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史海钩沉】马宗佑:山旮旯走出的民族英雄陈连升将军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02-29 17:34:55

一次去恩施考察学习,鹤峰县史志办李悟珍总编,托我搜集清朝著名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陈连升将军的历史资料。陈将军是鹤峰人,曾统兵守备保康数年,后被林则徐选调赴广东禁烟,率部与英军作战壮烈牺牲,是鸦片战争中最早为国捐躯的高级军事将领之一。

陈连升画像(网络图片)

陈连升,又名陈连陲,土家族。乾隆四十年(1775)生于宜昌府鹤峰州邬阳关,寄居施南府(今恩施州)恩施市。幼时习武,青年从军,并考中武科进士。初任清军绿营长乐汛(今五峰)外委把总(正九品),由于军事训练有方,带出的士兵骁勇善战,锐气不凡,深得上峰赏识。后历升宣恩汛外委千总(正八品),恩施营把总(正七品),鹤峰营千总(正六品),保康营守备(正五品)等职,以广东三江协副将(从二品),走完他威武不屈的戎马生涯。

清朝中晚期,白莲教及少数民族武装起义不断,楚、川、陕毗邻地区持续动荡。嘉庆年间(1796—1820),身为清军汛、营领兵官的陈连升,在清江流域地区历经数次激战,击溃多支乱军,受到清廷嘉奖。

道光二年(1822),陈连升奉调守备保康,多有流匪盘踞于鄂西北山区。他配合郧阳镇标,东征西讨,破关拔寨,不断击破匪冦营垒,最终平定叛乱势力,为地方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并留下了恤兵爱民的良好口碑。期间,还查获大量过境走私鸦片,采用生石灰灌水浸泡发酵法,在保康城西挖土池销毁鸦片万余斤,领兵入陕西征剿武装走私贩毒集团,诛杀大毒枭隆天啸及五百死士,威震一方。清同治《保康县志新纂》记载:“士卒皆精锐,奉调简阅,上官以将才推焉。岁腊,兵民有窭甚者,升廉其状,辄出赀给之。”

“节兵义坟”前的陈连升将军和“节马”雕像(网络图片)

陈连升骁勇善战、恤兵爱民的品格,深得时任湖北布政使林则徐的赏识和重用。道光十年(1830),在林则徐的提携推荐下,陈连升受征调离开保康,先后出任广西左江镇都司(驻今南宁,正四品)、广东连阳营游击、增城营参将(正三品)等职,在征伐湘、粤少数民族起义中,屡立战功。

道光十九年(1839)春,已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奉命以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遂将陈连升调入麾下,出任九龙官涌营参将。当年7月,中国水师3艘巡逻船在九龙海面巡弋,遭英国船队袭击,陈连升见中国水师奋勇还击,逐渐不支,下令发炮支援。从清晨战至黄昏,英军伤亡惨重,一艘双桅飞船被击沉,其余船只狼狈逃窜。

道光帝闻捷大喜,降旨赏陈连升二品顶戴花翎,晋升三江协副将,驻守沙角炮台。沙角为进出虎门的重要门户,有“虎门第一隘”之称。林则徐派陈连升防守此炮台,还派兵屯驻炮台后山,形成各炮台之间互相支援的立体防御火网。

次年9月,英舰侵入磨刀洋。陈连升受命率5艘战船、3000名水兵与英舰激战。至当年11月,英军先后6次袭击官涌,均被打得舰沉兵亡。英军见广东方向防守严密,屡战不胜,北上攻占浙江定海,进而窜扰天津。软弱无能的清廷惊慌失措,遂将林则徐革职,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南下主和。

琦善到广东后,给陈连升扣上“擅开边衅”的罪名,欲严处以讨好英军,激起广东军民的义愤,数千人前往钦差衙门请愿。琦善难犯众怒,只得收回成命,但仍下令遣散民间抗英武装,裁减兵船,拆除沿海防御工事,不准对英军的挑衅还击。一次,英军窜到沙角炮台附近窥测,陈连升率兵予以痛击。琦善严厉追查此事,水师提督关天培挺身相护,陈幸免被问斩。

道光二十年腊月十五(1841年1月7日),正当琦善卑躬屈膝与英方谈判求和之际,侵华英军以伯麦为司令,指挥兵船20多艘,陆战队2000多人,从穿鼻湾登陆,分兵进攻沙角和大角炮台,又一次被陈连升击退。英军正面进攻失败,利用汉奸带路,从后山进入。后山守军早被琦善下令撤走,陈腹背受敌,率炮台600余官兵,与英军激战一天,伤亡惨重,火药耗尽,琦善却拒发援军相救。最后,英军迫近阵地,陈连升跨上战马,抽出腰刀,率兵冲入敌群,与英兵肉搏,不幸胸中数弹,壮烈殉国。

恩施硒都广场上的陈连升铜像(网络图片)

因陈连升年事已高,家人无不为他频繁征战担惊受怕。守备保康时,长子陈登榜、次子陈登瀛(武举人)即随其出征,赴广东禁烟更是伴其左右。《保康县志新纂》记载:“登榜闻父变,挺刃杀贼,复被害。次子登瀛,亦殉节。”沙角保卫战中,陈连升父子三人英勇捐躯。

英军占领沙角炮台后,将陈连升的遗体剁成肉泥,并将其坐骑黄骠马掳去香港。此马竟和主人一样坚贞不屈,“群夷饲之不食,近则蹄击,跨则坠摇……”每日向着大陆嘶鸣,绝食而死。

陈连升及其600名爱国志士的鲜血,染红了沙角半岛的土地。《清史稿·列传》载:“事闻,诏嘉其父子忠孝两全,入祀昭忠祠,并建专祠,加等依总兵例赐恤。”

沙角保卫战失败后,当地百姓将无家属认领的75位将士遗骸,就地掘义坟安葬。道光二十三年(1843),东莞人民将陈连升父子入祀“昭忠祠”,后将义坟迁葬于白草山麓,前塑陈连升将军和“节马”浮雕,将虎门通往沙角半岛的道路命名为“连升路”,作为永久纪念。将军的家乡,恩施人民捐资为陈连升塑像立碑(此碑在抗战时期被毁),鹤峰人民将当地一座石桥命名为“连升桥”。

东莞海战博物馆所收藏的节马碑(网络图片)

如今,沙角炮台与“节兵义坟”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节马传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升路”“连升桥”“连升碑”分别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责任编辑:汪兴根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