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有一种灯,不点自亮。
在海拔一千多米武穴市余川镇,有一位人人熟悉、受人尊敬和敬佩的退休老人,大家一提起他,就有说不完的故事。他就是今年80岁的共产党员——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余川镇供销社退休干部陈良。
(一)
陈良的家乡地处武穴市北部匡山地区,素有“一尖二尖,伸手摸天”之称。他,虽进入古稀之年,但仍不忘初心,在平凡的生活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他谦虚的说:“我所做的都是些小事,微不足道!”
“受连续大雨影响,我的家乡余川正在接受洪涝和泥石流考验,我强烈要求加入防汛、防泥石流战斗,虽然我老了,但能当好哨兵,保证忠于职守……”
2016年7月1日6点30分,73岁的老党员陈良就火急火燎地赶到余川镇政府,递交了这份防汛抢险请战书。
“昨天晚上,我在电视上看到汛情介绍后,一夜都没睡着。我觉得,我应该站出来,便连夜写了这封请战书,请镇党委批准我到防汛、防泥石流的一线去!” 他态度坚定地对时任镇党委书记朱锦斌说。
在陈老的请战书里,有着这样一句话:虽然我老了一点,但一个共产党员的心永远不老。可以为你们年青人站岗放哨。
余川镇党委考虑陈良年纪较大,就给他安排了一个负责拍摄防汛资料和观察重要河段河道水情的事情。
7月2日一大早,陈良就冒着大雨来到松山咀闸查看汛情,衣服湿透了、腿站麻了,他都不肯停下来歇一歇。
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有责任和义务保护我们的家园,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共产党心永远是不会老的。” 大祝村一名叫华珍的中年妇女感叹的说:“还是共产党员厉害!”并向抗洪一线捐出意义深刻的540元,他说,540元虽然数额不大,但精神伟大!它代表着共产党员的五四精神!
2020年正值战疫,抗疫激战中,他主动请缨,在第一时间向镇党委政府递上请愿书,向抗疫一线捐赠1000余元善款、筹集数千只口罩,在战疫中他认真做好三件事:一是发挥专业优势,收集武穴共产党人抗疫资料,收藏好疫期共产党人自2020年元月23日至2020年4月8日武汉开封(武穴市2020年3月12日开封)有关战疫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珍贵史料;二是有条不紊的将一千余册书籍登记造册,编造“图书指南”,各登各位;三是精心细选,将一堆约数百万字的形如乱丝的手稿编号进入六十余个档案袋,编写“手稿索引”,疫情虽可怕,有党万事安。
(二)
“同学们哪,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样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无数革命先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抛头颅,洒热血,不怕牺牲用生命换来的!在我们余川山区,就发生很多可歌可泣的革命先烈的史事故事。”
余川镇供销社退休干部陈良刚开腔,眼眶就红了。
台下860双稚嫩、纯真的小眼睛睁得圆圆的,全场鸦雀无声。
这场别开生面的“党史课”正在武穴市余川镇松山咀小学操场上举行。
“余川镇是红色革命根据地,在1930年至1949年大革命期间,发生过国民党屠杀共产党人的血腥事件,其中1930年10月至12月就有345名共产党人惨遭杀害。鲜血染红了河水……”讲到悲壮处,他泣不成声。
台下,孩子们有的在记录、有的在沉思……
接着陈良老人用通俗易懂、声情并茂的语言讲述了余川英雄儿女“激战十八堡”“乞丐县长张凤林”“自我牺牲救战友”等革命故事。
谈起这些,陈良老人感慨万分,鼓励孩子们要听党话,跟党走,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为乡村振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
会散了,许多同学揉着红红的眼睛,谈感想、谈打算、谈未来,发出内心的感慨;
“这一堂振动心灵的党史课,我听得非常认真,非常投入,被深深地吸引、感动、打动,终身难忘!”
“这一课上得太好啦!本地许多烈士事迹之前我们很少知道,听了报告,感受真深!”
“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发奋读书,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党和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我们抱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搞了这次党史教育活动,让身边的老人讲身边革命故事,没有想到收到这么好的教育效果。激发了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比做10场、100场形式报告和空洞说教管用多了!”学校校长激动地说。这是陈良为师生进行红色教育的一个场景。
退休后,陈良一心致力于红色传播,用心用情传播红色基因。他每天读党史、看报纸、看新闻,关心国家大事和国家发展变化。十多年来,他坚持在余川镇中小学担任义务校外辅导员,经常到学校为学生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分享自己成长的故事、传授写作经验。为山区孩子们的成长做力所能及的事。此外,他还受邀到许多单位、社区讲红色故事。他利用空闲时间创作了《烽火十八堡》等革命题材的故事等书籍。有人问他图啥,他毫不犹豫地说:“不为别的,就是出于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由于成绩突出, 2021年6月,他被中共黄冈市委评为“优秀共党员”。
(三)
阅读和写作是陈老的嗜好。虽已快到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
陈良晚年著书,除了捐赠给武穴图书馆和档案馆,大部分都免费赠人,所得往往补偿不了出书的钱。提到这点,老人总是说,“著书岂在求名利,提笔总为益世人”。陈良的作品中渗透的不仅仅是浓浓的乡土文化气息,更渗透着陈良深深的桑梓情怀。一辈子生活工作在武穴匡山,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有秀美的山水,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丰富的民间文化成为文学创作的源泉。
1944年,陈良生于蕲春,三岁丧父,后来跟着母亲一起流落到武穴市,跟着继父一起生活。因为贫困,读了五年书以后,陈良就辍学回家,这也成为他一生最为遗憾的事情。陈良先后当过民办教师、镇供销社收货员。尽管文化程度不高,但他酷爱读书。他说:“从59年以后,我宁愿一天不吃饭,但不能一天不看书,我订阅的杂志有四十多种,最开始是《中国青年》、《萌芽》,逐步延伸到《大众电影》、《大众电视》等。”
书刊报纸成为陈良的营养源泉,他学知识、学做人、学写作。陈良写通讯报道,先后在《工人日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他也被多家报刊聘为特约通讯员。在供销社工作期间,陈良经常走村串户,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喜怒哀乐的形象百态、俏皮灵动的民间俗语、绘声绘色的坊间故事,都让陈良难以忘怀。“我爱看书,我看过的书都用本子留笔,人家跟我说个故事笑话,我也回来记录下来。” 陈良说。
陈良痴迷民间文学,为了把这些笑话、民间故事记录下来,他给自己定下规矩,每天凌晨四点起床看书、写作。几十年来,无论是贫困、下岗还是疾病,他都坚持了下来。几十年来,陈良写完了三百多瓶墨水、百余支圆珠笔芯,先后写下1300多万字的手稿,稿纸堆满几麻袋。他写《麻将之歌》,倡导文明娱乐新风尚;写《天上掉馅饼》,歌颂反腐倡廉的社会正气。他以故事、笑话、谜语等民间文学体裁,发表在《布谷鸟》、《燕子楼》、《古今故事》等刊物上。
陈良这位省级非遗文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白天走村串户,和村里的乡亲们打成一片,挖掘搜集有关本地文化和民间故事,晚上回家奋笔疾书,辛勤耕耘。灵感来了,哪怕是凌晨三点,也要爬起来写作,先后出版了《劲草三风》《中国禅宗四祖外传》《横岗山传说》《匡山与<西游记>文化》《新笑林》等300多万字的文学著作,对于传承非遗文化,丰富武穴民间文化资源,以及宣传推介武穴旅游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才疏学浅创意浓,老牛奋蹄耕无穹,生命不息笔不止,人生几度夕阳红”,这是陈良老人对自己的勉励,也是这位古稀老人对自己人生最真实的写照。一位文化程度不高的老人,深深浸润自己所钟爱的民间文学几十年,用勤奋和执着诠释了他对家乡文化和故土的热爱。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夕阳无限好,晚霞别样红。陈老就像傍晚天边火一般燃烧的红云,在太阳的映射下发出灿烂无比的霞光,光艳亮丽,闪耀天际。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朱志勇 吴学书)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