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人物,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潜江风情录》读感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04-08 09:21:47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杨锡垒)一部完备的民俗文化著作,一定少不了要写那个地方的名人、奇人。毛道海先生在他的《潜江风情录》中,描绘的潜江历史上的名人、奇人,占了全书篇幅的三分之一强。读此著,我们就能走进一条多姿多彩的人物画廊。

一、封建时代的官员

封建时代的读书人大多都会走“科举入仕”之路,通过“乡试”“会试”等层层选拔,获得了“举人”“进士”的功名,才能被朝廷委派到各地去做官。本书从宋代的状元毕建到清代末科进士甘鹏云,共写了大大小小四十六位官员。

一般而言,封建时代的官员大都是效忠皇上、听命于朝廷的。他们在效忠皇上的前提下,若还能为民请命,还能为治所之下的老百姓做点实事,做点好事,诸如减轻赋税、兴修水利、趋疾赈灾、昭雪冤狱……那他就是一位好官,就会受到一方百姓的拥戴和颂扬。

毛道海笔下的这种好官为数不少,看几个典型的例子吧。明嘉靖元年,江西高安的举人敖钺到潜江来做知县,到任的第三天,“县河柘林堤段决口,顷刻间整个城区白水茫茫,荡漾若湖,城区之外的乡村,更是迷茫似海,人迹不得相通。”敖钺乘舟行市,始到粮仓,再到府馆、儒学、文庙等处勘探水患。洪水退落后,他又和上司一道察看灾情,并接连向嘉靖帝写了《大灾乞减粮疏》和《请开新河疏》。其心情之忧虑,言词之恳切打动了皇上,很快收到户部复本,减免了民众的赋税,并在“皇庄”上开挖了“恩江”,此后水患大为减轻。

明万历进士刘应同,历官刑部郎、汉中太守、保宁太守。他做刑部郎时上疏“重辟积年陈案”,得到皇上恩准,通过甄别,释放案犯106人。在汉中太守任上,遇大荒,他把自己的薪俸和积蓄拿出来赈灾,钱不够,妻子戴氏卖掉了金银珠宝支持他,民众欢呼载道。

明万历进士柴恪,在常州府无锡做县令时,曾实行了“减徭赋,慎刑狱,兴教化”三大治政举措,受到上司的宠爱,朝廷派往督察的官员,先后28次具章向朝廷举荐,因此他得以升任兵部侍郎。明万历举人欧阳东白,在广西任宜山县令时,其上司竟让他“补荔波令缺”,兼治两县,可见他的能力之强了。他与在平乐做太守的堂弟欧阳东凤,被粤人美称为“大小欧阳”,有“民戴如天,政廉若洗”的官评,皇上为他颁布的嘉奖令中有“温心粹品,博学宏才,以温故而知新为士师,以学道爱民而为民宰”的赞语。

以上是几位“政绩突出,政声良好”的典型。

书中对官员自身的优秀品质,诸如清正廉洁、孝顺父母、拾金不昧等,给予了热情地歌颂。在明代,身为工部侍郎的刘勋,直接管理着工程、水利、屯田、交通等各项建设费用的发放,各地封疆大吏无不伸手向他要钱,好话说尽后常使用贿赂手段,然刘勋“司节慎库”,不为所动。而后他又督修涿州琉璃河桥,出纳巨万,一尘不染。后又迁河东运司,主管盐政,许多盐商向他行贿,他一律“峻却之”。刘勋操守清廉,严于律己,两袖清风,致仕归里时连盘费都不足数。

明洪武十七年,初进忠“以怀才抱德举”,授卫辉府推官,后调任福建沙县当知县,他为朝廷效命一辈子,死后的遗产仅够买一口棺材,妻子儿女回潜江的盘费也没有。如此清廉,令人感慨!

另外在大别山、山东高唐和江西德兴县城,有外地人为潜江籍官员袁国臣、朱之玉和欧阳楠修建的三座“却金亭”,也充分显示潜江官员的廉洁。

封建时代的官员中有许多“孝子”,书中一个突出的典型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觉梦集》的作者,清人吴宏培,早年是个浪子,整日茶楼酒馆、烟花柳巷,几年工夫就荡尽了家产。后从一册“脱空书”里顿悟,举业未成,便学医、学卜、学画、学算,靠了这些本领来养活老母和一家人。母患风痹症,医生束手无策,他从医书上得知,辨病人粪味,能卜生死,乃取母粪亲尝,判断出并非绝症,鼓励母亲与大夫配合,治好了疾病。母亲缝补纺织至深夜,他携妻伴母在灯下,并讲故事为母亲解乏。异母兄早逝,他亲赴张港请嫡母回城,嫡母不愿,他为了表白自己的耿耿孝诚,在嫡母面前长跪三日,终使回城。他还把自己的房产分给诸侄儿,使其尽快自立。又在自己的宅旁筑一室,名“乐萱亭”。那个时代,为父母丁忧辞职和守墓三年的官员,书中也为数不少。

汉江边上的黄家场河滨有一座“还券亭”,这是明万历十一年乡人筹资,为表彰举人隗邦衡拾金不昧的崇高品质而建。有一天,隗邦衡在乡里捡到一张数额不小的“债券”。饱读诗书的他,认为若据为己有便是一种“失道”,于是他广为查访,将“质券”归还给了失主。写“隗公还券亭碑记”的知县王建忠,把他的“还券”誉为“空谷足音”,并说他“勋业在朝,闻望在野,范于乡音又卓……”

毛道海笔下的官员大致可分作两类:一是像敖钺、朱轼、王建忠等人,他们的根在外地,但他们的政绩在潜江;一是像刘若金、张汝济、苏维霖、欧阳东凤等人,他们虽在外地做官,但他们的根在潜江。这一类人,致仕归里后,大多在故里潜心著述,为后世留下大量著作。尤其值得一赞的是刘若金的《本草述》,该著32卷,80余万字,是作者用30年心血写作而成的一部与《本草纲目》齐名的医药学巨著。这些归里的官员,有的还办起学堂,教化后人,兴起一代学风。潜江被周边郡邑赞为“人文科第甲”,与之是不无关系的。

二、剧坛泰斗曹禺的先世和族人

享誉世界的戏剧大师曹禺先生,虽曾写过一篇散文《我是潜江人》,而他对自己的先世和族人却可能不甚了然。毛道海以两本旧县志上的零星记载甚或是只言片语为基础,广泛搜集、查找相关资料,和潜江万氏家族在海内外的人士取得联系,从他们所提供的《万氏家谱》中获取信息,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把潜江万氏一族的家世(即曹禺先生的家世),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

曹禺先生出生在潜江的万氏家族,从始祖万邦到他的父亲万德尊,共传12代。

潜江万氏支派“由武而儒”,始于曹禺的七世祖万锟。万锟一生有诸多科名,却以教书终身,被邑人称为“儒行之宗”。

六世祖万廷琇,幼禀庭训,受业于父,年稍长“入庠”为秀才,食廪饩,享受每年4两白银的国库补助。但天违人愿,六试不第,而后设馆教书。

高祖万时叙,10岁能背《十三经》,通晓大义。年方弱冠,在州、县院试中,四冠其曹,获郡廪生资格,有神童之誉。他写诗,敏而工,有《芸香阁制艺》二卷传世。他于天文、地理、卜筮、书算,皆能悉其蕴奥,尤精通医学。尽管自己未能成就举业,却始终如一地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带动六个弟弟和子侄辈一道读书,互相切磋,互相评课,互相唱和。族中人有言:“万氏子弟无常师,兄弟叔侄相授受。”他的这一举动形成了万氏家族的良好学风。

曾祖万际云,以举人身份进京会试,考取“皇室官学汉教习”,敕授“文林郎”,后被拣发甘肃知县,赴任途中染眼疾双目失明,只好返回潜江老家,重操祖业,当起了私塾先生,盲人教书二十多年,成为潜江教育史上的佳话。他的妻子魏夫人活了101岁,据说“万家宝”这个名字就是她为重孙曹禺所起。

祖父万启文,他虽参加过科考,却仅获“廪生”资格(廪生是享受国库补助的秀才)。由于盲父的羁绊,也为了一家子的生活。他只好子承父业,当个教书先生。

父亲万德尊,15岁便考上了秀才,被邑人誉为神童。清朝末年,洋务运动兴起,他抛弃了科举仕途,考取了官学并留学日本。一回国就报考清廷陆军步兵科武举,一举成名,成为万氏七代之后唯一的武举人。后来他成了民国的一员武官,授陆军中将衔。

在近现代,曹禺家族中,也出了不少名人政要,如:国务院参事万枚子,台北工业专科学校教授万足吾,兵器工业部高级工程师万敞,湖北省第五届政协委员、省人民政府参事万敌,著名考古学家万家保……

曹禺先生话剧创作的辉煌成就和他对祖国戏剧事业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众所周知,这里不再赘述。

三、李书城、李汉俊及各个革命时期的革命者

众所周知,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建党史上,有两位潜江人十分引人注目,他们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红色革命兄弟——“潜江两李”。长兄李书城为辛亥革命元老、新中国首任农业部长;胞弟李汉俊是中国最早提出建党构想的先行者、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播火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21年7月,毛泽东、李汉俊、董必武等13位革命先行者在李书城的上海寓所召开了中共“一大”,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李书城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武昌起义时担任战时总司令部参谋长,辛亥革命后,他当过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府军事秘书兼陆军顾问官。北伐期间,又出任北伐军总司令部顾问。1930年后,又先后当过国民党湖北省政府建设厅厅长、民政厅厅长、省通志馆馆长。武汉解放前夕,他不顾生命危险,穿过国军的封锁线,到河南与解放军联系,为和平解放武汉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汉俊(1890-1927),1920年8月,与陈独秀等发起成立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李汉俊和其兄李书城(辛亥革命元老)的寓所召开。1922年,李汉俊从上海回到武汉。1927年底,李汉俊被反动军阀胡宗铎逮捕,12月17日遇害。李汉俊是中共一大13位代表中第一个为革命英勇就义的人。1952年8月,毛泽东主席亲自签发《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证书上写着:“李汉俊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

各个革命时期,潜江这块热土上曾产生过许多声名远播的革命者,如“日知会”总干事刘静庵,庚子先烈傅慈祥,近代民主革命家胡秉柯……我这里要着重写一写“女革命家钱瑛”。她出生在潜江周家矶,1927年在湖北女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花木兰式的传奇人物。抗战时期,她先后担任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部长、代理省委书记、鄂中区党委书记、湘鄂西党委书记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又先后担任南方局、上海局的组织部部长。解放后,她出任国家监察部长、内务部部长和中央监委副书记等职。周总理赞扬她“铁面无私”,刘少奇赞扬她“是有领导能力的,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好同志”,李先念赞扬她“光明磊落,坚贞不屈”。人民都亲切地称呼她“钱大姐”。

时光流逝,年代远去,要把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前的人物,描绘出一个清晰的轮廓谈何容易!为了弄清一个人物、一块碑石、一个处所、一个物件的来龙去脉,毛道海翻读了多部相关的史书,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反复深入实地查访了十号湖、龙湾、积玉口、竹根滩……足迹遍布全市各地。

人物是一个地方的灵魂,从这些杰出人物的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一个地方的精神面貌、文化底蕴以及发展的脚步。品鉴毛道海所描绘的人物画廊,我们感知了潜江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这些英才身上的优秀品质,将成为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滋养后人,激励后人。

责任编辑:徐诗琴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