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阳春三月好风日,喜报频传获佳绩。
3月4日,省卫健委正式下发了《关于公布2023年度湖北省省级临床重点(建设)专科名单的通知》,襄州区人民医院疼痛科成功获批三级医院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新突破、再跨越,令人欢欣鼓舞。作为首个三级医院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这是襄州区人民医院创建“三甲”征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区域医疗中心的硬核支撑。
近日,记者走进这个科室,亲身感受医护人员们如何用精湛的医术和亲情般的服务,帮助患者们消疼祛痛,重拾健康。
在奋进中让疼痛渐行渐远
宽敞明亮的病区,干净整洁的环境。护士站里,有三十年护理经验的胡玉红,正在仔细地给36床病人家属讲解药物的用法。管床护士费倩霞刚给17床病人做完理疗,又推着设备走向下一个病房。科主任王立鹏正带领诊疗小组成员巡查几位重点患者……大家笑容挂在脸上,科室内秩序井然,一种温馨静谧、和谐踏实的感觉扑面而来。
16年前,疼痛科在襄州区人民医院老院区住院部五楼成立。2名医生,2名护士,5张病床,是当时的全部家当。仅能使用针灸、拔罐、小针刀等传统中医手法,开展一些疼痛的基本对症治疗。
2009年,大学毕业的王立鹏作为人才被引进到疼痛科。随着新鲜血液的不断加入,新理念、新业务、新技术为科室的发展注入了助推剂。
2010年,射频、臭氧技术在临床投入使用;2013年,使用椎间孔镜成功开展第一例腰椎间盘手术;2016年,王立鹏担任疼痛科副主任,负责科室工作,病床也增加到20多张……
主治医师雷明群是科室的“元老”,见证了疼痛科的成立、发展和壮大。当时医护人员紧缺,她和同事们下了夜班继续上白班,天天连轴转从来没有怨言。“我儿子出生那年,科室刚好成立,我主动申请加入。这些年发展得非常好,作为员工,我们真的很高兴、很自豪。”
2018年7月,疼痛科整体搬迁至新院区,拥有54张病床,科室环境、软硬件设备明显改善。目前拥有医师11名,护士13名,科室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在奋进中成长,在实干中跨越。目前,科室长期保持住院病人在80人以上满负荷运行,开展各种头疼、神经痛、颈椎腰椎病及骨关节痛、软组织疼痛、非疼痛性疾病和癌性疼痛及良性肿瘤引起的疼痛等。擅长运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椎管狭窄症;运用射频技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神经根型颈椎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各种神经阻滞麻醉技术联合臭氧注射技术全方位治疗各种疼痛,部分治疗与国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
科学诊治让患者不再“忍痛吞声”
疼痛已被现代医学列为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长期的疼痛会形成复杂的疼痛综合症或中枢性疼痛,使普通的疼痛变得非常剧烈和难以治疗,导致机体各系统功能失调、免疫力降低而诱发各种并发症,甚至致残或危及患者生命。
“没有什么比缓解人的疼痛更有意义。看到病人疼着来笑着走,我就很有成就感。”王立鹏表示。
2023年腊月二十二,51岁的李先生(化名)在家人的搀扶下找到王立鹏。
原来,已经反复腰疼5年的李先生,曾在多家医院被诊断为腰4/5椎间盘突出。几家医院都推荐手术治疗,李先生觉得风险大,针灸拔罐、牵引按摩、中药外敷、药物治疗,方法用了个遍,也只能缓解。最近,他感觉左下肢疼痛得厉害,实在挨不过春节,才在邻居的推荐下,来到襄州区人民医院疼痛科。
“经诊断,你是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并伴有神经根病变,我们科室已经成功为近千名患者实施了椎间孔镜手术……”管床医生王韵晗的一番介绍,让李先生和家属同意尽快手术。
“回家过春节,一点问题都没有。”王韵晗自信地告诉李先生。腊月二十四,王立鹏带领王韵晗为李先生成功实施了手术。手术切口仅有一厘米,从手术台上下来,李先生感觉疼痛明显减轻。两个小时后,他自己下床上厕所。
“穿衣服、睡觉、稍微摩擦到都很疼,简直就像是用针扎、用火烧一样的疼。”两年前,73岁的陈奶奶患上了带状疱疹。身体皮肤上冒出许多小水泡,火烧般的疼痛让她苦不堪言。
在当地医院皮肤科治疗后,陈奶奶身上的水泡等症状痊愈了,可是长过水泡的地方还是疼痛难忍。持续性的疼痛让她寝食难安,吃了各种止痛药也不管用。
2023年3月,陈奶奶的家人得知襄州区人民医院疼痛科治疗带状疱疹效果不错,便来求诊,王立鹏仔细诊断后肯定地告诉他们,“这是典型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根据陈奶奶的病情,王立鹏实施了介入治疗,利用一根特殊的穿刺针,在超声下准确找准“患病”神经,通过神经调节手段降低病变神经的敏感性,从而达到了镇痛的目的。
“手术结束后,疼痛感就明显缓解,昨天晚上是我两年来睡得最舒服的一次……”次日,陈奶奶喜极而泣地告诉王立鹏。
随着疼痛科得到越来越多患者和家属的认可,疼痛科医生已经掌握了很多消灭疼痛的“武器”,治疗方法从无创到有创,科学系统,而微创介入等核心技术的进步为疼痛患者带来了福音。
硬核技术让疼痛“烟消云散”
“免除疼痛是患者的权利,有效止痛是我们的责任”,在襄州区人民医院疼痛科,这句话一直被医护人员牢记在心间。为了让患者有效解除疼痛,大家不断学习、勇于创新,运用“硬核”技术,采用更微创的治疗方法,对各种急慢性疼痛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
2021年7月,管床医生李博贤收治了一位左膝盖局部肿胀,左膝关节髂骨下缘两侧局部压痛,导致行走困难的71岁患者。
“老爷子,经过检查和诊断,你左膝关节患上了退行性骨关节病。我们的治疗方案能帮你消除疼痛的困扰。”李博贤耐心地解释并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认可。
王立鹏和李博贤共同为老人实施了射频阻断膝关节外周神经+药物臭氧灌注消炎、松解粘连+修复关节软骨治疗。术后第二天,老爷子已基本恢复正常行走。
2022年以来,王立鹏带领科室人员,经过反复实证总结后,在CT或B超引导下,射频介入精准治疗技术成功从腰椎病,扩展至颈椎、面部三叉神经等全身的疼痛治疗。凭借精确靶点、精准穿刺、精测角度,让进针深度、角度精准到位,同时避开动静脉血管,不伤及其他神经,真正实现“指到哪里打哪里”。
“王主任、雷大夫你们的治疗水平我真是服了。”4月7日上午,48床的贾女士高兴地向查房的王立鹏和雷明群伸出大拇指。
6年前,贾女士左侧下颌角部开始疼痛。对疼痛敏感的她发病时,吃饭、说话、咽口水都疼得直掉眼泪。期间,她在其他医院被诊断为舌咽神经痛。进行手术局部麻醉时,疼痛让贾女士痛不欲生,她从手术台上坐起,放弃了手术。
2024年元月,疼痛又加重的贾女士慕名来到襄州区人民医院疼痛科,经仔细检查和分析病因后,医生给出了舌咽、三叉(下颌支)神经痛的诊断。
了解到贾女士的实际情况后,王立鹏立即组织科室会诊,提出在全麻CT引导下分别实行舌咽神经射频热凝毁损术和三叉神经下颌支神经射频热凝毁损术,完美避开颈部动脉血管窦和密布的神经。
术后第二天,贾女士感觉疼痛明显好转。一周后,即将出院的贾女士抑制不住心中的感激,专门向医护人员表示谢意。
科学发展铸就疼痛诊疗新名片
疼痛科成立之初,没有经验可循,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为了实现科室高质量发展,王立鹏格外重视学习和提升医护人员能力。
虽然人手紧张,疼痛科每年至少派2名年轻医生“走出去”,看更大的世界,学最新的知识。朱丽芳到武汉中南医院专门学习疼痛诊疗技术;潘国新到武汉市第四人民医院学习微创射频消融;陈定群到武汉市第一人民医院学习肌骨超声,实现科室可视化精准穴位穿刺;李博贤到襄阳市中心医院学习疼痛治疗技能……大家学成归来后,诊疗技术明显提升。
每周五下午四点,是疼痛科每周一次的专题病种讲座。3月8日的主讲人是王立鹏,一周前就已经准备好PPT。学习室内,他紧扣交感神经穿刺这个主题,结合实操案例,进行细致的讲解,从哪里穿刺、穿刺的角度和深度、如何避开血管和神经?大家一起讨论难点和困惑,直到都弄懂弄通,不知不觉已经两个小时。
为了给患者更好地服务,疼痛科制定了严格的回访和健康宣教制度。每名管床医生上夜班时,抽时间对近一周内出院和重点患者进行电话回访,询问康复情况,进行健康宣讲和康复指导……现在,科室的回访电话成了患者们的健康热线,大家有个头疼脑热,总会第一时间打电话咨询,不管是哪名医护人员接了电话,都会耐心解答,帮助处理各种需求。
“萝卜和白菜都是自己种的,不值钱,你分给大家吧。”3月1日上午,50多岁的李琼(化名)来到疼痛科住院时,让丈夫用小推车拖来一大袋蔬菜,交给护士长陈伟。
盛情难却,陈伟只好收下了老朋友送的东西。第二天,她自掏腰包给李琼买来苹果、香蕉等新鲜水果。
原来,李琼4年前查出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每年春冬两季都要住院治疗,她和医护人员早已成了信赖的朋友。
“目前,我们科室8成以上都是老病号,或是老病号介绍过来的。”陈伟高兴地说。
在疼痛科病房里,4床住着一位患有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和膝关节骨内水肿的71岁患者。管床医生雷明群经过半个月的治疗,基本解决了困扰她十几年的老毛病。为表示感谢,她送给雷明群500元红包。“我怕老奶奶有想法,500元我已经交了住院费等出院结算时再告诉她。”雷明群说。
15床的患者有帕金森骨关节病,在疼痛科住院已经超过10次;胡玉红每次发药时,总是把药和水一起送到他手中,看着服下了再离开。
80岁的王奶奶是一名五保户,也是科室的老病号。她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和膝关节病,耳朵不太好使。所有医护人员遇见时都会送上甜甜的微笑。慢慢地大家学会了用手势和王奶奶交流,买饭、缴费、拿检查结果……张琪、庄邵敏、张明月、费倩霞等护士们都争着跑腿。每次来住院,王奶奶总会带上几双自己绣的鞋垫送给她们。
伏牛昂首志当远,不用扬鞭自奋蹄。在王立鹏的带领下,襄州区人民医院疼痛科一路成长一路歌,靠着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摘取了三级医院“省级重点专科”这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收获属于他们的灿烂和辉煌。
(湖北日报客户端 全媒体记者刘孝军 通讯员程贺轶)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