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襄州教联体建设:“大带小”齐步走 “城联乡”上好学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03-04 12:10:15

教育引领未来,创新成就梦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为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襄阳市襄州区教育局在教联体建设中打破教育体制,重建教育机制,重塑教育生态,在“破”与“立”中,促进了城乡学校的“融”与“变”,初步探索出融合型教联体建设的“襄州路径”。

聚焦一个核心,家门口“上好学”

襄州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推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主线,坚持“共同缔造、抱团发展”理念,秉持“服务师生成长,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初心,积极构建“融合型”“共建型”和“协作型”教联体,以办好“家门口学校”作为核心目标,致力推进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自2023年以来,襄州区共组建了35个教联体,实现全区义务教育全覆盖,推进教联体的管理、教学、文化等工作有序开展,有力地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和质量提升。

破解两个难题,推动师资共融共生

一是建立机制破解师资融通之难,确保双向交流师资畅通。为加强教师校际交流,优化师资配备,撬动教育质量提升着力点。襄州区制定《教联体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如襄州五中教联体,一年来按照老中青搭配共输出6名骨干教师到龙王中学交流,3名龙王中学教师到五中跟岗培训,破解师资配备不均衡难题。两校通过名师示范课、名师指导课、师徒竞赛课、校际比赛课、同课异构等多种形式,有力激活教学活力,推动课改,提升课堂效率。

二是资源共建破解城乡资源不均之难,确保信息共享提质增效。襄州区大力构建局域信息网络,成立教联体资源库,推进“教育云资源”“名师工作室”建设,搭建网络校校通、班班通,推进“云课堂”同步教学,云端教研有效开展。比如,朱集中心小学教联体配置交互式白板,成员校做到教学资源一体化,满足成员校同步教学、视频会议、协同办公、网上巡课、网上备课、网上教研等需要。一年来,通过数字化教学,展示交流3000余节,参与培训的教师2000余人次。资源一体化,教学数字化,推进信息互通,教学同步,教研同频,资源共建,有力促进全区教学改革,大大提升乡村教学质量。

撬动三着力点,教研评一体化

一是教学同步,课堂互动。统筹管理教联体,发挥优质学校辐射带动作用。如双沟中心小学和肖坡小学两所学校组建的双沟镇中心小学“融合型”教联体,实行教学计划同步、课程设置同步、备课磨课同步、教学进度同步、课后活动同步、教师培训同步、质量监测同步、考评考核同步的“八同步”工作机制,着力推动教育教学融合发展,推动两校区扩优提质。

二是教研同频,研讨互访。教联体线下互访交流,线上视频互动,打破校际间的地域局限,走出去,同探究,共提升。2021年襄州区教育局与竹山县教育局构建区域协作体,襄州区多次选派辖区内特级教师、隆中名师、高级教师团队赴竹山县开展教育教学交流活动,通过送课送研、驻校指导、线上共研、资源共享等方式,对竹山县初中、小学、幼儿园等学段开展协作帮扶。2022年10月,襄州区与竹山县再次携手开展“线上送教”云端教学研讨活动。全程采用云课堂,两地三个学段共设立68个分会场,两地相关学科数千名教师及数万名学生以视频连线进行交流互动。竹山教研员说:“我们内引外联,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是真协作。”两地建立协作体长效机制,通过教育教学密切交流和深度融合,推进“襄十随神”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教育力量。

三是评价同尺,一体推进。襄州推进教学评一体化,发挥评价机制指挥棒作用,对教的效果、学的成效、教师能力和学生素养等一体化评价。如程河中心小学与赵营小学、赵坡小学建立的程河中心小学教联体,制定切实可行的《考勤制度》《月查考核制度》《绩效考核办法》《教学成绩奖励办法》《班主任工作考核办法》等多项制度,严格执行考评机制,以机制激励师生团结协作,各显其能,有效管用的评价机制,促进教联体成员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襄州通过撬动“教学、教研、评价”三个着力点,助力教学质量快速发展。2023年中考,特优生26人,区四中,区七中综合评价,分别位居襄阳市第2名和第4名。

打造四共同体,同频共振谋发展

一是双向奔赴的教学共同体。轮岗交流,齐抓共管。襄州制定《教联体教师奖励性绩效评价办法》,打造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共同体,推动教师轮岗交流,激励校长、中层干部、骨干教师到教联体弱校、农村校挂职、任教,在评优表模、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优先倾斜。一年来,校际交流共有650余人,这些交流得到薄弱学校师生的高度评价。如峪山中心小学与红军小学教联体采取“送教”“走教”“挂职任教”“轮岗交流”等方式交流。镇小6名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定期“送教”,2名音乐美术教师“走教”,1名经验丰富的教研员“挂职任教”,3名主动跟岗教师“轮岗交流”。通过双方奔赴的方式,教联体内共同打造教学共同体,推动教师专业素养的加快提升,为提高教联体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互学共进的学习共同体。互学共进,五育并举。襄州因地制宜打造学习共同体。如双沟镇中心小学教联体,利用主校区多年深耕的阅读特色品牌,开展“阅读存折”、制作词语储蓄卡、绘制读书“漂流本”、制作书签竞赛等活动,与肖坡校区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借助肖坡校区劳动实践基地,立足农耕文化,两校区开展一月一主题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包饺子包出幸福喜悦,摘豌豆摘出憧憬希望,挖土豆挖出欢歌笑语。通过深挖乡土教学资源,不断丰富“优质教育、幸福教育”的新内涵,构建互学共进的学习共同体。

三是同研共商的教研共同体。教研同频,成果同享。襄州一中附属学校、襄州十一中、伙牌中心学校坚持“合作、交流、共享、发展”的原则,开展“定单式”教联体研讨活动。按各成员校的教学实际和师资状况分配教研任务,定期组织成员开展校际教研教改活动,实行同研共商,实现优势互补,达到资源共享、教研模式统一,打破跨校教研的界限和藩篱,促进教联体教学教研工作更规范、更高效。2023年教学质量综合评价,襄州十一中位居全区第一,襄州一中附属学校位居全区第四,伙牌中心学校位居乡村中学第二。教联体实现真联真研真提升。

四是一把尺子的评价共同体。评价同尺,命运与共。襄州建立健全考评一体化机制。对教联体内教师队伍、教学质量、办学特色等方面实行全方位、一体化考核,打造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评价共同体。比如,朱集中心小学教联体,采取“五心融合、四位一体”模式,设立教学、德育、后勤、安全、综合五大管理中心,实行一体化设计,促进多元化发展;管理一体化推进,放大资源倍增效应;考核一体化开展,绩效一体化核算。一体化考评机制为教联体高质量发展提供机制保证。

做实五大举措,深化融合共建协作

一是集智攻关,共谋发展思路。整体谋划,视导赋能。襄州把推动区域教联体改革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采取“城联乡、强联弱、大联小”的方式推进教联体建设,实施“三定六统”策略:定方案、定目标、定评价;统一管理、统一教研、统一课表、统一进度、统一资源、统一质评。2023年,襄州教研中心深入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四个学段50余所教联体中心学校(园),开展“三位一体”暨教联体视导活动,推动教联体建设向纵深发展,为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赋能增效。

二是城乡联动,共研提质出路。襄州完善城乡教联体管理机制,内引外联挖潜力。如襄州实验小学与潘台小学教联体开展“学习任务群下的大单元教学”主题教学共研活动,在两校教师研讨质疑、探究碰撞中互学互促,增强了两校教师课改的积极性,探索出教改新出路。襄州区五中与龙王中心学校组成的共建型教联体,通过研训联动、共建共进等措施,开展教研论坛,以研促教,共同成长。教联体内多次开展送教互研活动,强化优势互补,激发教师潜能;通过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周练、统一月查等形式,开展质量分析和经验交流,共享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教研质量共提升。

三是融合共生,互进共赢之路。成果盛开,生源自来。双沟中心小学教联体肖坡校区借助“融合型”教联体建设,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更新少年宫,科技室、美术室、音乐室、图书室,并通过联建联通,实现资源流动、师生共享。肖坡校区从融合前学生不足70人,到现在学生达200多人,村小教学质量实现了“弯道超车”。资源共享,校区畅通,消除了“大班额”,有效化解主校区校园面积不足、肖坡校区教学资源不足等难题。一学年来,共有52名少先队员获得红领巾区级以上星奖章,其中3名省级四星章,15名市级三星章,34名区级二星章。该校成为省级“融合型”教联体创建单位。

四是教联共建,共创品牌之路。同谋共策,合作推进。双沟中心学校与程河中心学校教联体制定一体化评估激励机制,多次组织优质学校的骨干教师和薄弱学科教师,相互实地交流学习。观摩优质示范课,聆听教改培训讲座;探讨集体备课、作业设计、限时训练的运行管理模式;校长、教研组长定期座谈交流;还开展程河中学的柳编文化和双沟中学的特色体育有效合作等活动,以此推动两校之间的深度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也共促教联体特色发展。

五是区域协作,共赴未来之路。协作教研,同频共振。襄竹两地开展互学、共研、跟岗“三位一体”协作教研。两地多次开展实地互学、互访,常态化开展线上教学教研。2023年2月,襄竹两地教育局结对帮扶协议签约;2023年10月,襄州区教育局局长汤德东带领23名教学名师分赴竹山9所学校(幼儿园)开展“定单式”送教送研上门活动,通过送课送研、驻校指导、跟岗实践、线上共研、资源共享等方式,对竹山县初中、小学、幼儿园三个学段十四门学科开展协作帮扶,两地相关学科教师千余人参加学习研讨,数万名学生以现场参与和视频连线的方式进行交流互动,有力推进两地教育教学的共享、共研、共发展。

城乡一体推进,初显六项成效

一是城乡教育齐步走,家门口前上好学。抢抓机遇促发展,教联共建办好学。2022年朱集中心小学、第二小学和第三小学三校组建“共建型”朱集中心小学教联体。将中心小学主校区有寄宿制需求的学生,统一调配至第三小学校区,既优化了中心小学主校区办学规模,消除了“大班额”,同时又解决了中心小学主校区“吃不动”和朱集二小、三小“吃不着”的现象,有效化解生源“挤与空”,师资“富与缺”,校园“热与冷”等问题,有力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朱集三小6(1)学生刘天麟说:“我来到朱集二小后,在少年宫兴趣班学会了威风锣鼓,并且在襄州区教科研节中获得二等奖,我很喜欢在这里上学。”该校2023年5月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教联体创建单位,实现学生在家门口“上好学”之目标。

二是教师发展有活力,专业素养速提升。师德引领铸师魂,固本强基提师能。双沟中心小学教联体,通过开展各种扎实的师德活动,厚植“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完善师德养成教育体系,通过师德宣誓、师德演讲、讲述“身边的好老师”等一系列活动,聚焦师德规范创建,让教师提升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同时健全教研机制,搭建研训平台,研训联动,让教研活起来,打造教师成长的新支点。教联体成立以来,有肖丽、武凯丽等10位教师,其中6人荣获省级一等奖,3人荣获国家级实验教学能手称号。

三是学生成长显特色,综合素质步步高。携手同心共育人,齐心协力共筑梦。峪山中心小学和红军小学教联体,建章立制,明确责任。优质学校切实担负起服务、指导、帮扶薄弱学校的责任和义务。2023年以来,红军小学被中国关工委、全国妇联授予“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先进单位,先后荣获省级“全民阅读示范学校”、区级“襄州榜样”“教育教学优胜单位”;汪晨轩、王梦妍等8名学生被评为“襄州区全民阅读最美朗读少年”,杨心平,陈小芬被评为“襄州区全民阅读最美伴读家长”。峪山镇中心小学先后荣获“襄阳市教科研示范学校”,连续两年被区教育局授予“教育教学优胜单位”;张安琪、姚子恒等12名学生在“襄州区第八届科技节”获奖。两校携手并进,成为“大带小,齐步走”的典范。

四是健全机制明目标,联校管理一体化。建章立制明目标,统筹管理提质效。襄州实施教联体“三定六统”机制,推动教联体建设高效开展。如双沟镇中心小学教联体,实行“一个法人、一套班子、一支队伍、一张课表、一本账簿、一种文化”深度融合,以强带弱,优势互补,同频共振,推动教联体两校区扩优增效共发展,开创教联体建设提档升级新格局。

五是治理体系同协商,捆绑评价一把尺。治理体系一体化,校际评价一把尺。襄州制定《教联体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考核办法》,指导各教联体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如襄州七中和峪山中心学校教联体,为有效破解“苦乐不均,考核不一”的不公正现象,统一考核尺度,公开公平公正考评,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同时打破城乡与校际壁垒,实施资源共享,打造共享成功、共担风险的命运共同体。

六是优化资源互融合,保障到位显成效。牵手同行更致远,互助共享才共赢。襄州区坚持“统一、流动、公平、创新、共赢”的原则,为各成员校的发展,建章立制,搭建新平台,树立新标杆,确保保障到位。如黄龙镇第二小学“融合型”教联体,以“复制+嫁接+N”的模式,打好融合共生品牌,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现“1+1>2”的效果。全区推行“师资同盘、教学同步、研训同频、保障到位、考评一体”的教联体管理模式。党建引领,激活载体机制;师资融合,激活“造血功能”;优势互补,激活资源效应;教研联动,激活教师活力;考核同尺,激活发展动能。如2023年峪山中心小学拉手红军小学教联体,红军小学教学质量迈入全区小学第一方阵;古驿二中牵手古驿中心学校教联体,在2023年全区综评中古驿中心学校进步9个名次,位居全区第六。

田园诗乡,凤鸣襄州。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必将奠定襄州教育高品质的未来。下一步,襄州区教育局将深入各教联体督导、调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后续保障,确保教联体改革成功,为全市义务教育改革贡献襄州力量!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汤德东、姚通红、余国伟、孙佳炜

责任编辑:陈义东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