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2024年3月28日上午,在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襄阳市楚国历史文化学会理事、南漳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武安镇综合文化站(文体服务中心)站长(主任)敖少华同志亲自陪同下,我们一行沿武安古镇黑河流域刘集段游览了多处远古、上古时代文化遗址。沿武(镇)刘(集)公路缓慢前行,依次观察了谢家台村、柴堰冲村、砖桥冲村、长岗村、郑家咀村、兴缘寺村、刘集社区、石牛坪村和云台山水库。
百闻不如一见,终于初步弄清楚了刘集老街道、黑河古河道、云台山寺以及报信坡、八叠山等古代地理标志和文物古迹的大体方位,目睹了改革开放以前的刘集公社机关驻地、刘集卫生院以及“五七大学”遗址概貌,也进一步感受了现代农业文明的风采:田野麦苗绿油油,油菜花海金灿灿。“走‘车’观花”,“隔着玻璃看”,却也有另一番感受。在敖少华同志绘声绘色地介绍下,并通过“眼见为实”的文化遗址现场体验,本人进一步坚定了信心:南漳是楚文化发祥地,武安镇是具有“上下五千年”悠久文明历程的历史文化古镇,黑河流域是荆楚文明的摇篮之一。
刍说武镇与刘集
武安镇位居襄(阳)宜(城)南(漳)3县(市)之交的“黄金三角区”,旧有“小汉口”之美誉,是鄂西北三大商业名镇之一,也是楚文化发祥地,属于“一镇有三国”(今镇域内在上古时代有楚国、罗国、卢戎国并存,上古时代古罗国城遗址位于安集洪山寺,是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楚学家们热议的楚都夷屯所在地,战国时代军事水利工程白起渠名列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乐堰东周墓群被称为“楚人的八宝山”。武安镇是南漳县文化遗产大镇,文物古迹有52个点,名列全县前茅,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当之无愧地占据鳌头。敖少华同志介绍,武安镇文化遗址以及地下文物主要集中在“两河流域”,即蛮河与黑河流域沿岸,因为清凉河只是蛮河的一条支流,且河流短距离经过武安镇域后即注入蛮河。
“两河流域”是一个驰名世界的文化名词,它是世界文明古国巴比伦王国境内的两大文明标志河流。特别巧合的是,武安镇域内的“两河流域”也是两大文化标志河流,遍地皆是文化的“富矿”。黑河沿途(至云台山水库大坝前)知名的上古农耕、聚落文化遗址有:文家店遗址,兴缘寺遗址,石牛坪遗址,苏家沟遗址,永有堰遗址等。新千年以来,黑河流域刘集段大型建设工程以及人工活动较少,反而原生态地保护了珍贵的文化遗址和地下文物。
刘集与紧邻的安集原同属于一个大公社(区),“大集体”时代,通称“刘集公社”或“刘集区”,“刘集”也是人们口语中大行政区域概念的泛称;1987年撤区并乡时,分为刘集镇和安集镇,其中刘集镇辖刘集办事处、丰坪党总支、白龙办事处、清泉办事处和双柏办事处;2001年乡镇合并时,原来的两个镇又整体划归武安镇政府管理。
改革开放以前,全县人们心目中的“沐刘九”(指全县平原丘陵地带的沐浴、刘集、九集)3个大公社(区)呱呱叫响,民间有“刘集熟,全县足”之说,既是美丽富饶的“鱼米乡”,又是远古灿烂的“文化区”。刘集是美丽富庶的“风水宝地”,历史上的“金南漳”以物产丰富而闻名鄂西北,在刘集一带可以见到缩影,在武安古镇找得到“出处”。
刘集又是过去“政治挂帅”的“样板地”,以“出经验”而闻名。“人民公社”时代,曾经是县委领导到农村下乡劳动蹲点、“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与群众“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旺地”,很多农村管理、农业生产、“战天斗地”等方面的经验在此诞生并在全县乃至襄阳地区推广。有好几位从刘集公社(区)党委一把手岗位提拔为市县级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其中一名领导先后晋升为副市级或副省级。
老大路(古商道)遗址
武安古镇刘集片区黑河流域也是县内古代主要的交通枢纽之一。据敖少华同志说,这里是古代江汉平原进入荆山腹地的交通要道。例如,旧时宜城县通过武安镇蛮河流域就可以分别直达荆山腹地(路经刘集)和漳城。
敖少华同志的父亲长期在原刘集公社一带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一生扎根武安镇干革命,老家是今南漳县巡检镇漫云村人。敖少华同志在刘集武镇长大并参加工作至今。他通过武安镇—→刘集—→肖堰—→漫云回老家探亲的次数无法计算,对这条商贸大道(俗称“茶马古道”)情有独钟。众所周知,古代山区的“老大路”虽然要穿山越岭,但走的都是“捷径”(便道)。思乡心切、身在外地的游子,一旦遇到回老家的良机,想必每次都是争先恐后般“捷足先登”的。
永有堰遗址
永有堰遗址位于石牛坪村,是古代著名的民间水利灌溉工程遗址,也是“金南漳”古代号称“七十二河堰”之一。民间故事与传说甚多。只因本次时间仓促,来不及挖掘整理,这也为今后再去“故地重游”找到了一个充分的理由。
位于道路左边的七块碑,倒是吸引我们的一大亮点,据说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修建北干渠时,将散落在田野的七块永有堰石碑(纪事碑)集中立于路边,供世人观瞻。我暗思,当时参与者尤其是决策指挥者,一定是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这个英明壮举是功德无量的。按照过去流行性、破坏性的惯常做法,唾手可得的优质石料作为新建大渠的墙脚,岂不也节省工程成本?那个时候《文物法》尚未出台,不是“依法办事”的年代。然而,一句“非也”,就决定了珍贵文物的最佳命运,为后世留下了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我们站在路边,肃然起敬。
敖少华同志说,刘集境内长度达10公里左右的河堰就有3条,其中黑河北岸两条、南岸1条,都是拦河筑坝引水自流灌溉,永有堰是黑河北岸的河堰之一。
南、北两大干渠
黑河以北的干渠称北干渠,主要是灌溉白龙池村、郑家咀村、望家冲村、柴堰冲村、砖桥冲村、长岗村、莲花堰村、总督包村和洪堰村;等等。黑河以南的干渠称南干渠,主要是灌溉向家湾村、兴缘寺村、黄家寨村、陈家集村、跑马岗村以及紧邻安集片区的洪山寺村,邓家咀村;等等。南北干渠的分布覆盖到了蛮河边,这是地形地貌造成的。
黑河南北两大干渠把原刘集、安集一带良田沃野紧紧地环抱着,两大人工水龙护佑着当地五谷丰登,旱涝保收。我们沿途见到的北干渠泉流清澈,后浪徐徐推走前浪。凉风习习,自成一景。
刘集古集镇
因行程仓促,鉴于我的“政府官员”身份标签,敖少华同志只是重点给我们介绍了刘集古街的三个地方:
一是刘集古街概貌。刘集街道呈弧形,依山傍水而建。过去老街多为土木结构的三进院落,天井院鳞次栉比。由此而来,刘集镇过去是县南商贸的繁华之地。以刘集街道为起点,可以通往武安古镇和南漳县城,是到达保康、远安、兴山、宜昌、当阳、荆门、宜城和襄阳古城的重要通道,这条老街一年四季都车水马龙,生意兴隆,集市商贸发达,成为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二是原刘集镇政府机关驻地。也就是此前的刘集区公所、刘集公社机关驻地。对此,我是似曾相识的,因为2001年乡镇合并之前,我曾经几次因公到此,还在政府会议室开过会。转眼间20多年过去了,跨越两个世纪,物是人非,莫名惆怅之感顿生。
三是卫生院。改革开放以前,是远近闻名的中心卫生院,也是全县医疗卫生技术实力最强的医院。当时的公社卫生院以宽广博大的胸怀,接纳了武汉、襄阳等大中城市的知识分子下放到基层锻炼,他们都是医科院校大中专毕业生,年轻有为,学富五车,极具青春活力,把医疗技术送到农村去,救死扶伤,也把最美好的人生年华奉献给了刘集人民,倍受广大人民敬重,他们是广大人民心目中的“大救星”,是“最可爱的人”。
改革开放后落实政策,他们后来也陆续返城或回原籍了。但他们的优秀事迹和宝贵精神永远值得传颂。其中,我所熟悉的20世纪8〇一一90年代曾任县卫生局局长的吴正明同志及其爱人,他们当年就下放在这里锻炼改造,吴正明同志还当过卫生院院长。挺有意思的是,敖少华同志说,其父敖明义同志是管理“沐刘九”3个大公社(区)电影队队长,与吴正明同志也是老交情,敖少华同志又与吴正明同志的儿子是同学。
苏家沟东周遗址
苏家沟遗址位于云台山水库大坝外部“撮箕口”处,没有修建水库时,是两个自然山体嘴部“对吻”之外围,这处古遗址是当地群众偶然发现并报告文物管理部门的。
众所周知,有山有水、平原丘陵地区是古人生活、居住和生产的理想之地。据县博物馆、考古队于2009年5月现场发掘结果表明,这是一处东周到唐宋时代古聚落遗址,出土珍贵文物10多件,也是“金南漳”作为楚文化发祥地的又一佐证。发掘文物现存于县博物馆新馆展厅。
古河道遗址
若有热心人情不自禁地问,黑河河道到底形成于何时?其实,这是一个难以详言的地理变迁的科学命题,也是一个无法穷究的大自然演变奥秘。人们常说,上亿年以前这里如何难以穷尽其源。刘集这片大平原,其实就是黑河流域冲积而成,黑河是刘集、安集一带人们的“母亲河”,是黑河养育了流域沿线广大人民。
敖少华同志说,从外表来看,黑河河道古代改道的可能性不太大。流城内以地灵人杰而出名,古今人才辈出。据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原常委、湖北省政协原副主席石泉教授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西汉宫妃王昭君的老家就是黑河人。至于说在黑河流域的哪个地方?石泉先生没有明说,也许是我们没有机会拜读到他的原著。黑河沿岸的土著居民们正在挖掘历史底蕴,整理民间传说,业余考古爱好者也在收集文物予以印证。
“五七大学”遗址
“五七大学”遗址位于云台山水库坝外侧古楼寺半山坡上,这是20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期为了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而建立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从全县各地推荐工农兵学员,实行半工半读,学制两年,据说也分为桑蚕班、农技班、畜牧班等适销对路的专业,而且“包分配工作”。
据敖少华同志介绍,这所学校也称“五七干校”,是因为当时也办有短期干部培训班,为农业生产一线行政干部们“充电”甚至“扫盲”。在因陋就简的条件下,也确实为县内培训了一大批农业生产一线急需的专业人才。至于说先后办了几届(期),暂时无从得知。我只记得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后,从1977年开始,毕业生一律实行全县统考,合格者安排工作,其他未能考试合格的应届毕业生实行“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也就是回原籍或原单位,不久学校就撤销了。遗址现存砖石结构楼房一栋、大礼堂建筑物一栋,以及热带地下室共三层,其他10多栋房屋已经倒塌拆除,仅剩墙角,依稀可见当年学校的规模还是相当大的。
水库湖面碧波
云台山水库也被人们昵称为“小太平洋”,湖水碧绿,水质清澈。据我本人观察,这座水库有着与众不同之处:
水面之碧绿无以复加,当天无风,库面碧波无惊,恬静安详,可以说,水面上落下一片小小的枯树叶子,在远处岸上也能看得出来,“一叶知水”,蔚蓝色,令人欣慰。如果不是水库护坡的视觉提示,我们还真以为水面上铺盖着绿毯呢!
库区周边遗址甚多,且都在全县有名气,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就“记录在案”了。我们极目远眺,著名的地标报信坡遗址、三国古战场遗址一一八叠山、宗教遗址一一云台山寺,一览无余。
坝址选择也是“固若金汤〞。大坝建在十分㹧窄的两座山嘴之间,现在看来宽度有好几百米,其实是挖掉山嘴,建在岩石(老底子)之上,真乃牢不可破也。从坝外梯子坎式护坡就可窥一斑,当年设计大师们是何等匠心独运啊!
陈家湾印象
水库对岸是肖堰镇原报信坡农业办事处机关所在地,但是武安镇却有一个村民蜗居在对岸。村里原建有茶场,可能是利用库区扶贫政策的产业。据笔者所知,本世纪初期,镇委书记、镇长肖修林同志曾持镇政府公函分别到县民政局和县政府办公室汇报争取设立“茶场村”(今称“陈家湾村”),那时候我尚且弄不明白,个别地方都在大张旗鼓地合并村组、壮大村级行政管理规模,唯有这里在“”。
现在远睹全貌,但见这里纯系与世隔绝的桃源仙境,风景独秀,有汶阳寺(八铁寺、八叠山)、甘洞寨(甘洞寨,也叫哪吒洞)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当年单独设村,目的是便于管理。现有农户100多户、300人,但常住人口仅160多人,我这才深知镇里当年的决策是何等明智。据敖少华同志介绍,国家对库区居民扶贫政策十分优惠,怎奈“与‘市’隔绝”,地理位置对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也确实有不利因素,少数农户搬到外面居住去了。往好处迁徙,乃人之常情也!
隔湖遥望对岸老丁家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被调入县政府办公室工作,开始从事科教兴县工作。其中,农科教统筹推进工作是市政府部署的一项战略任务。当时从省化学研究所(后更名为湖北省化学研究院)下派的科技副县长彭先声同志很务实,经常深入到基层一线检查督办、指导工作,宣传科普,帮农户解决问题。
有一次,他听县科委、科协同志介绍,云台山水库桔子长势喜人,农户也热衷于科技兴桔。我们就陪他到云台山水库尾部报信办事处一带察看水库淹没区农户柑桔产业发展情况。他很高兴地参观了科技示范户老丁家里的桔园,长势良好,激动之余,亲自划着老丁自家的木船在水库中荡漾,我看那架势就可以推测,他过去一定很会划船。当然,老丁同志也在船上,表面上“当监工”,实际上是“当保安”。中午,与老丁家人一起开怀畅饮,场面甚为热闹。不久,我调离了农科教统筹工作岗位,与老丁再无联系了。
现在我站在大坝上面望着水库对面的报信坡方向说及曾经结识的老丁一家人,没想到的是,敖少华同志随口便答,说他也认识老丁,因为他们过去从武安镇回老家漫云时,老丁家门口是必经之地,他并且用手指着水库对面说,那里一栋盖得最美观的楼房就是老丁家里。至此,我的心里方才释然。科教兴农,致富一方。由此我也才真正悟出了一个道理一天道一酬勤,科学技术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
“文化管家”敖少华的地方情怀
我与敖少华同志20年前就认识,只因那时候彼此工作特别繁忙,仅为见面打个招呼而已。后来,我应镇委书记兼镇长肖修林、镇委副书记兼镇人大主席团主席李才明同志之盛邀,在武安镇政府机关讲授地方文化专题课,作为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的补充性议程,就白起渠等有关历史文化作过短暂交流。接下来,我连续几年在全县文化工作者培训会上讲课,进一步加深了彼此的印象。前几年,我们陪同来自北京的著名楚学家王光镐教授、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资深楚学家、特邀研究员陈昆满先生等专家学者们考察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罗国城遗址以及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白起渠遗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乐堰东周墓葬遗址时,彼此又增进了解。
2023年秋季,我随县政协领导多次到罗国城、白起渠、安乐堰遗址考察,挖掘文化底蕴时,接触的更多。他给我的深刻印象是:一位很有责任感、事业心和担当精神的“文化管家”,对全镇文化家底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也钟爱有加。我曾经协助国家文物局、襄阳市水利局、襄阳市三道河工管局,在白起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前期成立了申遗专班,并得到了好评。对于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的见解也很独特,站位非凡,高瞻远瞩。他为人处世开诚布公,快言快语,爽快利落,喜欢直来直去,不擅长于拐弯抹角,情急之下,说话像爆炒包子似的。对个人功名深藏不露,从不炫耀自己光荣的革命历程,一看就是个能干事、善创新的基层管理人才。
敖少华同志出身干部家庭,父亲敖明义在县城、刘集区等地担任领导干部。他在刘集文化站参加工作,在文化系统工作了近40个年头,就“文龄”而言,确实是全县基层文化系统中的“大哥大”。20世纪后期盛行的“行政热”之际,有好心领导发现他干事创业很扎实、有培养前途,亲自关心要他“改行”、调到党政机关工作,政治前途可能一片光明,可是,他委婉地回绝了领导们的好意,义无反顾地倾情于基层文化事业发展。
事后我进一步了解到,敖少华同志个人成就和单位实绩并驾齐驱,可谓荣誉证书等身。2011年荣获国家文物局颁发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个人贡献奖,曾经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县优秀政协委员,《襄阳日报》曾经登载过专访文章,多年来被县文化和旅游部门评为先进个人;镇文化站于2018年荣获“湖北省百强文化站”称号,在全省排名第88位。这些成绩的取得,绝非一日之寒。
敖少华同志业余爱好旅行,遍游南漳名山大川,对全县地理概貌、风土人情耳熟能详,积累了宝贵的影像素材和文化资料,堪称“南漳通”。他曾经表示,退休后将抓紧整理资料,也为子孙后代预留一份“精神食粮”。文物资源是十分脆弱、珍稀的社会潜在财富,一旦缺失、损毁,将不复再生。为此,他呼吁全社会进一步增强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建立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统筹协调机制,确保广布民间的文物古迹不受破坏,为赓续荆楚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这位年过“知天命”的“硬汉子”依然“不服输”,初心不改。他说,很多人都在默默无闻地工作,争得的荣誉也很多,自己这点小小成绩本来就不算个啥,干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基本的责任。站好退休前的工作岗位,履职尽责,实实在在地工作,堂堂正正地做人,才是当前的立足之根本!
湖北青青世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全县中药材种植企业大户之一,网络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中药材种植大户,公司总部设在武安镇洪堰村,董事长兼总经理杜家雷(联系电话:13995778119)是本县长坪镇孔家畈村人,在外地创业多年,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和创业创新经验,毅然辞去外资企业的优厚待遇,返回老家“干革命”,从事园林绿化与设计工程、苗木培育,又跻身于药材种植项目。公司遵循的宗旨是“为耕者谋利,为民者谋福”,打造“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种植经营模式,以人为本,用良心种药材,以诚信树品牌,全心全意为药农服务。公司现在直接管理中药材种植基地2072亩,涉及6个镇。在种植品种上,以贡菜、丹参为主。他们在武安镇洪堰村、赵家营村的药材基地,也是同饮黑河水。
笔者曾经专门为杜家雷同志建议:今后,对标国家“田园综合体”项目、药旅融合乃是企业发展方向。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通过旅游助力农业发展、促进三产融合,可持续利用资源,为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服务。
刘集——黑河——云台山水库之旅,让我收获颇丰。
非常感谢敖少华站长(主任)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一如既往地为公益文化事业添砖加瓦、全程陪同我们考察讲解并驾车导航;特别感谢湖北青青世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杜家雷同志及其家人的热情款待并提供各项周到服务!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