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编者近日在乡镇采风
听到很多有趣的地名
让人津津乐道
经查阅资料发现
夷陵每个地名都有来头
是人们口耳相传的
历史传承和文化沉淀
夷陵区辖11个乡镇
1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1个城乡统筹发展试验区
它们的名称由来
你知道多少呢?
今年夷陵发布首期“说古道今”
专门进行了收集整理
特与大家分享
↓↓↓
夷陵区
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而得名,古属荆州,是巴蜀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夷陵之名始见于史,表明夷陵见诸于史已达2300多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郡县天下,改夷陵置巫县。西汉置夷陵县,属南郡。三国吴黄武元年(222),改夷陵县为西陵县。晋太康元年(280),复改西陵县为夷陵县。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攻取县境,撤销夷陵县,改峡州路为峡州府。明洪武九年(1376),改峡州为夷陵州。清顺治五年(1648),改“夷陵”为“彝陵”。雍正十三年(1735),升彝陵州为宜昌府,并以原夷陵县境立东湖县。民国元年(1912)废宜昌府,改东湖县为宜昌县。
新中国成立后,宜昌县隶属于湖北省宜昌专区,县直机关设宜昌市内。1970年7月,因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县直机关从宜昌市区北迁小溪塔。2001年3月2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宜昌县,设立宜昌市夷陵区。7月28日,夷陵区正式成立。
01
雾渡河镇
雾渡河镇是夷陵区西北山区重镇,传说三国时代关羽与曹操交战,关羽命士兵穿着白衣服趁大雾弥漫时过河而去,故取名雾渡河。
春秋属楚地,历朝属夷陵。清属东湖县雾渡乡。1958年设立雾渡河人民公社,1961改为雾渡河区,1988年撤区并乡,设立雾渡河镇。
02
樟村坪镇
“樟村坪”是群山环抱下的一块长方形的平地,古时坪里生长一棵大樟树,人们在平地中建村庄,故此得名。
樟村坪镇地处夷陵区北部,清初属夷陵州东湖县广仁乡、光绪末年为东湖县黄柏乡。1958年设立樟村坪人民公社,1961年4月改为樟村坪区,1988年将原樟村坪区分设为樟村坪镇、殷家坪乡。2001年撤销殷家坪乡,其行政区域划归樟村坪镇管辖,隶属夷陵区沿用至今。
03
下堡坪乡
下堡坪原是一个很古老的山村小镇,相传在三国时代,刘备领兵作战曾从此经过,有人问他何处去,当时他正乘马由山岭走来,因答,下堡(Pù)坪去。而后,人们就借他的话把村镇命名为下堡坪。岁月长久,原来的堡(Pù)音便演变为现在的堡(Bǎo)音了。
清属东湖县社林、深溪、雾渡、界岭、纸坊等铺。民国属深溪、蛟龙、秀峰等乡。1958年设立下堡坪人民公社,1961年4月改为下堡坪区。1988年撤区并乡,分设为下堡坪乡、栗子坪乡。2001年撤销栗子坪乡,其行政区域划归下堡坪乡管辖沿用至今。
04
邓村乡
邓村乡地处夷陵西部,历史上居住在此地的人家姓邓,故以邓村为该村落命名。春秋属楚地,历朝属夷陵,清属东湖县纸坊铺,民国属纸坊前、纸坊中、纸坊后等乡。1958年10月1日设立邓村人民公社,1961年4月26日改为邓村区,1988年撤区并乡,设立邓村乡。
05
太平溪镇
太平溪镇被誉为三峡大坝坝头库首第一镇。据传太平溪镇因境内有一条坦平的溪流而得名坦平溪,后演变为太平溪。太平太平,顾名思义也指平静安定之地,其名包含了对此地的愿景期盼。
清属东湖县三溪铺、纸坊铺。1958年10月1日设立太平溪人民公社。1961年4月26日,改为太平溪区。1975年11月17日,撤区并社,改为太平溪人民公社。1985年2月政社分开,恢复为太平溪区,12月太平溪区与太平溪镇合并,挂镇政府、区公所两块牌子。1988年,撤区并乡,更名太平溪镇。
06
三斗坪镇
很早以前有户人家用三斗米作本钱在三斗坪镇开设店铺供过往行人食宿,因而此地得名三斗坪。清属东湖县崇礼乡、黄牛乡、望州乡,民国属宜昌县西峡区、黄牛区、一区。
1958年10月1日设立三斗坪人民公社,1961年4月26日改为三斗坪区,1975年11月17日撤区并社改为三斗坪人民公社。1980年因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蓄水,原公社驻地被淹没,驻地迁至黛狮。1985年政社分开,设立三斗坪镇。
07
乐天溪镇
乐天溪镇以镇内一条著名河流乐天溪而命名。旧时,乐天溪称罗佃溪,唐朝诗人白居易于唐元和十五年夏曾登岸浏览并在溪边小镇上住宿一晚,后人为纪念白居易,便以诗人字号“乐天”将罗佃溪更名为“乐天溪”。
清属东湖县广仁乡社林铺、崇礼乡三溪铺,民国属宜昌县第三区社林、三溪、果园、登云等乡。1958年10月1日设立莲沱人民公社。1961年4月改为莲沱区。1975年撤区并社,改为莲沱人民公社。1985年2月政社分开,恢复为莲沱区,同年12月莲沱区更名为乐天溪区,并与乐天溪镇合并,挂镇政府、区公所两块牌子。1988年撤区并乡,设立乐天溪镇。
08
黄花镇
黄花镇曾为长浏、长平古道驿站。明崇祯年间(1628年至1644年),名黄华,因“华”“花”同义,故谐称黄花铺。又传说该地野菊丛生,入秋后遍地黄花,遂以黄花而得名。
清属东湖县乐义乡、善信乡、广仁乡。民国属龙泉乡、社林乡、雾渡乡、普溪乡。1958年10月,分属分乡人民公社、雾渡河人民公社、莲沱人民公社管辖。1988年撤区并乡,以分乡区的黄花镇、龙泉区的柏家坪乡为管辖范围设立黄花乡。2001年9月撤销上洋乡、小峰乡,其大部分行政区域划归黄花乡管辖,2012年更名为黄花镇。
09
分乡镇
分乡从前便是集镇,镇内有几棵高大的枫橡树,当地将集镇称为场,故得名枫橡场,后演变为分乡场。清同治5年(1866),分乡场之名初现于《宜昌府志》。
清初属东湖县普溪、咸池、罗惹、大旺、院庄五铺,光绪末年并五铺为普溪乡。1958年10月1日设立经星人民公社,11月改称分乡人民公社。1961年4月26日改为分乡区。1975年11月17日撤区并社,改为分乡人民公社。1985年2月政社分开恢复为分乡区,同年12月分乡区与分乡镇合并,挂镇政府、区公所两块牌子。1988年撤区并乡,设立分乡镇。
10
鸦鹊岭镇
古代的鸦鹊岭因自然环境怡人,常有成群结对的喜鹊栖集于山岭之上,故名鸦鹊岭。清属东湖县德智乡。民国属鸦鹊岭镇、天峰乡、长湖乡、仁和乡。
1958年10月1日设立鸦鹊岭人民公社。1961年4月26日改为鸦鹊岭区。1975年11月17日撤区并社,改为鸦鹊岭人民公社。1985年2月政社分开,恢复为鸦鹊岭区,12月鸦鹊岭区与鸦鹊岭镇合并,挂镇政府、区公所两块牌子。1988年9月撤区并乡,设立鸦鹊岭镇。
11
龙泉镇
龙泉有一河,河中有泉水涌出,古人将泉水归于龙,命名了“龙井、龙眼、龙堰、龙洞、龙潭”。龙泉镇因“龙”和“泉”而得名。清属东湖县龙泉铺、龙泉乡。
1958年10月1日设立五一人民公社,1961年4月26日改为土门区。1975年11月17日撤区并社,分设为土门人民公社、罗家畈人民公社。1985年政社分开,两公社合并设立龙泉区。1988年撤区并乡,设立龙泉镇。
12
小溪塔街道
小溪塔的前身是一个古老的乡村集镇,原名“晓曦塔”,春秋属楚地,历朝属夷陵。传说明代为镇压长江三峡的一条为害的蛟龙,在平江府(今苏州)铸造一座十三层的铁塔,搬到三峡出口处南津关竖立。观音菩萨用伞挑起铁塔乘云往长江西陵峡口,行至当阳玉泉寺时,当地的土地公公想将铁塔留在玉泉山便装鸡鸣,观音菩萨以为天亮,未到目的地就忙把铁塔放下,“晓曦塔”一直无塔。1981年经省批准将“晓曦塔”改为“小溪塔”,设小溪塔镇。2001年9月,撤销小溪塔镇、金狮洞乡,合并成立小溪塔街道办事处沿用至今。
13
夷陵经济开发区
夷陵经济开发区的前身为鄢家河经济技术开发区,1996年8月经宜昌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06年3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更名为湖北夷陵经济开发区,2006年4月,通过国家审核升格为省级开发区。
14
夷陵东城试验区
夷陵区东城城乡统筹发展试验区(简称“东城试验区”)挂牌成立于2013年,副县级。是夷陵区重点打造的城乡统筹发展样本,是宜昌建设特大城市“东拓北联”的核心区域。2017年7月,原东城试验区、经济开发区进行职能整合。
●●●
今天这份简单的地名由来
只是抛砖引玉
每个乡镇还有很多
村庄名和小地名
历史典故会更加精彩
期待热心读者将您所知道的地名故事
在评论区告诉我们
我们将在以后的文章中
进行分享推介
(来源:夷陵发布)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