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李贽原名林载贽,明朝思想家、文学家,寓居麻城12年。麻城是李贽除故乡泉州以外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李贽人生中最为精彩、最有成果的时光在麻城度过。历经400多年的沉淀,李贽已成为麻城的一个文化符号。充分运用李贽研究成果,对于丰富麻城文化旅游内涵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李贽在麻城的足迹
(一)与麻城关联的5年。
1581年,李贽平生第一次来到麻城。“腊底走麻城。与周柳塘相约潭上,为一春之计。”1582年,应周思久邀请到龙潭湖。周思久在龙潭湖畔建造楼屋,有寒碧楼、芝佛寺等。李贽为寒碧楼题联:“两个知心,一个清风一个月;十分高兴,五分浊酒五分诗。”1583年,李贽与耿定向的分歧公开化,再次考察龙潭湖。也就是这一年,梅国桢、梅国楼、汤显祖考取进士。1584年,李贽急于离开黄安,10月再到龙潭湖,“因无馆住宿,不数日又回”。
(二)在麻城居住的12年。
1585年,李贽徙居麻城,住在周思久女婿曾中野家。周友山出钱购买民房改建维摩庵,“维摩庵在麻城中”。当年,李贽年近六旬,他对在麻城的生活充满期待。“真可谓法施、食施、檀越施兼得其便者矣。”初到麻城,得到各方照顾,心情很是爽朗。“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李贽有感而发。1586年,维摩庵建成,李贽入住。论“真”,推“童心说”,致力于读书、讲学和著述。1587年,李贽回泉,原因是“欲亲就良师友,而贱眷苦不肯留。”此后,李贽生活充实自在,“以故闭户却扫,怡然独坐。或时饱后,散步凉天,箕踞行游,出从二三年少,听彼俚歌,聆此笑语,谑弄片时。”1588年,与麻城籍进士梅国桢第一次见面。春夏间,《李贽藏书》初稿抄录成,在维摩庵落发。而对于好友曾继泉要落发出家则好言劝阻:“如公壮年,正好生子,正好做人,正好向上,何必落发出家,然后学道乎?”说明李贽是极具仁爱之心。秋,徙居芝佛院。“与僧无念、周友山、邱坦之、杨定见聚,闭门下键,日以读书为事。”1589年,李贽在芝佛院,“性爱扫地,数人缚帚不给。”一个可爱的老人形象出现在袁中道的文章中。李贽很忙碌,会友、写书、研究、答辩,思考人生,日程满满。1590年,《说书》《焚书》《藏书》的个别单篇评论在麻城相继刻行,“焚者不复焚,藏者不复藏矣。”《焚书》收录李贽在万历十八年之前所写的书信、杂著、史论、诗歌等,“入人之心”,具有深远社会影响。汤显祖从友人处读到《焚书》,十分羡慕,殷勤求见。1591年,袁宏道来问学,住三个多月,深受启发和影响。“至是浩浩焉,如鸿毛之遇顺风,巨鱼之纵大壑,能为心师,不师于心,能转古人,不为古转,发为语言,一一从胸襟流出,盖天盖地,如象截激流,雷开蛰户,浸浸乎其未有涯也。”1592年,倭寇犯朝、宁夏兵变,梅国桢以监军前往宁夏平叛,李贽“喜见眉睫”,对平叛充满信心。叛乱平定后,李贽去信梅国桢,“朝廷至上有公等诸贤圣在,即日可系也。”足见李贽有强烈的爱国心。1593年,龙湖添盖佛殿两厢及前廊两边厦,倡导男女平等。“公安三袁”之一袁宏道拜访李贽回江陵写道:“李贽便为今李耳,西陵还似古西周。”在此期间,加强芝佛院管理,详列众僧事务,进行约束,表现出较强的管理水平和能力。1594年,李贽在龙湖讲学,社会上一些人与地方官员勾结迫害李贽,扬言要拆毁芝佛院。1595年,史旌贤调任湖广佥事,扬言要“以法”惩治李贽,掀起一股迫害李贽的风浪,但李贽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坚决不离开麻城,宁死不求庇于人。主张对各种人才“兼收而并用”,不可求全责备。1596年,主张“孝则百行之先”,九月到山西沁水。
(三)牵挂麻城的6年。
1597年,黄麻一带有人叫嚣杀李贽,焦竑“分剖乃止”,劝李贽回龙湖。初夏之间赴大同,梅国桢热情接待,“供养甚备”,八月赴京。1598年,在北京与焦竑连舟南下,到南京。有人撺掇李贽回龙湖,杨定见来见,李贽高兴作诗:“君今复自龙湖至,鬓里有丝君自知。”期间与好友书信,表达对抗倭战争的关心。1599年,在南京水庆寺,春季常融二僧自龙湖来访,李贽很高兴,“正尔逢春日,到来两足尊”,他以诗代谏,寄给女门徒梅澹然诗四首。秋天接到梅澹然劝回龙湖的来信。1600年,夏秋之间回到龙湖,“以病多,故归来就塔。”但再次受到攻击。冬,反对梅国桢的人勾结地方官吏造出“僧尼宣淫”诽谤言论,扬言“逐游僧,毁淫寺”,迫害李贽。湖广按察司佥事冯应京烧佛院、毁骨塔,杨定见设法让李贽先行避入黄蘖山,老友僧人无念迎李贽与汪本钶、马经纶到法眼寺暂住。1601年,在通州写成《续藏书》。1602年2月遭弹劾,被捕入狱。马经纶挺身营救未成,后自杀身亡。时年76岁。
二、麻城打造李贽文化的路径思考
李贽生活在封建制度逐渐没落的时代,有强烈的爱国思想,有很强的开放意识,有积在心底的孝善,有发自内心的亲民。挖掘李贽在麻城的文化特质,有着较强的时代价值。
挖掘爱国思想。1560年,李贽不顾丧服在身,在家乡参加守城抗倭。“抵家又不暇试孝子事,墨衰率其弟若侄,昼夜登陴击柝为城守备。”面对强盗来袭,李贽与家乡人民坚决地拿起武器,用自己的力量保卫家园。而后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下,都能以民族大义为重,声援梅国桢参加西部平叛,关注东部援朝战事,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护家的精神。
增强开放意识。在云南姚安,“为守,法令简洁,不言而治。”讲求行政效率。在封建礼制重压下,大声疾呼“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女子一样可以参与治国、写诗作文,男女在才智上没有区别,这是思想上的革新。提出“有益于世”的用人标准,主张对各类人才“兼收而并用”,这是创新的人才意识。
弘扬孝道精神。1559年在南京国子监博士任上数月即丁父忧,1562年秋服满三年。1564年6月任北京国子监博士,不久又奔丧南归泉州服祖父丧,至1566年。提出“念佛者必修行,孝则百行之先。”这就是李贽的孝道。
展示廉洁形象。在姚安知府任上,“惟以德化民,而民随以自化。日聚生徒于棠下,授以经义,训以辞章,淳淳亹亹,日仄忘倦。”自提楹联两副:“从故乡而来,两地疮痍同满目;当兵事之后,万家疾苦总关心。”“听政有余闲,不妨甓运陶斋,花栽潘县;做官无别物,只此一庭明月,两袖清风。”修连场桥“利行旅,通往来”“律己虽严,而律百姓甚宽。”受到僚族、百姓和少数民族上层人物欢迎。
坚守人生信念。李贽在学术上坚持自己的主张,面对围攻、讨伐,毫不畏惧;在理念上,坚持自己的观点,反对腐朽、低俗、落后,对正义的东西大加赞赏。
添彩城市文化。建设李贽文化地标,营造李贽文化氛围,打造李贽文化特色。城区与阎家河结合布局,走出一条山水与人文相映成辉、互促发展的道路。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彭俊平)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