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鄂豫边区和中共中央中原局党和人民的喉舌——《七七日报》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04-20 10:02:56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中原局的机关报《七七日报》成立,它由1939年7月7日鄂豫边区党委创办的《七七报》和1940年2月创办的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后改为新四军第五师)机关报《挺进报》合并而来。从历史沿革来看,《七七报》和《七七日报》一脉相承,是基于鄂豫边区革命形势的变化对根据地的文化宣传机关所作的调整,是鄂豫边历史最长、力量最强、影响最大的报纸,受到全国乃至国际上的注意。这份报纸后来被李先念誉为“我们的政治大炮”,为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成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七七日报》的历史沿革

六届六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中原局成立。根据中原局的指示,决定开辟鄂豫边区。1939年1月和6月,李先念、陈少敏同志先后率领一些干部和武装部队,挺进武汉外围敌后,汇合了党在湖北、豫南的各路抗日游击队,建立了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以后发展壮大为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皖南事变后改为新四军第五师),并成立了鄂豫边区党委。由于革命形势的需要,1939年7月7日,鄂中区党委决定创办《七七报》,同年11月,鄂中、鄂豫边、鄂豫皖等区党委撤销,成立统一的鄂豫边区党委,《七七报》成为边区党委的机关报。从1939年7月7日创刊到1946年6月24日中原突围前夕停刊,其间《七七报》改编为《七七日报》,前后出刊共有七年时间,初期为油印,1940年后改为铅印。纵观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鄂豫边区党委机关报《七七报》(1939.7.7-1945.8.15)

1939年7月7日,正值中国全面抗战两周年,在鄂中边区党委的酝酿下,《七七报》创办。最初创刊时,《七七报》只是一张不定期出版的四开两版(两张蜡纸)油印小报,但却是鄂豫边新闻阵地上茁壮的幼苗,在边区的战火中的洗礼下,成长为鄂豫边区新闻战线的主力军。


《七七报》由边区党委宣传部长夏忠武直接领导,李苍江为负责人,卢明远刻写钢板(不久由许启贤接替),黄友权负责印刷,还有一个通讯员。创刊初期为不定期出版,为四开两版,不久即增为四版。之后是七天一期或五天一期。1939年11月,增调武汉大学外文系高材生,为开辟天(门)汉(川)抗日根据地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谢文耀协助编辑工作,增调顾文华任编辑,杨昌炽协助刻写,张进先负责发行工作。1939年12月,日军扫荡边区党委机关驻地京山县的马家冲。《七七报》随区机关党委紧急突围,李苍江壮烈牺牲于日寇刺刀之下。随后,谢文耀接替李苍江主持报社工作。


《七七报》初设时,没有专用的新闻电台,电讯新闻稿是区党委机要台抄收的。约在创刊一两个月后,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成立新闻电台,先后由刑忠利、陆全云和魏如瑚任台长。新闻台担负培养报务员和译务员的任务。除印报外,还油印了许多党员教材和小册子。敌后形势敌强我弱,战斗频繁。报社工作人员经常长途夜行,一匹骡子拖着全部油印器材和纸张到处转移,报纸只能在战斗的间隙突击编印。

这一阶段,中华民族备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诞生于鄂中边区的《七七报》以前线斗争的实际“向全边区、全中国、全世界控诉日寇野蛮无耻的罪恶勾当”,成为豫鄂边区党和人民的喉舌,获得了边区人民和中国人民的热切关注,成为豫鄂边区党委的机关报。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七七报》共出版了372期,完成了其以新闻舆论团结边区人民乃至中国人民一致抗日的历史使命。为了准备迎接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新任务,《七七报》进行了机构调整,停止出版。


(二)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报《七七报》(1945.9.-1946.1)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七七报》社和新四军第五师政治部办的《挺进报》社合并。当时在泉水岭南麓《七七报》社驻地,编辑出版了一期两报合刊。1945年9月,两报社随边区党委和五师师部从鄂东的大悟山,转移到四望山,准备投入反内战斗争。这是两报又在随县天河口一带,除了几期合刊报纸。合刊报纸均未用《七七报》或《挺进报》的连续期号。


1945年国共和平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同年10月,新四军第五师、三五九旅南下支队和河南军区部队在桐柏山会师,成立了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后,《七七报》和《挺进报》合并,仍称《七七报》,担任中原局机关报任务。这时,由夏农苔任社长,随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南下的著名作家周立波任副社长兼副刊部主任(停战协定后离开报社),谢文耀任副社长兼编辑部主任,顾文华任编辑部副主任,曾任《挺进报》社长的马仲凡任采通部主任,陈英任出版部主任,张金先任发行部主任,魏如瑚任电台台长。报社的编采力量大为加强,社址设在随县北面的新城。同年12月,桐柏战役结束后,中原部队向平汉铁路移动转移,报社亦随同东进。


在这半年时间里,中国的革命形势也在发生着变化,合并之后的《七七报》成为中共中央中原局的机关报,主要报道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全党全国和世界革命形势及鄂豫边区政权建设、经济建设等方面的情况。 

                                          

(三)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报《七七日报》(1946.1.14-1946.6.24)

1946年元月10日,国共停战命令下达。中原局决定将《七七报》改为《七七日报》,第一、三两个印刷厂和印钞厂、部队的制图所也都集中合并,担负起《七七日报》的出版任务。1946年元月14日,《七七日报》第1期(总第374期)出版,每天出一期,从未脱期,为四开两版白报纸两面印刷,报头在一般顶端正派居中,整个版面具有大报的气派。直至中原突围前夕6月24日停刊,总计162天,共出版了162期。这段时间不长,但却是报社组织最健全、阵容最强大、影响最深广的阶段。


当时,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宣化店处于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重重包围之中,笼罩着蒋介石正阴谋发动的内战乌云。《七七日报》鲜明地宣传我党我军的和平诚意,有力地揭露了蒋介石发动反人民内战的阴谋,受到了全国人民一直国际上的密切关注。1946年4月11日,《七七日报》发表“中原军区不顾反动派的阻挠,仍坚持执行整军复员方案”消息时,刊发了《谁在忠实执行整军方案,谁在破坏整军方案》的社论。6月12日,该报在发表揭露国民党“对执行组调处阳奉阴违,蒋军又犯路西及(黄)陂安(陆)南”消息时,刊发《决不容好战分子燃起中原战火》的社论,指出“中原军民现在是到了应该更充分地加强自己的力量与准备随时自卫的时候了”。[《决不容好战分子燃起中原战火》,《七七报》,1946年6月12日。]当时处于国民党统治区武汉的进步报纸,也用消息和言论的武器进行巧妙的舆论战。蒋介石在美国的帮助下悍然向中原解放区进攻,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原部队被迫突围。1946年6月24日,《七七日报》第535期发表了“停刊启事”,就地销毁了报纸、文件和印刷机。26日,报社全体同志随着主力部队投入悲壮的突围战斗,投入到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之中。


二、《七七日报》宣传报道的主要内容

《七七日报》是鄂豫皖边区和中共中央中原局党委领导的报纸,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在革命的枪林弹雨中,它应运而生,在各方面条件异常艰难的情况下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党的路线为办报方针,以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为报道重点,为边区革命形势的推进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存的《七七报》《七七日报》虽然不多,但是从能够看到的一些原始文献中依旧可以看到,在艰难的岁月里,鄂豫边区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工作者以纸为媒、以笔为枪,为革命呐喊,为人民发声。


(一)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推进鄂豫边区政权建设

《七七日报》是鄂豫皖边区和中共中央中原局的机关报,这就决定了其“党报”的特性。宣传中国共产党和鄂豫皖边区和中共中央中原局党委的方针政策以推进根据地政权建设是其重要使命。在政治建设方面,《七七日报》报道边区各乡、保及全区民主选举政权的情况。1943年7月1日,第234号社论刊登文章《进一步的强化政权》,文章对1943年春鄂豫边区的政权建设成效进行了报道,其中对调整乡长的政策措施进行了肯定,指出该政策使得政权工作“大大加强,法令的推行,比以前实际有效得多”,如“征粮、扩军、优抗等任务之完成,都确切有把握得多,县政府对乡,乡对保的上下关系,比以前也密切一些,乡政权之中贪赃枉法破坏政策之现象也比较以前少一些”[《进一步的强化政权》,《七七报》,1943年7月1日,第234号社论。],同时还对乡以下政权保的领导及工作提出了要求,指出“今后政府的强化,重点应该放在保的强化上”,反映了鄂豫边区政府对政权建设认识的深化。1945年8月15日,《七七报》刊登了《边区行署暨临参会发出通知选举出席中国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报道,其中规定了边区出席中国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选举办法,通过三级选举法、两级选举法、民主竞选、复选、等方式,选出了“钱瑛、郭述申、苏开观等三位同志为中国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筹备会之豫鄂皖边区筹备委员”。[《边区行署暨临参会发出通知 选举出席中国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七七报》,1945年8月15日,第327期。]政权建设是推进根据地建设的重要环节,《七七日报》和边区其他报纸对根据地政权建设的相关报道,凸显了边区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成效,为其他根据地推进政权建设提供了借鉴。


(二)报道新四军第五师及全国战况,鼓舞军民投入战斗

 新四军第五师开辟武汉外围敌后战场和创建鄂豫边区的胜利进军,是当时的重大政治事件。《七七报》对此进行了充分的报道,还配合报道发表了许多言论,如社论、专论、代论、短评等。1939年10月13日,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同日伪军打了一场硬仗,击退300余日军和400名日伪军的数次猛烈进攻。日军释放毒气瓦斯仍未能挽救其失败。李苍江和几个青年同志,带着油印机和油墨、纸张,到火线上编印出版了快报,后又以报纸版面最显著的位置及时作了报道,刊载诗歌、特写连续进行宣传。在11月12日第23期第4版发表详细的特写和长达五十行的通俗文艺作品《新街战唱词》。日军扫荡鄂豫边区时,报纸及时刊载了边区各地反扫荡斗争的消息,并介绍华北根据地反扫荡的经验,鼓舞了士气,坚定了鄂豫边区军民战胜敌人的信心。《七七报》第36期,还对1939年底至1940年4月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的战绩进行了统计,这一期间内,共进行战斗136次,对杀伤、击毙、击伤、生俘、反正的日、伪军数量,对缴获的武器弹药、生活和医用物资的数量都有详细的数据统计,[《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战绩统计》,《七七报》第36号,1940年7月2日。]这些数字真实地再现了新四军的战斗功绩,大大鼓舞了边区军民。此外,《七七报》还注意及时报道全国其他抗日战场的胜利消息,开辟《五日谈》和《敌后一月战况》等专栏,向读者系统介绍国际、国内斗争形势。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七七报》的相关报道,既有助于边区军民了解国际战争形势,同世界人民一道开展反法西斯战争,也有助于边区军民同中国其他地区的战场同步协调,抗击日本侵略者。


(三)重视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御侵日本侵略者

1939年7月7日,党中央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口号。根据党中央的这一精神,《七七报》做了充分且具体的宣传,及时转载党中央报刊上的文章。为了让广大军民弄清楚什么是统一战线,《七七报》开辟“读报小词典”栏目,对统一战线这一语词进行了概念到内容再到国内外形势的通俗解释,指出“统一战线,完全的说法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华民族反抗日本鬼子最有效的办法”,“不分男女老少、穷富、派别,大家团结一致抗日,就叫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常识:统一战线》,《七七报》第34号,1939年11月17日,第4版。]以简单的方式对广大军民普及了抗战常识。在新闻报道的版面安排上、材料的选取上和发表的言论中,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既注意揭露国民党顽固分子制造反共摩擦的罪行,更注意报道我军与友军共同对敌,协同作战的战例。如1942年2月1日,《七七报》第三版用头条新闻报道了“新四军详细部队与友军亲密合作,互派联络站协同作战”的消息,又报道了反共土顽“郑家良袭击友军遭痛击”和“随南友军攻占平林市,我军出击雷公店(伪军)”等消息,从这一天的报纸版面可以看出,《七七报》通过这些新闻报道,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为促进真正意义上的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鼓与呼。


(四)大力宣传“争取和平,反对内战”,揭露蒋介石阴谋

日本投降后,美帝国主义妄图取代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地位,变中国为其殖民地。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支持下玩弄假和平阴谋,调兵遣将保卫中原部队,阴谋一举歼灭。内战的危机迫在眉睫。《七七日报》关于反对内战与争取和平的报道,就成为了全国甚至国际上所关注的消息。《七七日报》紧紧围绕和平谈判和反对内战,进行了集中有力的宣传。对周恩来、董必武到被蒋军重重包围的宣化店这两件大事做了详细而出色的报道。1946年3月,董必武代表党中央、毛主席到宣化店慰问中原解放区军民。4月1日,《七七日报》发表长诗歌《祝福你,董老!》和记者专访通讯《董老访问记》,并以显著刊位登载了董老题词:“和平民主团结统一是我们的国策”。通过这些报道,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的严正立场。周恩来于1946年5月初同美蒋代表抵达宣化店进行和平谈判,《七七日报》以头版头条发表了周恩来的讲话和中原局声明,并采用本报社论、消息、特写、诗歌、木刻画等多种形式,宣传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的诚意,揭露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阴谋,号召边区军民提高警惕,随时准备自卫作战。此外,《七七日报》还刊登了画家武石、焦长河和田文俊合力创作的画刊,以及该报记者朱虹采写的长篇通讯《化干戈为玉帛》。这些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宣传效果。此外,报纸还以相当大的篇幅报道了边区军民亲密团结、开荒生产,进行反围困的斗争,提高了中原解放军区军民战争蒋介石军队围困的信心。


三、《七七日报》的历史贡献

《七七日报》从1939年7月7日《七七报》的诞生到1946年6月24日停刊,前后七年的时间里,共出版了535期。七七报社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坚持鄂豫边区党委的领导,积极宣传鄂豫边区和中共中央中原局的政策主张,被李先念誉为“我们的政治大炮”,对鄂豫边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凝聚人民共识,形成抗战历史合力

《七七日报》是“群众性的报纸,成为鄂中人民的喉舌”,[谢文耀:《我们在芦沟烽火中的要求》,《七七报》1939年11月17日第24号,第4版。]也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的政治武器。在革命的烈火中,《七七日报》应运而生,它在日伪顽内外夹击的艰难困境中,充分发挥其战斗号角的作用,宣传党和军队的方针政策,凝聚了边区人民群众的抗战共识,推动革命形势向前。《七七报》刊登关于关于党的方针政策的报道、关于鄂豫边区政权建设的宣传、关于新四军第五师“为完成四万人枪而斗争”的扩军消息以及“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国策,都得到了边区人民的热切响应,还受到全国人民和国际人士的密切关注,推动了边区革命形势不断发展。在这样的情势下,党的干部把报纸上的文章当做上级领导部门的指示,连队干部把报纸当作是最好的政治教材,广大群众把报纸当做是自己的代言人。新报纸一到,人们竞相围观、传阅,传烂了、磨破了也舍不得丢掉。安陆钱家冲响塘湾一姓孙的人家的墙上,糊有许多《七七报》,日伪顽军进攻该村前,群众为了保护这些报纸,就在上面刷上一层泥浆和石灰。原先对边区政治表示不关心的士绅,“现在对于《七七报》,亦甘之如饴,并不惜出钱订购,一定要设法弄到我们《七七报》及七七出版社之书籍,”[夏忠武:《两年来的文化教育工作》,《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历史资料第四辑 文化教育工作专辑》,1984年版,第134页。]他们极大多数同情报社言论,拥护党对时局的意见,以至于“成为我们在农村中的义务宣传员,经常对农民解释目前的时局变化。”[夏忠武:《两年来的文化教育工作》,《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历史资料第四辑 文化教育工作专辑》,1984年版,第134页。]截止1941年5月底,“《七七报》出版33万张,报纸中关于时局的分析以及对于实际工作的指导与反映,其影响与作用之大,这是有目共睹。”[夏忠武:《两年来的文化教育工作》,《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历史资料第四辑 文化教育工作专辑》,1984年版,第142页。]人民群众对《七七报》的认可与珍视,就是发自内心地对中国共产党和新四军第五师的积极认同,他们投入到边区建设和对敌斗争之中,形成了军民同心的历史合力,有效地推动了边区抗日局势的发展。


(二)以新闻舆论慑敌,消减敌方战斗力

报纸是一种有效的媒介,它通过传递新闻信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施加影响。鄂豫边区党委,充分运用《七七报》这一新闻媒介载体,报道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斗争,重点宣传苏联红军在欧洲战场的胜利,还开辟有《半月国际述评》专栏和国际知识《小词典》,对美军在太平洋对日作战的情况、国民党军队日作战、出兵缅甸、协助盟军作战等也做了报道,还对日、伪统治地区的黑暗统治进行了揭露,一方面鼓舞了边区军民的斗志,坚定边区军民的胜利信心,另一方面,对敌对分子也起到了积极的威慑作用。1941年,鄂豫边区党委宣传部长夏忠武所做的《两年来的文化教育工作》总结中指出:对于友军宣传,利用一些机会把宣传品传播到周围之友军,特别是在某些友军对我采取不友谊的战斗行为时,“2月白兆山战斗,4月新二军进攻向家冲战斗,以及路东战斗中,我们都用了些劲去做,这对松懈友军反共情绪是可以起作用的,......但还没有得到显著的成绩”,[夏忠武:《两年来的文化教育工作》,《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历史资料第四辑 文化教育工作专辑》,1984年版,第140页。]但“现在我们边区各地已经开始注意向敌人据点散发我们《七七报》及其他宣传品,并且也取得了成绩。如二月间向钟祥地方部队投奔之日人赤山顺军,就是看了《七七报》的缘故;伪军、伪组织今天对我们的政策能以理解,给我们某些帮助,都是我们宣传的结果。”[夏忠武:《两年来的文化教育工作》,《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历史资料第四辑 文化教育工作专辑》,1984年版,第140页。]可以说,在对敌作战方面,《七七日报》发挥了有效的新闻舆论作用,对于威慑敌人、消减敌人战斗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以至于反共将军陈大庆在布置进攻边区的战争时,特别提到要摧毁七七报社的印刷厂,充分说明了敌方对于报纸媒介所展示出来的强大力量的惧怕。


(三)提高边区人民文化素质,为革命事业输送人才

受长期的、落后的封建思想的影响,加上战乱的社会环境,使得中国识文断字者鲜有。抗日战争时期,在烽火漫天的鄂豫边区,中国共产党和新四军第五师借用农民茅舍办起来的学校,在敌人炮口下游击式的进行教学,致力于提高边区人民的文化素质,为革命事业输送人才,其中《七七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鄂豫边区成立了小学、青年学校和抗日军政大学,《七七报》不仅报道了相关的消息,还将地区乡保的冬学运动的总结报告刊登出来。1942年2月21日,《七七报》刊登《天门养黄乡四个冬学两月来的总结》,报道了天门养黄乡举行冬学教师联席会议,总结冬学工作,将该乡109保汪家台、110保魏家下湾、111保把握台等地方冬学先生的教学情况进行了汇报,涉及小孩、青年的认字、读书、算盘、国文和常识性教学。在该总结末尾,指出先生要“多对学生们讲些时事,多教一点,使能灌进他们的脑子里,使他进步得快一些,使他们知道现在的时局,以了解抗战是什么一回事。”[胡海滨:《天门养黄乡四个冬学两月来的总结》,《七七报》,1942年2月21日。]《七七报》对这些文化教育事业的报道使得边区人民进一步了解了边区党委推进文化教育工作的举措与成效,大大提振了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学习运动之中的热情。


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七七报》还特别注重新闻报道的通俗化,对于地方党政军领导干部的讲话一般用简明的口语记录发表。在开辟的《读报小词典》一栏中,文字通俗点得“就是文盲也可以听得懂的”,还经常在副刊上刊载一些打鬼子、罕见的小故事、民歌、场次和木刻画等。这些对于文化层次不高但是又有知识和信息需求的百姓来说,是提高文化水平、知晓革命大势的最佳方式。同时,他们还创办了一张适合群众文化水平的通俗化报纸——《老百姓》报,这张报纸,初识字的人看得懂,不识字的人听得懂。《七七日报》时设有专门的采通部,通讯员来稿由采通部处理。报社对通讯员的来稿很重视,即使是不合用的稿件,仍进行修改并提出意见后退稿,这叫“小退”;过一段时间,对一个通讯员的来稿,提出带有总结性的意见再退稿,叫做“大退”。报社改稿对于帮助通讯员提高文化水平和写作水平,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往后的岁月中,以这一时期的文化学习为基础,为中国革命事业和新中国各行各业的建设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四)培养党的新闻人才,推动中国红色新闻事业的发展

党的新闻宣传人才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只有培养出相当数量的政治思想素质过硬,业务知识精湛的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党的新闻事业才能得到迅速发展。《七七日报》社是培养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的熔炉。报社的首任社长李苍江氏鄂豫边区最早壮烈牺牲的新闻工作者,他以丰富的学识、充沛的革命热情和在《新华日报》等革命报刊工作的经验,为创办《七七报》做出了重要贡献。李苍江牺牲后,由谢文耀主持报社工作,他始终坚持办报的群众性原则,终以争取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中心,热情宣传鄂豫边区新四军部队及全国兄弟部队的胜利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积极报道边区政治、经济、军事建设和国内外重大事件,告诉了群众想知道的事,说出了群众想说的话。《七七报》、《挺进报》合并后,夏农苔任社长。他和他的战友们紧紧围绕和平谈判和反对内战这一主题组织强有力的宣传,使《七七日报》不仅在全国而且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报社担任过编辑和记者的有马剑平、李凌、甄劲虎、易史、李游、雷迅、祝季伟、高晒、赵季等几十人[ 具体名单见《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历史资料第四辑 文化教育工作专辑》,1984年版,第256-261页。],所有的报社成员都是党的新闻战士,整个报社是党委机关的组成部分,他们在战火频仍、孤悬敌后的条件下,坚持出版《七七报》《七七日报》,认真贯彻党和新四军第五师的方针政策,以党和人民利益为最高准绳,报道当地军民最关心的重大事情。


《七七报》社建立了编辑部、采通部、出版部、副刊部、发行部、收发报台、译电股等机构,这些机构的设置比较符合报纸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为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报纸的机构设立提供了经验借鉴。报社的印刷厂也由一个发展到三个,自造油墨,自办纸厂,克服了无数困难,使报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油印到铅印,不仅出报,还出版书刊。


在鄂豫皖边区,这样的一支队伍既是拿枪上场的武装斗士,又是拿笔战斗的新闻工作者,他们不仅穿梭于枪林弹雨与口诛笔伐之中,以无声而强劲的新闻出版力量推动着中国革命向前,为解放战争时期江汉解放区的《江汉日报》、大别山区的《鄂豫报》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湖北日报》等以及新华社湖北分社准备了人才基础和新闻骨干,对湖北地区乃至中国红色新闻事业的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

金  姣: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湖北省新四军研究会会员。

杨道虹:杨道虹,博士,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



来源丨铁军传媒网 大悟红

责任编辑:付安志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