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走近百岁老红军张天伟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04-10 16:17:22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戴剑华)2015年6月6日,天空飘着细雨,我突然接到老同学张龙源打来的电话,龙源是老红军张天伟的侄孙。他在电话里说:“爷爷走了!”放下电话,我难过的半天说不出话来。接待张老回乡的每一个情景,就像放电影一样在我的眼前掠过。

张天伟是红安有名的百岁老红军,1911年出生,16岁参加革命,参加过黄麻起义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参加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和红四方面军长征。曾任第二野战军女子大学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参与创办西南民族学院并任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后任西南民族学院院长兼纪委书记、名誉院长,四川省政协常委等职。1992年2月离休(部级)。

图片

我曾三次接待张老,第一次是2003年10月,他与邻村的张方明、张焕潮两位老红军相约回红安,我专门到他们下榻的花园宾馆去拜访三位老首长。

2010年5月9日,张老携儿子、女儿、女婿回红安,这是我第二次接待张老。10日上午,我们早早地到纪念碑广场等待老人家,只见张老一行乘坐的专车到黄麻纪念园纪念碑广场东侧,百岁高龄的张老下车后坚持不坐轮椅,由子女搀扶着慢慢走到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他亲手理顺花篮上的缎带,向革命烈士行鞠躬礼。

五月的鲜花开满了锞子山,烈士陵园内绿荫覆盖,一个个鲜活的英雄的名字,在鲜花的衬托下闪耀着灿烂的光芒。张老看到如今的陵园规模宏大,布局协调,气氛庄严肃穆、环境干净整洁,来自四面八方的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老人家感到十分欣慰,对陵园的整体建筑布局和管理非常满意,连声称赞:了不起!了不起!

张老一行来到董必武纪念馆,向董老铜像敬献花篮,然后恭恭敬敬地向董老铜像三鞠躬,祭奠董必武及夫人何连芝墓,对董必武纪念馆丰富的陈列内容和讲解员流利的解说赞不绝口,激动地挥毫写下“德高望重,流芳千古”八个大字,表达对董老的敬仰之情。

张老告诉我们:1956年下半年,经组织推荐和考试,他到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学习,路经武汉时,回红安看了看。他了解到农民缺少粮食吃不饱、干部作风简单粗暴,农民对乡村干部有抱怨情绪等问题,随即给董老写了一封信,向中央反映老革命根据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并根据自己的想法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董老收到信很重视,立即转呈中央参阅,为中央调整农村工作和政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董老同时给他回了一封信,这封信的复印件在董老诞辰100周年之际,张老交给了董必武纪念馆。

14日上午,张老一行又参观了李先念纪念馆,在李主席的铜像前,张老默默注视了很久,深情地三鞠躬。他对我们讲,李先念主席是他的老领导,是红四方面军三十军的政治委员,打过很多大仗、胜仗,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李主席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都是有大功、有名望的将领。新中国成立后,李主席担任中央财政部长,经过不懈的探索,很快便成为党中央、毛泽东和全国人民信任的中国财政“当家人”。当看到展厅陈列很多李主席用过的文物时,张老睹物思人,又给我们讲起了与李主席之间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他说:“1948年四、五月间,时任中原军区第二副司令员的李先念同志在河北邢台工作期间,因患肺炎病了一个月左右,虽然医生在治疗,但效果不好!我当时任华北军区留守处政治部主任,代表华北军区去看他,看到李主席的病情未见好转,我通过总卫生部的关系,发电报要了几支盘尼西林,西柏坡马上用快件送往邢台,几支针剂打完,李主席的病情迅速好转”。

来到休息室,张老认认真真地写下:缅怀尊敬的李先念主席“功大德大,名扬天下”,落款为: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红安籍战士张天伟。为李先念纪念馆留下珍贵的墨宝。顿时,休息室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张老赞美我的工作很光荣,很有意义。专门为我题赠墨宝“天道酬勤”,勉励我要更加勤奋工作,好好宣传红色历史。我一定不辜负张老的希望,讲好红色故事,守护好精神家园。

张老这次还到七里坪故地重游,看到七里坪与过去相比变化太大了,新建的街道宽阔整洁,高楼林立,商业繁华,长胜街游人如织,说不出有多高兴。

在张李家村,张老看到农民都建起了新房屋,两、三层小楼此起彼伏,家家通了电话,光纤电视入户,公路通到了家门口。家家户户堂屋都挂有毛主席的画像和新式对联,村民和谐相处,团结互助,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年人均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万元户”比比皆是。国家政策好了,农民没有负担了,过着幸福康乐的生活。他年轻的追求终于化成了现实,老人家感到由衷的高兴,发表很多感慨。回成都后他将在红安的所见所闻写成一篇游记——“我的家乡湖北省红安县”寄给我,我全文刊载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纪念馆馆刊》上。

2010年7月和11月,张老先后两次从成都寄来由他撰写、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历史的光点》和由二野女大校史编辑委员会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二野女大》,赠送给我和黄麻纪念园及各纪念馆学习和收藏。

张老还特地给我寄来一幅罕见的、由他亲笔签名的《竹帘画》和一个印刻“老红军张天伟百岁故乡行”的不锈钢保温杯,让我感到无比荣幸和激动。这些珍贵的、沉甸甸的礼物,汇成我对老人家无尽的思念与回忆。

2012年5月9日,张老最后一次回红安,也是我第三次接待老人家。得知他住在金都大酒店,第二天晚上就与同事一起到酒店去看望他。张老见到我们很高兴,不停地叫我们吃水果和点心,还高兴地把脖子上带的纪念章摘下来给我们看,讲述纪念章上图标的意义,与我们有唠不完的话……

见机会难得,我们询问了一些有关黄麻起义的问题,由于张老的听力下降,我们将一些需要求证的问题写在字板上,他看后给我们详细地一一作了解答。见张老比较虚弱,我们担心时间长了他的身体受不了,便起身告辞:“请张老好好休息,我们改天再来看您!”

张老说:“不要紧,不要紧,你们再多坐一会儿吧!”

我们整整聊了一个小时,当我们离开房间时,张老还在嘱咐,你们一定要再来哈、再来哈……

这次回来,张老出席了电视连续剧《铁血红安》的开机仪式,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过去小小的黄安,如今是大大的红安了……”。

张老十分支持家乡的红色文化传承工作,多次给黄麻纪念园捐赠文物和题字、题诗,先后捐赠他参加黄麻起义时用过的长木柄大刀、长征时期用过的皮带、皮包、红军时期的纸张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见证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和英勇,同时,见证了我们党百年奋进的辉煌历程。他的儿子、红色收藏家张建新先生继承父母的革命精神,先后给我们捐赠了《通江的女儿——杨琴自传》《百年潮》《川陕革命根据地货币图录》等珍贵图书资料。

2015年6月5日,张老在成都病逝,享年105岁。走完了一个老共产党员、老红军的百年风雨人生。

张老的女儿张苏红满含热泪地告诉我们:“爸爸临终前告诉我们,马列主义是科学,不是迷信!他一生牵挂故乡,生前多次叮嘱我们,等他百年后一定要回到生他养他的红安,要将他的全部藏书捐献给红安县”。

青山低首迎忠魂,倒水呜咽泣英灵。2017年3月15日上午9时30分,乘载张老及夫人杨琴奶奶骨灰的灵车缓缓驶入黄麻纪念园,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优秀的民族工作者、原西南民族学院院长、西南民族大学创办人之一张天伟及夫人杨琴奶奶的骨灰安放仪式在黄麻纪念园西侧举行,红安县党政军领导以及张老及杨琴奶奶的亲友和社会各界人士数百人参加了安放仪式。

图片

张老回来了,回到了他阔别90年的故乡的怀抱,永远依偎在这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丛中。

张老啊!您看一看,在您的周围都是曾经叱咤风云生死相依的战友兄弟;您听一听,云端深处飘来的是激昂震荡的红安铜锣的天籁之音。

在黄麻纪念园工作时间长了,我很享受这样的工作氛围。累了,在园区走走,到墓区转转,看看有哪些卫生死角,看看哪些墓碑上字的颜色掉落,需要填写,每当此时,我总是特意转到张老的墓地看看,在安静的环境中与老人家隔空对话,汇报纪念园的新变化,告诉他最近我们又开辟了新的墓区,李世焱将军的骨灰也准备迁移回红安,刘飞将军的子女、徐海珊烈士的子女都在向我们捐赠父亲的文物啦,张志勇将军也魂归故里了……

张老是一个有文化、爱学习的老人。离休后,为了抢救历史、教育后人,他与身体拼搏、与时间赛跑,夜以继日的写回忆录。先后完成了《二野女大》《采撷年华的光点》《历史的光点》《党旗下的忠诚》等4部著作,作革命传统报告数十场,参加了近10部电视专题片的拍摄,中央电视台授予他“永远的红军”奖章。

张老及夫人杨琴奶奶的9066份档案资料全部捐赠给了红安县档案馆,这些资料全面展示了一对老红军夫妻对党忠诚、治学严谨、热爱家乡、家风清正、生活简朴、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是研究红四方面军历史和红安精神的宝贵财富。档案馆专门开辟了《张天伟档案室》,供后人研究和阅览。

英雄是民族闪亮的坐标。张老等革命英烈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们奋斗在他们的事业中。

敬爱的张老,我们永远怀念您!

责任编辑:蔡婉婷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