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竹山天英留守儿童托管中心 13年累计托管留守儿童20000余人次
湖北日报 2024-04-16 10:47:26

通讯员 朱本双

“老师对我们都特别好,在‘天英’就跟在家里一样,吃得好,学得好,生活得也很开心。”4月13日,笔者走进竹山县宝丰镇“天英”,留守儿童小张说。小张口中的“天英”是竹山县天英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的全称。13年来,“天英”累计托管留守儿童20000余人次,有效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孩子教育管护的现实难题。

幼有所育 帮留守儿童建“第二个家”

“我是竹山县大庙乡人,毕业于湖北师范大学,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对农村农民我更有感情。2011年,我了解家乡很多留守儿童存在监护不力等诸多问题,便萌生了创办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的想法。创业之初,最困难的问题就是筹集资金,我四处向亲友借钱,在宝丰镇建起了第一家托管中心。2012年春季开学时,学生人数达到了30多人,看到家长和孩子们的期待,让我坚定了办好托管中心的信心。”竹山县天英留守儿童托管中心负责人王太祥道出创业初心。

记者看到,托管中心配备有学生宿舍、学生学习室、办公室、衣物间、仓库、图书预览室等活动场地;厨房配备有冰箱、冰柜、消毒柜等设施;教室配备有学生课桌、电扇、教学设备等设施;寝室配备有高低床和电扇等设施;托管中心还设有图书阅览室、活动室(餐厅),球类、棋类、有线电视等娱乐设施;并设置了亲情联系处,开通了宽带网络,可让留守儿童随时与家长进行网络视频联络。

“这些完善的基础设施,确保留守儿童吃得有营养,玩得很开心,学得有劲头,童年不孤单、不失落,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宝丰天英留守儿童托管中心负责人阮芳如是说。

竹山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余娇娥介绍,为了解决留守儿童托管机构普遍面临的“身份不明”问题,当地政府帮助符合条件的托管中心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使之“身份”合法化。明确有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乡镇实施属地管理模式,留守儿童托管机构很快走向合法化、标准化、规范化。截至目前,已先后在竹山县溢水、宝丰等乡镇开办了9个标准化天英留守儿童托管中心。

幼有善育 为留守儿童编织关爱网

“儿子吴浩轩在宝丰镇施洋小学读四年级,我们外出务工,儿子寄放在宝丰天英留守儿童托管中心,那里管吃管住,还包接送上学放学,以及每天的学习辅导、日常看护等,我们很放心。今年每个小孩每月收800元托管费,自己在外务工,一年收入6万余元,费用没问题,主要是省心。”在浙江务工的家长吴双说。

2014年,竹山县政府颁布了《竹山县学生校外托管机构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县政法委、综治办为业务主管单位,团县委及有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乡镇实施属地管理模式。

在托管中心,记者看到,《天英留守儿童托管协议》《托管风险告知书》《负责人安全责任书》《工作人员安全责任书》《接领制度》《学生体检自检自查》《后勤人员工作准则》《职工量化考核制度》《陪寝制度》《晨检晚查制度》《食堂操作流程》《学生物品等级管理制度》《安全应急预案》等,制度齐全,管理规范。

“关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是共青团参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工作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在团竹山县委书记任丽看来,留守儿童托管中心是各级团组织、扶贫志愿者和社会扶贫团队的重要工作阵地,其建设发展情况,直接关系着辖区留守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帮扶这些机构‘活下去’,同时更要保证留守儿童切实受益。”任丽认为,托管中心需要坚持市场机制、自我完善、政府支持“三驾马车”共同带动。

幼有优育 让留守的“花朵”绽放

2016年,十堰全市共青团在竹山县召开“关爱留守儿童,助力精准扶贫”现场会。所有县(市、区)团委书记、部分乡镇党政负责人及青年企业家代表,实地了解留守儿童托管中心运作流程,亲身感受托管儿童生活、学习状态,交流建设经验。

一些品学兼优的孩子,将奖状也贴在这里。孩子们脸上,看不到沉闷与孤僻,没人玩手机或打游戏。排骨汤、火腿炒豆芽、炒藕片是当天午餐,食材来自当地直供。读五年级的玲玲(化名)大方介绍,这里有生活老师,大家清晨一起起床吃饭,由老师护送上学,放学一起回来写作业、吃饭、玩,晚上8点半就寝。有专门的老师辅导、检查作业,代开家长会。周末想爷爷奶奶了,可以回家。

怎样最大限度地暖心关爱留守孩子?团十堰市委、团竹山县委等多方联系,为留守儿童争取生活补贴和奖助学金,冲抵托管费用。同时,争取省内共青团系统对口支援单位、地方党政、社会公益资源支持,保证孩子们的营养、学习用品补给等。

“天英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不仅承担入托学生的食宿、管理、监护、学习与心理辅导等服务,还采取集中托管和分散帮助相结合的方式,同时为留守家庭提供安全防护、亲情互动、心理抚慰、学习辅导、应急救援等高关怀的服务。其健康、舒适、安全、放心的托管环境赢得了广大外出务工家长的信赖,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竹山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罗淳对“天英”的综合效益十分赞同。

该托管中心户外大课堂项目负责人陈中诏介绍,每年组织6次户外大课堂活动,通过开展“走进博物馆”“参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暑假看北京”等多样化天英户外大课堂活动,让留守儿童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自信心,增强了团结协作精神,享受了童年的快乐。

13年来,通过托管中心受益的留守儿童家庭不计其数。最早一批曾在托管中心待过的孩子,有的已上了大学,在暑假选择重新回到这里义务支教。天英托管模式逐渐形成并逐步转化为“竹山模式”“十堰模式”,先后被中央、省、市主流媒体报道。

责任编辑:李娅晶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