绵羊的祖先最有可能是亚洲的摩弗伦羊,它主要分布于中亚山区。《中国绵羊起源、进化和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则指出家养绵羊可能起源于生活在帕米尔高原的马可波罗盘羊。不论是摩弗伦羊还是马可波罗盘羊,它们原产地都在中亚到帕米尔一带。根据吉林省畜牧业局编《绵羊》一书介绍,绵羊大致分为细毛羊、半细毛羊和粗毛羊三种,细毛羊我国有东北细毛羊、新疆细毛羊,粗毛羊有蒙古羊、藏羊、哈萨克羊、和田羊、阿勒泰肥臀羊等。我国绵羊的传统产地均位于北方草原地区,即古代泛指的胡地。《宋代畜牧业研究》指出,宋朝是我国古代科技最为发达的一个时期。科技的发展也促进了畜牧技术的进步,使得引进新品种成为了可能,在北方生活的绵羊也成功地引进南方繁衍生息。引入到太湖平原地区的绵羊原产地在西北及北方草原,古称胡地,故而吴越百姓俗称之胡羊,并口头传承至今。
这种口语传承在历史文献中也有反映。早在宋代的嘉泰《吴兴志》里,湖州人已经把绵羊写成了“胡羊”。该书卷二十《物产》篇里说“今乡土间有无角、斑黑而高大者曰胡羊”。宋代已降,明清相关的专著和方志里几乎也都写成“胡羊”。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五十上“胡羊,《方国志》云:大食国出胡羊。高三尺余,其尾如扇,每岁春月割取脂,再缝合之,不取则胀死”。莫旦《大明一统赋》(明嘉靖十五年刻本)亦有相似记载。明代方以智《通雅》卷四十一写“木兰皮国”时,提到该国物产“胡羊尾大如扇,春剖腹取膏,再缝而活”。尾大如扇正是绵羊的显著特征,绵羊的脂尾吴语称为“羊尾子”,此处“尾”读如“米”。明代陆楫《古今说海》卷十一提到“绵羊出邕州溪洞及诸蛮国,与朔方胡羊不异”,说明当时绵羊已经从北方进一步扩散到了南方广西一带。太湖地区乡土文献里同样也写成“胡羊”。雍正《陈墓镇志》指出“羊有胡羊、山羊”,民国《香山小志》“物产”篇说到“有角者曰山羊,无角者曰胡羊,毛柔厚可薙作氊料物”。民国时期,鲁迅文集《在呐喊中彷徨》有一篇《胡羊尾巴》,文中作者介绍“胡羊尾巴是绍兴方言,胡羊即绵羊”。以上文献皆表明从古至今,吴越一带向来把原产于北方草原的绵羊称为胡羊。
绵羊原产地在中亚,后逐渐扩展至我国北方草原,这些地方历史上被中原称为胡地。宋代绵羊被引入两浙一带的农业区广泛养殖,太湖地区居民根据绵羊原产于胡地的特征习惯称之为胡羊,这是“胡羊”的词源,也是书面写作“胡羊”的理据。《我国的绵羊和山羊品种》介绍,华东的养羊业主要集中在太湖周边十数个县,绵羊多作为农民副业来饲养。东部农业区的绵羊主要养殖区恰位于江浙太湖地区,由于主产地“太湖地区”名称里正好带个“湖”字,“胡羊”在当代也逐渐有了“湖羊”的写法。
(来源:语言文字周报)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