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艾红霞 通讯员张诗康 徐锐 谭荣锐
巴东县是万里长江入鄂的第一县,素有“川鄂咽喉”“鄂西门户”之称。截至2023年10月,巴东县累计争取三峡后续专项资金36.42亿元,共实施项目172个。库区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公共服务逐步完善、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库区环境山清水秀、地质灾害防治效果显著。
长江三峡巫峡长,高峡平湖好风光。天气晴好,起伏的群峰、绵延的江岸与壮阔的长江辉映,“峡江画城”美不胜收……
巴东县城长江干流库岸综合整治后,曾经的乱石堆变成风景长廊。
城市“伤疤”变身风景长廊
巴东位于长江进入湖北“第一站”,是长江湖北段生态防线的前哨阵地,长江巴东段有近39公里岸线。
如今,鱼翔浅底、绿满两岸成为长江干流巴东段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生动注脚。然而,10年前,这里的江岸曾是乱石堆、滩涂地。
乱石堆、滩涂地变成网红打卡地,这份“治江”力作,源于近年来,巴东县把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摆在压倒性位置,总投资近21亿元,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县城长江干流库岸综合整治。
俯瞰巴东县城。
“其中8亿多元为三峡后续资金。”巴东县城乡建设发展集团办公室主任陈祥伟介绍,在县城长江干流两岸实施建设了道路、库岸护坡、景观工程、拆迁安置房等工程。经过“内外兼修”,如今,巴东县沿江两岸亮丽的生态绿道串联起巴东亲水广场、儿童公园等热门打卡地,昔日的城市“伤疤”变身为生态风景长廊,为沿江岸线描绘一抹吸睛绿色,极大提高了库区移民生活环境质量。
放眼江北官东大道,太矶头、旧县坪、李家湾等5个移民安置点一线排开,库区移民搬进三层小洋楼,背靠青山、面朝长江,在家门口办民宿、开农家乐,开启移民新生活。
“现在交通方便了、居住环境改善了,住在镇上的亲戚经常来家里玩。”家住李家湾小区的彭作春对新家非常满意,房子装修简约大房,家电齐全,坐在自家客厅往外望,是全无遮挡的江景,非常惬意。
李家湾小区居民坐在家中,就能欣赏美丽江景。
居住环境变美了,回家的路更近了!
“上次从巴东站到县城要1个多小时,现在只要15分钟左右。”从武汉到巴东旅游的王瑛欣喜地说。
这是348国道巴东县城至高铁站快速通道于去年8月16日通车后的变化。快速通道全长14.731公里,总投资16亿元,其中三峡后续专项资金投入2.3亿元。目前,巴东正发挥快速通道的纽带作用,加快推进主城区和高铁新区一体化建设,努力把这条快速通道变成老百姓的致富路和幸福路。
两次搬迁,新家园和美宜居
巴东县官渡口镇神农溪社区,暖阳透过玻璃射进客厅,78岁的杨琼瑶坐在窗户边的椅子上休憩,“还是搬过来好一些,现在生活真方便,也不用担心滑坡了。”
杨琼瑶经历过两次搬迁,1992年,国家启动三峡工程建设,杨婆婆一家和住在巴东老县城的乡亲们整体搬迁至海拔更高的黄土坡上,几年间,这里常住人口达4475户15700余人,一共有74家单位,13家工矿企业。
78岁的杨琼瑶婆婆经历两次搬迁,对新家园赞不绝口。
1998年,国内外权威专家会诊确定黄土坡为巨型古滑坡体,随时可能复活,体量6900多万立方米。2008年4月,党中央作出对黄土坡滑坡区域实施搬迁的重大决策。2009年2月,省委、省政府决定,正式启动黄土坡新县城整体避险搬迁工程。
“当时国家核定搬迁补助资金9.8亿元,其中三峡后续专项资金3亿元。”巴东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县城与黄土坡一江之隔的江北神农溪片区,如今,搬迁新址的神农新区全部建成,学校、道路、水电、购物中心、卫生室、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
觉得搬对了的还有同样住在神农溪社区的黄新,“孙子在神农中小学读一年级,校园又大又漂亮。”
神农中小学已成为巴东一张“教育名片”。
土家四合院结构的教学楼、400米长的环形跑道、宽敞的足球场和室内体育馆……巴东县九年一贯制教育学校神农中小学已成为当地一张“教育名片”。
“现有2400多名学生,其中一半的学生是移民后代。”神农中小学校长谭东升介绍,学校总投资1.75亿元,规划用地115亩,其中三峡后续资金9173万元,促进学校硬件设施得到改善,目前,学校设有地理、历史、创客等20多个专用教室,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个性化服务。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