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手机游武昌
2024-04-19 10:52:52
武汉在中国近现代建设发展历程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工业的力量不可或缺。武昌区曾是武汉工业中心之一。百年前,张之洞在武汉倡办实业,奠定其现代工业基础。从楚庄王革新图强,称霸诸侯,到张之洞主政湖广,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武昌一步步发展成中国近代工商业发祥地之一,敢为人先者“因变而强”。回首百年前的历史就会发现,武汉这座城市的近代化,晚清重臣张之洞功不可没。毛泽东同志曾说:提起民族工业,有四个人不能忘记。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这里所说的重工业,一是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另外就是他在武昌建立纺织四局。1889年,张之洞自两广总督转任湖广总督,开始了他18年的督鄂生涯,期间在汉创立了军工、冶金、纺织等企业,初步构建了武汉的近代工业体系。张之洞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武汉三镇的工业布局,汉阳以重工业为主,武昌轻工业居多,而汉口轻重工业并举。官办工厂居武昌者最多,为三镇之首,并居全国城市前列。据统计,截至辛亥革命前,武汉地区的官办、官商合办企业总计22家,其中武昌14家,汉口与汉阳各四家。当时,武昌最大的官办企业是湖北纺织四局。为抵制洋货,挽回利权,张之洞于武昌设立布纱丝麻四局。1892年,湖北织布局在文昌门外动工,张之洞亲题楹联“布衣兴国,蓝缕开疆”。1894年和1895年,湖北缫丝局和湖北纺纱局相继于武昌落成。1898年湖北制麻局成立,自此武昌拥有了相对完整的近代纺织工业体系,为今日武汉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纺织工业中心奠定了基础。然而,因经营失策、用人不当、贪污浪费等问题,四局经营情况皆不善,1900年暂时停工。1902年,张之洞将四局实施民营化,由应昌公司承租,很快扭亏转盈。1908年,四局年获利近15万两白银。1911年,湖北纺织四局产品在意大利都灵世博会斩获多项奖励。武昌纺织工业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受限于“禁商于内城”的约束,获益于交通便利,一大批民用工厂拔地而起,在武昌城外形成沿江工业带。仅1907年一年,在武昌南湖、白沙洲、新河等地便兴建了武昌制革厂、湖北造纸厂和湖北毡呢厂,“以兴实业而弭隐患”。兴办工业的同时,张之洞也重视商业的发展,比如1902年于武昌兰陵街创办两湖劝业场,推动商贸交流。甚至为筹措修建粤汉铁路资金,张之洞主动提出“武昌开埠”。为振兴商业,张之洞还倡导制订《商律》。规范市场行为,为商业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在武昌,张之洞修筑的马路也不少,如从阅马场武备学堂到洪山宝通寺的马路、阅马场到总督署的马路、阅马场到武胜门的马路、武胜门外沙湖边的马路、武昌城外江堤岸马路等。1906年,张之洞下令,江汉两县和武汉三镇所有临街房屋,在修建时一律让出官街三尺,以便拓宽街道。武昌市区交通得以改善。武昌城下水道建设也很有成效,如导城内阴沟之水入内湖,冬季长江枯水季节时,开闸放水入江,夏季涨水季节时,则关闭闸门。导山前(蛇山以南)之水,倒流出通湘门闸,经流入晒湖,最后注入南湖。导山后(蛇山以北)之水,出积玉桥,注入沙湖。这对于雨水较大、地势较低、经常遭遇洪水的武昌来说,作用之大,不言而喻。武昌是“万舸此中来”的繁华港口,是“五月落梅花”的江城,是“惟楚有材”的缘起之地。张之洞在武昌创建工业、发展经济、便捷交通,大力推进城市公用事业建设,完善省级行政管理职能与武昌城市功能,使武昌成为生产生活最便捷、最富有近代气息的省城之一。
责任编辑: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