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海冰 通讯员肖瑞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位于我省长江南岸的大冶市,保护区面积为5.6平方公里,主要包括采矿、冶炼遗址和墓葬区,是迄今我国发现的古铜矿遗址中采冶延续时间最长、开采规模最大、采冶链最完整、采冶技术水平最高、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铜矿遗址。其发现发掘和研究成果,填补和改写了中国乃至世界铜矿采冶史、科技史,证明中国青铜文明是一部完整独立的发展史。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新馆。
今天是4.18“国际古迹遗址日”,一起走进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感受其背后蕴含的千年文脉。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俯瞰
铜魂铜绿山近4000年炉火不熄
堪称古代“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铜魂耀千秋,铜绿山采冶铜矿可追溯到夏代,炉火延续近4000年。其采矿、冶铜工艺世界领先,被誉为古代“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春秋采矿铜斧。
铜绿山先民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发明的深井采矿技术可挖到距地表60米以下,并成功解决了井下采矿运输、支护、通风、排水、照明、提升等系列技术难题。采用先进的鼓风竖炉冶炼出的粗铜纯度高达93%以上,排出炉渣含铜量平均仅为0.7%,这在当时遥遥领先。考古工作者根据古代炉渣堆积,推算出古铜矿区累计生产粗铜12万吨左右。两轮考古发掘,出土、征集文物标本2.1万余件套,其中,16.3公斤重的大铜斧被称为“中华采矿第一斧”,大型木绞车被称为“中国最早的矿山提升机械”,春秋时期鼓风冶铜竖炉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冶炼高炉”。 在铜绿山大岩阴山北坡相继发现的35枚矿工赤足印和四方塘墓葬区遗址,解决了古铜矿遗址“见物不见人”的问题,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古代矿冶活动留下的35枚矿工足迹。
著名的曾侯乙编钟及盘龙城、叶家山、郧县乔家院等地出土的青铜器的微量元素含量,与铜绿山古矿井中出土的孔雀石等铜矿中微量元素含量十分接近,为铜绿山铜原料的去向提供了依据,彰显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为中国青铜文明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表明了它是中国青铜文明发源地之一,对研究世界科技史、冶金史和文明史具有突出价值。1973年发现至今,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1984年在铜绿山7号矿体1号点古釆矿遗址上,建成遗址博物馆对外开放,这是中国继修建西安半坡遗址和秦始皇兵马俑坑博物馆后第三座遗址博物馆,也是中国迄今为止首座铜矿冶遗址博物馆。1994年、2012年两次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1年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大冶“铜”话——汉服同袍打卡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
传承弘扬优秀青铜文化
一举斩获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十佳案例”
今年2月28日,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首届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十佳案例”揭晓,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榜上有名。
活动现场,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郑正盛以“炉火映日月,铜魂耀千秋”为题,从“创新矿冶考古 实证青铜文明”“创新保护措施 确保遗址安全”“创新科研机制 提高学术质量”“创新展示形式 增强观展效果”“创新服务方式 促进文化惠民”五个方面进行了汇报。
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湖北主会场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新馆开馆仪式。
近年来,大冶市以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活”起来为主线,以提升遗址保护质量和利用效益为中心,以传承和弘扬优秀青铜文化为基点,以活化利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为抓手,在管理机构设置、保护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考古发掘、学术研究、宣传展示等方面持续加大力度,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持续推进和新馆建成开放使遗址魅力和吸引力进一步提升。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开展“弘扬青铜文化,培育爱国情怀-走进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
新馆基本陈列亮点纷呈
入围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终评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是我国首座收藏、保护、展示古矿冶文化的遗址博物馆。2023年开放的新馆坚持创新,在展览内容上,将展览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宋代冶炼遗址与春秋采矿遗址发掘现场、古代采矿工具与现代采矿机械相结合,实现了遗址博物馆展览的新突破;在展陈形式上,充分运用铜雕与场景复原、数字技术等,增强了展览的趣味性、互动性和科普性。
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奖牌。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王巍说:“围绕遗址究竟是保下来,还是继续开发,不仅老一辈学者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当年国家放弃几十亿元的矿产资源不开采,将遗址保下来,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这在全国都很少见。两个时代的博物馆,都很有特点,值得推崇。”
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奖证。
尤其是新馆《青铜源∙铜绿山》基本陈列展览“非常有特点,重点突出,亮点精彩,做到了让观众看得懂、有兴趣,受教育”,因而入围了第二十一届(2023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的终评。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