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店垭,又称“店子垭”,位于保康县东南部,处于沮水流域南岸,东交南漳县,西邻夷陵区,南依远安县,北界本县马良镇,素有保康“南大门”之称,又是一座“一镇临三县”的著名“口子镇”。
店子垭地名源于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羽随口吟出的。相传关羽坐镇荆州统领荆襄,一日,巡视荆襄西南事务,经当阳、过旧县,涉沮水、登洞垭,为格栏坪命名后率队西行来到店子垭,在一家胡姓小栈作短暂休息。他临窗而坐,阵阵凉风拂面,关公很感惬意,问及店主此街何名,店主答:“老街”。关公手捋美髯低声呤出:“坐店子,饮小酒,垭口来风,极目楚天”。随即吩咐关平记下了此处叫“店子垭”。从此,店子垭世代相传。
店垭的来历,民间又传说:在清朝嘉庆年间,也是一位胡姓夫妇在店垭的山垭上开设店铺,成为兴山、宜昌、房县、保康和南漳等地客商来往的客栈,人们称“店垭”。胡姓客栈所在地是一条“老街”,老街长约 300 米,宽约3米,呈南北走向,铺石板、碎石,过去集市货物靠马帮运输,商户多达三十多家,以朱、马两姓为最盛。如
今,老街保存尚好。店垭虽然是偏僻小镇,距保康县城 106公里,但因与外县毗邻,历史上商业比较发达,店垭蚕丝、大米、茶叶有“垭丝”“贡米”“贡茶”之说,更有“茶乡”美名传扬。(《保康县志》1991 年版)记载:在解放前,店垭为双日集,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店垭雷祖庙举办盛大的庙会,唱戏、杂耍月余。河南的南阳、镇平、邓县,省内的宜昌、远安、竹山、竹溪、兴山、巴东、秭归,四川的巫山、巫溪、万县,陕西的白河、商南等地的香客来雷祖庙送会敬香,日常生产、生活产品交易,商贾生意十分兴隆。到晚清时期,店垭就有较大的木耳商行、茶叶商行、粮油商行、蚕丝商行、糕点厂及中草药铺等。
民国十六年(1927),由刘、周、聂三姓在离店垭西北的三岔口处,另辟店铺做起了生意,又形成了一条小街道,人们称为“新街”。新街是宜昌通向黄马河的必由之路,一度生意红火。解放初期,还有王、聂两家私人药铺,一家字号为“太和堂”。还有八家杂货铺和四家粮行、一家染坊和一家猪行。由于当时对老街的生意影响较大。
老街生意人怀恨在心,他们联合起来,采用巫术等迷信手段,迫使新街商店关闭歇业,新街就此荡然无存。如今,绿色店垭,有机茶乡,边贸重镇,是镶嵌在大三峡至神农架旅游热线上的明珠。其特殊的区位条件将发挥出巨大优势,保宜高速在店垭镇设有站口,交通十分便利;独特的资源优势将转化为经济优势,绿色有机茶乡将有更加鲜明的经济特色。(陈静茂)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