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马龙、王楚钦从这里走出,先农坛体校打造冠军摇篮
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4-03-21 17:59:11

初春乍暖还寒,坐落在北京中轴线上的先农坛体育运动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先农坛体校”)内已是一片火热的训练场景。

自1956年成立以来,先农坛体校为中国体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作出历史性贡献,已经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北京体育代表团培养各项体育人才1万余人,获得95个世界冠军,包括15枚奥运金牌。

先农坛体校内的先农坛体育场是北京市修建最早的体育场

“这样的成绩来源于一代又一代教练员和保障人员的辛苦付出,运动员们也时刻将为国争光的理念根植于心,凝聚起勇攀高峰的拼搏劲头。”先农坛体校校长姚强说。

继承优良传统

“赢了!”“太棒了!”日前的釜山世乒赛男团决赛,见证中国乒乓球队连续第十一次获得斯韦思林杯,先农坛体校内北京乒乓球队的孩子们在电视机前也兴奋地跳起来。

马龙和王楚钦是体校内乒乓球队孩子们的偶像

其实,中国乒乓球队的主力队员马龙和王楚钦都是从先农坛体校走出的。乒乓球项目作为体校传统优势项目,还培养出了奥运冠军张怡宁和丁宁。

14岁的福建男孩危毅杰2003年初被选拔到北京队。他左手横拍的技术与王楚钦极为相似。“这里竞争氛围特别足,让我不敢有一点放松。”危毅杰说,“教练们不但耐心帮我提升技术,在生活上也无微不至地关心我,让我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

高水平的训练环境、高素质的教练团队、高标准的严格要求,让北京乒乓球队始终拥有极强竞争力。“我们在全国范围内挖掘好苗子,不但观察孩子们的手感、敏捷度,也看重他们在比赛中的临场发挥和心理状态。”乒乓球队副领队丁丁介绍。

去年10月,先农坛体校培养的孙杨获得首届学青会(公开组)乒乓球男子乙组单打冠军,为北京代表团摘得首金。以削球打法为特色的孙杨来自深圳,9岁就来到先农坛体校训练。他从小把马龙视为偶像,在体校训练期间也得到了大师哥马龙的指点和鼓励。如今,孙杨已经入选国青队,去年11月他帮助中国队在U15世青赛获得男团冠军,成为冉冉升起的新星。

乒乓小将孙杨是在先农坛体校成长起来的

从马龙、丁宁、王楚钦、再到孙杨,现年56岁的北京乒乓球队总教练张雷一直扎根在队中,倾尽全力培育中国乒乓球的未来。他坦言,自己也在与优秀运动员共同进步。“我从他们身上也学到很多,比如对乒乓球事业的执着,对个人的高标准、严要求等等,这其实也激励着我在教练员岗位继续奋斗。”

提供全面保障

“我打小就待在这儿,18年来我早把先农坛(体校)当成家了。”举重运动员艾雨南15岁时从北京市密云区体校选拔到先农坛体校。如今,他在男子举重最大级别已经实现全运会三连冠。

艾雨南期待着第四次登上全运会的赛场

艾雨南永远记得2009年全运会前夕,父亲得了重病,体校不但在经济上给予帮助,在精神上也成为他的有力支撑。“让我内心对这里充满归属感。”如今他还在备赛明年的第十五届全运会,“只要队里还需要我,我就一定全力去争取荣誉。”

“作为土生土长的先农坛人,退役后我也会留在体校当教练员,继续培养举重人才。”艾雨南如今在训练中也用更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我有责任给师弟师妹做出榜样。看到他们做得不到位时,也会及时提醒他们。”

从81岁的田径教练员崔麟、到56岁的张雷、再到33岁的艾雨南,他们从先农坛体校成长起来,取得出色运动成绩后又回到这个梦想开始的地方,继续培育种子、播种希望。

当然,艾雨南不止留恋先农坛体校辉煌的历史,更热爱有与时俱进的现在。去年体校现代化的体能中心、康复中心和水疗中心投入使用,为高水平运动员提供更全面的保障。“这对延长我的运动生涯意义重大。”艾雨南感慨。

体能中心是由车库改造,车道坡度被巧妙设计成田径运动员训练的冲刺跑道,再配上可设定速度的追光系统,让运动员在冲刺训练时有了明确参照。康复中心位于女运动员公寓,水疗中心则位于男运动员公寓,最大程度方便运动员使用。“以运动员为中心是我们的一贯宗旨。”姚强表示,“科学训练、精心保障,让运动员能全身心专注在运动成绩的提升上。”

这样的理念贯彻在先农坛体校的所有岗位。每当大赛来临,运动员纷纷加练,甚至比拼谁更晚来食堂。“无论运动员几点到食堂,我们都保证让他们吃上热乎乎、有营养的饭。”膳食科科长付全胜在先农坛体校工作了38年,早已把运动员们当做自己的孩子。

重视学训平衡

“往前迎”“把肘守住”“注意重心”,当14岁的武思媛在网球场上训练时,北京网球队女队主教练杨伟光在她身后不断提醒着正手动作的注意事项。

作为北京市U12级别的女单冠军,武思媛7岁开始打网球,此前在俱乐部一周训练三次,随着成绩不断提高,“想去打职业”成为她的新目标。去年经过集训,她迈入先农坛体校。

武思媛梦想着成为职业网球运动员

“这里对抗强度很高,教练们对我的指导也特别有针对性。”武思媛表示,以前没有系统练过体能,在体校有体能教练的专业指导,体能有了明显提升。

对于培养方式日益多元的网球项目,杨伟光认为先农坛体校的集中模式、全面保障和专业团队对孩子和家长有更强吸引力,“被选拔进体校,家长不需要负担训练费用。但根据孩子们的成绩,出国比赛的费用体校和家长会按比例分配。对孩子们也是一种激励。”

去年的学青会上,北京队获得网球女团冠军。“这是先农坛体校多年来重视培养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收获的成效。”杨伟光说。

虽然梦想着成为职业球员,武思媛并没有放松学业。先农坛体校也一直重视孩子们的学训平衡。小学阶段,孩子们在体校旁的育才小学上课,中午放学后回到体校训练;初中阶段,体校每周有四天开设文化课,孩子们在上午或晚上进行学习。“孩子们的日常学习对竞技成绩是有促进作用的。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让他们未来步入社会也能更有竞争力。”姚强说。

在姚强看来,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和“黄金期”,体校也肩负着为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责任。“尊重师长、友爱队友、珍惜粮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希望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

华灯初上,先农坛体育场外围的冠军长廊在光带下熠熠生辉。走过的小运动员们大都在此驻足,凝视着照片中冠军们的昂扬身影,他们的体育梦想也就此被点亮。


责任编辑:罗雨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