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廖祖英、冯程)近日,农业农村部推介第五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共32个。咸丰县与大冶市、枝江市成为湖北省三个成功入选案例。
2023年,咸丰县坚持党建引领,建实县乡村三级指挥体系,着力打通乡村治理“最后一米”,抓实党建引领院落治理,推行发展联手、困难联帮、服务联心、环境联治、文明联建、平安联创“六联”举措,稳步提升乡村治理精细化水平,积极打造山区治理样板。
样板一:清坪镇龙潭司村
龙潭司村坚持以党建为统领,把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和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深度融合,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积极探索“共同缔造”新路径,创立“一站、两比、三亮、四员”“两有三定”工作模式,在开展环境整治的过程中,坚持上级争一点、财政补一点、群众出一点、社会投一点,形成支部引领,“村尖刀班、党员、知名人士、理事会”四支队伍共同发力的良好局面,“党支部+党小组+理事会”的基层自治模式在全国基层治理经验交流会推广。
该村发展特色水果3000亩、茶叶500亩,先后引进“三文鱼养殖观光园”“开源生态水果采摘园”等市场主体。打造花果庭院300户、打造干栏式建筑100栋、围绕红色大坪寨院,改造农房35栋打造特色民宿,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的美丽画卷,“四季有果”的精品水果采摘产业、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新业态蓬勃兴起。
样板二:小村乡土地溪村
土地溪村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深入践行共同缔造理念,共创美好幸福生活。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根本,发挥茶叶主产区优势,发展茶叶1500亩,培育引进茶叶加工企业4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同时,发展花生380亩、中药材200亩、生漆200亩,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按照“党小组+理事会+群众”的三治融合模式,村坊院落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积极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庭院建设,自2022年以来村坊院落就自发筹集资金31万元、组织劳力1344人次开展拆除猪圈、清理沟渠、打扫庭院、修复田园栅栏等家园环境治理。土地溪村由过去的“脏乱差”打造成现在的“净齐优”,美丽土地溪在“共同缔造”中绚烂绽放。
样板三:朝阳寺镇罾沟村
罾沟村是2022年全国第三批红色美丽村庄,这里有“罾沟突围”红色遗迹,是红十八师掩护主力部队转移任务后踏上长征之路前湖北最后一战的主战场,红色文化底蕴深厚。
近年来,罾沟村坚持党建引领,搭建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平台,建立完善“村党支部+党小组+网格+党员中心户”机制,共同谋划推进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坚持以自然院落为基本单位,以改善群众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等实事小事为切入点,通过“政府补一点、群众投一点、社会帮一点”方式整合政策资金,鼓励群众以出钱出物、投工投劳、让地让利等形式参与共建,扎实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打造花果庭院和微景观,建设了一批示范院落。
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让罾沟村尝到了“红色旅游”的甜头,2023年以来共有47个单位团体、3000多名游客到村学习参观,村集体与市场主体联合开设的红军食堂月收入达3.2万元。
样板四:黄金洞乡兴隆坳村
兴隆坳村坚持走“党委主引、支部主推、党员主导、乡贤主理、村民主体”的“五主”美丽乡村建设之路,深化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缔造“五共”理念和模式,充分激发党员模范带头和乡贤参与热情,引导村民主动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在村内呈现出党员带头干、乡贤抢着干、群众跟着干的建设氛围。通过对美丽庭院落实水泥和砂石等实物材料奖补,开展精细化人居环境整治和花坛庭院建设。
目前,兴隆坳村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庭院有29个,涉及农户512户1798人,群众自筹资金近200万元,投工投劳2.4万余个,折合实际工程量超千万元,以小投入撬动大工程。现在的兴隆坳村已经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停得下脚步,记得住乡愁”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样板五:大路坝区大路坝村
大路坝村与重庆黔江区小南海镇深度插花,两地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构建鄂渝边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探索边区融合治理新模式,基本形成“大小相牵、坝海相融”的格局。
两地建立边区融合治理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党建引领边区融合治理办公室,推进边区基层社会治理,实现边区融合治理实体化运行,矛盾纠纷和信访隐患调处率达100%。以大路坝“千亩油菜花海”基地为依托,联合发展油菜特色产业,每年共同举办“鄂渝边区油菜花节”,以云家湾山水田园为核心,推动与黔江区小南海镇乡村旅游深度融合,联合打造、推介“云家湾—桥梁村”精品乡村旅游路线,年吸引游客2万余人次。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