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皂市古镇,底蕴深厚的风国都城
文/天门 杨运灿
古风国,在天门历史演变中占有很重的份量。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天门为古风国地,就是伏羲氏的风姓。市境东北皂市镇内的五华山,今尚有“古风城”“伏羲殿”的遗址以及“辽阳殿”和石碑等文物古迹。《清一统志》又曰:“风城即天门县城”。综上所说,可推断出现在天门城为古风国,而五华山则是风姓的封地。
一 风城封地五华山
五华山位于天门市皂市镇,距天门市中心城区约25公里,是历史建筑类人文风景旅游景区。相传因白龙引水,解救一方生灵,人们在五华山北麓设祭坛以祀。白龙寺始建于南朝,在唐、宋、元、明、清曾多次修葺。
五华山,其俊秀与它的名字一样充满绚丽的色彩。《寰宇记》云:“五华山岭连属,北接郢州,以其矗中而枝麓四布如花五出,故名。”人们常说,“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这是赞颂雨后的翠竹,夕阳下的山岭。然而,朝阳照耀下的五华山,更为美丽动人。如果你在旭日东升,霞光四射中登上“矗中”主峰,举目四眺,五朵相连的带露芙蓉就会尽现眼底。这五朵鲜花象五位挽臂出浴的少女,亭亭玉立,清新秀永,芬芳四溢,令人眼迷心醉,流连忘返。难怪这座周长不过3000米、高不过50米的小岗,多少年来一直被列为天门十大名景之一,吸引了不少墨客骚人,致使览胜登临、瞻仰风景的游客终年不绝。不过,更使这座小山声名远播的,是它上面的殿堂庙宇,修木古城。
昔日,这里曾是古风国的国都,山上有古风城,伏羲庙,神农庙。城垛巍峨,名刹庄严,楼阁参差,霞光掩映。传说中的伏羲和神农在这里受到了虔诚的尊敬。小小山岗,虬松怪柏,古木参天;纹梓香楠,荫翳蔽日;林中细流脉脉,不绝如缕;石间涌泉汨汨,如韵如诗;一年四季,次第鲜花,烂漫多彩,给人一种“斜径幽涧皆有味”的深沉之情。相传在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时期,南齐武帝萧颐的次子萧子良被封为竟陵王,这个笃信佛教的王爷,在五华山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白龙寺。从此,这座小山,整日香烟缭绕,钟鼓不断,善男信女,摩肩接踵,骚人墨客,相聚唱和。翻开唐代诗人皮日休《五华樵唱》一诗,就不难窥其形胜之一斑。诗曰:
一声樵唱落云间,伐木丁丁响万山。
松径有声时汹涌,石潭无雨昼潺湲。
负薪每下牛羊队,荷担曾经虎豹关。
欲把诗书抛却后,五华仙境任跻攀。
五华山,给皂市带来了灵气。素有“天门北大门”之称的皂市,毗邻京山、应城、汉川三市。作为一座有着三千余年历史的文化古镇,历史遗迹众多,既是古风国故都所在地,又是明竟陵派文学创始人钟惺故里及归葬地,还存留有古笑城遗址和南朝齐所建白龙寺。
皂市古镇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据《大明编印志》载:“五华山上有伏羲神。相传伏羲之后封于此,有古风国故城”。今皂市镇笑城村五华山上还留有风城遗址。笑城古城距集镇中心7.5公里,是湖北境内主要的古城遗址之一。2006年发掘,城址座北朝南,城址东西长250-360米,南北宽156-305米,城址面积约9.8万平方米,城内面积约6.3万平方米。经勘察,笑城城址除城北有壕外,其余三面均为湖泊,这证明了当时城址是三面环湖,一面为壕的布局。笑城城墙东、西两面没有发现缺口,南、北面正中各有一残存缺口,可能为城门残迹。
尤其是五华山白龙古寺为天门大盛景,值得一游。
五华山南麓有明竟陵派文学创始人钟惺故居和陵墓。钟惺(1574-1624年)字伯敬,号退谷,明湖广竟陵,今天门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授行人司行人。迁工部主事,改南京礼部主事。进 中。天启初年,升任福建提学签事,以父忧归,卒于家。反对拟古,提倡抒写性灵,但追求幽深孤峭而流于艰涩。为此和同乡谭元春编选《诗归》五十一卷,名扬当时,著有《隐秀轩集》等文集。
此外,位于皂市镇团山村长寿山的自然风景旅游区,山水相绕,辉相交映,是江汉平原难得的休闲去处。还有古战场文家墩遗址,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将领陈玉成率部与满清兵鏖战于此,大败清兵。1932年,贺龙率红三军与国民党军第十军徐源泉部在此激战,生俘敌旅长韩昌俊及所部2000余人。
说到五华山,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古时黄帝周游山川路经皂市,见五华山下大水咆哮奔流,便问是什么原因。一白发樵翁说:“昔日山下都是肥沃的田园,一日青白二龙突如其来,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大雨倾盆,顷刻间,山下就一片汪洋,变成了青白二龙的戏水池了。它们时而山前,双蛟戏水,时而山后,‘二龙戏珠’,大有吞没五华山之势……”,黄帝听后,大发雷霆,下旨治罪二龙。众臣子连连称是,哪敢不听,唯独大臣风氏进言黄帝,治罪惩罚,二龙反会更加猖狂,不利于民,不如规劝二龙引水入海,恢复田园,将功折罪。黄帝应允。风氏马上传达旨意:“二龙引水入海,还土于民,保佑五华山风调雨顺,百姓世代平安,黄帝不仅不加惩罚,还将奉为神龙,如若不然,碎尸万段,遗臭万年”。青白二龙忙叩头谢恩,愿将功折罪。
青龙自以为是,不择方向扭头而去。只听得一声巨响,金山穿了眼,银山劈两半,虎山转了弯,此时惊动了山神爷,金山陡长千丈,银山突高万尺,将青龙压在山下,只留一截龙尾在五华山西北化为山石,如今在皂市西五公里处称之为“龙尾山”。
再说白龙择向往东,摇头摆尾缓缓而行,穿过云梦泽,越过洞庭湖,把水引入东海,五华山下活土再现,百姓拍手称快。白龙过后留下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就是如今的长汀河。从此古风城内,五华山下风调雨顺,百姓平安,有民间流传的儿歌为证:
长汀河,长汀河,九垴十八弯弯多,
要问弯弯哪里来,白龙引水抄的窝。
金满河,银满河,河水满满鱼虾多,
要问鱼虾哪里来,伏羲爷爷送给我。
于是,黄帝将五华山交大臣风氏管理,送白龙图腾给黎民作吉祥物,并筑风城于五华山上,造白龙寺庙于古风城内,世代相传。古风城象征着皂市古镇的文明史,白龙被人们尊奉为保护神。
二 白龙寺上香火旺
白龙寺,位于天门市皂市镇境内,相传该寺始建于南朝,现存之建筑物为明朝重建,清代修葺。白龙寺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殿阁亭楼,重叠栉比。
白龙寺现存殿宇两栋,院内存有明清以来之石碑五座,碑文字体工整,碑额与龟趺,花纹精细,其中以明崇祯年间(1628-1644)所刻者为最珍贵。1981年12月30日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家文物局明确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龙寺是湖北省境内为数不多的明代寺院建筑,其建筑形制和构件反映了明代建筑风格与地方建筑结合的特征,是研究湖北明代地方建筑的重要实物例证。
白龙寺,相传因白龙引水,解救一方生灵。人们在五华山北麓设祭坛以祀,南朝齐武帝萧赜次子、竟陵王萧子良,将祭坛改建为佛寺,依坛取名为白龙寺,迄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唐鄂国公尉迟敬德将寺院扩建重修,使其拥有前殿、大雄宝殿、后殿、大悲殿、五云堂、五华清憩、官房、禅堂等建筑群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工艺精湛。明正德八年,嘉靖十五年,白龙寺又经几番装修,使其“廓隘而宏,易敞而整”。寺内碑文载道:“栋楹穹窿,撑柱霄汉,丹碧辉煌,晃耀星日。”明代文学家李濂留下了诗文曰:“白龙寺倚五华山,寺下长江抱楚关,上界藤萝低日月,暮天钟馨送潺湲”。这里,有毗邻古迹遗址,丰繁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民歌童谣融汇映衬,使白龙古寺益发文彩灿然,正所谓“藏修者有清思,登临者有逸兴,憩止者有余怀”。
上世纪初,古刹屡遭战火,寺院千疮百孔,毁损殆尽,仅存的前殿和大雄宝殿也只是两座空宇。解放后,各级人民政府和文物部门对这座古刹十分重视,多次拨款维修,使其又恢复了当年的风姿,龙脊兽瓦,红墙朱门,重檐斗拱,兽鸟嵌扉。历代建筑艺术风格怡然自存,大雄宝殿楹柱二十八根,中柱十字通风,两米合围,旁柱斜断落基,千年不动,炎夏不汗,丝尘不染。侵华日军为建碉堡,妄图以两辆汽车系链拽而不动,世人称绝。寺内尚有明代碑碣三通,虽经多年风霜雨雪,文字仍然清晰不漫。1993年,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皂市镇人民政府多方筹资,用两年时间再行维修古刹白龙寺殿宇,复修佛像三十二尊。前殿供有弥勒佛、韦驮、四大天王;大雄宝殿供有如来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观世音、善才、龙女、文殊、普贤、十八罗汉。这些佛像造型各异,弦金绘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现在,不少香客和信徒,在他们选定的良辰吉日,纷纷朝拜,络绎不绝,香火旺盛,经久不衰。善男信女们置身在院内,看绿树成荫,青竹挂翠,钟鼓悠悠,风铃自鸣,升起一派超凡脱俗之感,涌出一片我来禅地之情。如果你置身在院外,看那香烟缭绕,翠绿丛丛,那祈祷低吟声不时贯入耳中,岂不觉得是到了人间仙境?真是“沧桑千古事,惟尔岁相逢”!
日升月落,时光似水。从古风国到皂市镇,历经了多少朝代,历经了多少沧桑。人们记得的,是皂市的美丽传说;人们看到的,是皂市的历史巨变!
来源:天门市文联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