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宜昌名校的前世今生⑦|宜昌这所曾经的“国家级重点中专”,你还记得吗?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04-09 13:40:30

通讯员汪正灿、杨本波


三峡中专组建又过去了10多年,历史不曾忘记也不会忘记这五所中专学校为宜昌经济文化建设培养人才做出的贡献。

连日来,本报记者循着历史的脚步,通过采访当年的见证者,用文字和影像记录下了他们曾经艰难和辉煌的岁月。本期推出第二所学校——原宜昌城市建设学校。


图片

原宜昌城市建设学校大门


城建学校最初的校址在九码头


1979年,在宜昌九码头的宜昌地区医院(现在的宜昌市中心医院)旁边,有一处规模不大的教学点,主要培养与建设相关专业的学生,由于校舍简陋,师资短缺,在校生并不多。这就是宜昌城市建设学校最早的校址。

随着城市建设的兴起,建设类人才需求也在不断扩大。1984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新的宜昌城市建设学校成立。

汤仁昌是1984年高中毕业后来到城建学校的,他1963年就参加了工作,后来又去读高中,1984年高中毕业时已经37岁,一直到2007年退休,他都在城建学校负责基建、财务工作,1991年担任副校长,对于学校的发展历程,汤仁昌如数家珍。

图片

汤仁昌(右)接受记者采访


“1985年,学校在东山苗圃征了7亩地,开始筹建,当年下半年就建起了一栋教学楼,这栋楼房就是后来城建学校大门口的楼房。根据当年的设计,学校规模为300学生,1985年只招了100人。”

图片

1985年重新组建时学校新址原貌


借着成立“三峡省”的东风

新校区规模翻倍


1986年的时候,有一种说法是国家准备成立三峡省,规划把城建学校建成省一级的学校。为此当时的国家建委专门下拨了40万元资金,用于学校的建设,城建学校利用这笔资金又建了一栋实验楼,后来三峡省没成立,但城建学校的楼房却建起来了。

图片

建设中的宜昌城建学校


图片


图片

学生参与学校建设


湖北省建委又拨付配套资金10万元,宜昌市建委下属的市建筑公司赞助建设了1000平米的食堂,市砖瓦厂赞助建设了运动场,多方社会力量赞助了课桌板凳等教学用品。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宜昌城建学校初具规模,1987年建成后,学校招生规模翻了一倍,达到了640人。

图片


两任市委书记现场调研

学校发展加快


1995年左右,时任宜昌市委书记罗清泉同志在宜昌城建学校调研时,提出要把城建学校办成全省的重点中专,每年对学校投入由20万元增加到50万元,学校又征地20亩,规模进一步扩大;后来,时任宜昌市委书记孙志刚同志又到城建学校调研时,专门题词:办好城建学校,服务城市建设,同意每年再划拨3—5万元添加教学设备。

这几年是三峡工程建设、宜昌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建设领域需要的人才高速增长,也是宜昌城建学校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宜昌建委系统的“五大员”(安全员、施工员、造价员、质量员、材料员)培训都放在城建学校,当时的宜昌大学(现在三峡大学的前身)还以城建学校的名义招校外班(中专生),最高峰时学校学生达到2000多人。


图片


学校发展好了,也有了更多的资金投入建设。“96年至98年的时候,学校每年都拿出100多万元搞建设,老师如果参加进修、上大学,只要拿到毕业证就可报销;教职工的住房问题从几年前的‘资格分配’到后来的‘房子剩余’,就是一个巅峰时期最好的印证。”


困难时期,依然负重前行


2001年后,城建学校招生开始出现困难。为了稳住在校生规模,学校开始走出宜昌,到外地招生。当年城建学校被国家建设部命名为“建设部重点中专”,有了这个名片,学校就有了到外地招生的资格,每年可在外地招生100多人,其中在贵州省每年就可以招收50多人;2002年,学校与武汉地质大学、三峡大学联合办学,进一步寻求发展。2008年前,学校先后被命名为湖北省重点中专、国家重点中专。

如今,宜昌的建设领域,不少城建学校的毕业生都挑起了城市建设的大梁,他们用所学知识,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美好。


责任编辑:秦发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