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六柱垭,主峰海拔1553.5米,位于保康县黄龙观村最北端,也是全村山最高土地最贫瘠条件最差的地方。垭口以前有一条大路,直通房县。民国二十年,贺龙率领的红三军曾几度经过这里。V字形的垭子两边,各有三个小山峰,排成一溜,像六根柱子傲然耸立,这就是六柱垭之所以得名。
多年以前的六柱垭,仅仅指的是垭口下弧形山峰包围之中的一小块地方,十几亩陡而薄的挂坡地,三五户普通人家。后来,地质八队在这里探出了磷矿,储量大品位高,便在地图上随手标注为“六柱垭”,于是六柱垭便成了矿区的代号,范围所指也扩大了,知名度也提高了,证件标注矿区面积1.4673平方公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这里通了公路,车多人多,开矿运矿很是红火。
2002年,这里的磷矿开完了,人去山空,留下了一座疮痍满目的空山包。山体的五脏六腑都被掏空了,只剩下一具残破的躯壳。到处是洞口,像狮子张大嘴巴要吃人。到处是塌陷区,黑咕隆咚,行人路过胆战心惊,连牛羊都不敢赶到这里来放。遍山怪石嶙峋,龇牙咧嘴,不时掉落,常发出轰隆巨响。巨大的危岩体直接威胁周边25户12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采空区成为重大危险源。
废旧矿区必须治理,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要保障,被破坏了的生态环境必须恢复,黄龙观村的干部群众心急如焚。2011年,村委会委托湖北省地址环境总站编制了《保康县黄龙观村六柱垭采空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设计》,随后按照设计方案,由村办企业工程公司负责施工。采空的山头,实际就是“六柱”之中最东边的那一座。治理的工程量非常浩大,施工难度特别大,安全系数却很小。只能从山脚下开始,由远而近,由低到高,循序渐进,边爆破边剥渣,性急也没用,千万不能蛮干。设计方案预计工期为五年,结果硬是用了整整八年时间才接近尾声。
黄龙观人充分发扬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精神,挖山不止,移山填沟,动用了几十台大型车辆,上百人参与打持久战。施工条件不是一般的艰苦。这里山高气候恶劣,冬天寒风刺骨,夏季烈日当头,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施工的挖掘机、装载机坏了又修旧了再买,远远近近的临时用工来了又走走了再来,寒来暑往春复秋,始终坚守不离不弃的是一班吃苦耐劳的工程管理人员,常年蹲守工地不敢懈怠的是为此而拖垮了身子骨年近花甲的村主任章祖良。
当地村民有句俗言,铁匠无样,边打边相。按照施工设计,最终要拿掉整座山头彻底消灭危岩体,然后覆土植绿,恢复自然生态。拿掉一座山不容易,处理掉源源不断剥离下来的废渣更不容易。没办法,只能在山体四周一级一级砌筑拦渣坝,一步步移山填沟,容纳这海量的砂石。拦渣坝砌了一道又一道,垭下的三五户人家也好不容易被做通工作搬走了,山梁两边的两条深沟一天天被填平。日积月累,最后在这高山之巅形成了两个大坪大埫,造就了高山顶上的一马平川。
经技术人员反复测算,后来成为运动场的那个大平埫,面积达到31200平方米,百果园面积为26045平方米,加上后来形成的停车场等,中心区域总面积达到89200平方米,换算成市制单位就是133.8亩。昔日贫瘠荒凉的高山陡坡,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山巅小平原。
山头渐渐被削平,几个大埫越来越大。勤劳智慧的章祖良和他所带领的的黄龙观村一班人,逐渐萌生了新的主意。他们深深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里远离闹市天蓝树绿鸟语花香的天然氧吧,其实是最好的旅游资源。他们的构思逐渐成熟,蓝图越来越明朗。充分利用优美山川的自然优势,顺势而为,边治边建,一举两得,主打高山清凉牌,挖掘利用红色资源,变劣势为优势,黄龙观人要将这座废弃矿山建成特色旅游景区。
他们又一次请来了设计院的人,边设计边施工,日复一日,六柱垭特色景区逐步形成。最大的那个平埫,被建成了综合体育训练基地,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一应俱全,建有阶梯形大看台,环绕四周的沥青双车道外侧,是依山而建的76栋小木屋,还有能容纳200人同时就餐的大餐厅。垭口之下的那个大平埫,处在群峰的怀抱之中,坐北向南,中间建成了百果园,20栋豪华别致的民俗四合院三面包围。百果园上方的三级阶梯,建有国学培训中心和研学游基地,还有能容纳500人的综合会议室。最东边的生态停车场和游客接待中心,也正在抓紧施工。
建设旅游景点,必须彰显自己的特色。六柱垭景点,体现其自然风光特色的,就是高山清凉,避暑休闲。垭口左右两座主峰之间,一道钢索彩虹桥横空出世,长138米,宽1.5米,距地面高度68米。登桥远眺,一览众山小,神清气爽,烦恼顿消。炎炎夏日,夜宿小木屋,微风徐来,松涛阵阵,天然空调,天然氧吧,宛如世外桃源。其文化特色是贺龙行军路,百果园西南角,名贵石碑上铭刻着“红军宿营地遗址”一行娟秀大字,记录了当年红三军七师在此与当地反动武装鏖战的往事。章祖良还请来学者专家,反复酝酿,最终拿出方案,景点要着重突出儒家文化,弘扬国学经典。百果园上方,建起了国学培训中心,孔子雕像傲视群山。百果园周围二十栋四合院,名为道德小院,分别以“天地国亲师、仁义礼智信、忠孝恕廉和、刚强勇毅新”二十个字命名,里里外外墙壁上镌刻着《论语》经典名句。山巅木屋群,也分别以诸子百家和孔夫子得意弟子子路、颜回等来命名,以彰显丰厚的文化底蕴。2020年仲夏,集休闲度假、体育运动、国学研究于一体的六柱垭景点已开门迎客。当年8月份,保康县乡村振兴项目拉练活动中,六柱垭景区一举摘下了全县第一名的桂冠。
工程指挥部的档案资料显示,九年来,在恢复治理的过程中,六柱垭共砌筑拦渣坝28000多方,共消除危岩体881万方。这惊人的数字,凝结的是黄龙观村干部群众无尽的辛勤汗水,记录的是他们这些年顽强拼搏变矿区为景区的艰难历程。
辉煌的战绩,丰硕的成果,背后是巨大的经济投入。据不完全统计,开工至今,用于六柱垭恢复治理和景区建设的总投资,已经超出了8000万元。这其中,向上争取各类资金累计1700万元,更多的是黄龙观人想方设法自筹的资金。
变满目疮痍的废旧矿区为生态特色景区,重在恢复自然生态,必须切实贯彻“两山”理念。所以,这么多年,黄龙观人一边治理,一边恢复,定型一处就绿化一处。村里安排专人,带领专班,一年四季,风雨无阻,都在植树栽花种草。每年春节过后刚上班,还有清明中秋节假日,村干部总是把全村各企业各单位的一百多号员工都召集起来,遍地撒网,突击植树,栽种药材。以景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满山遍栽侧柏和柳杉,近五年累计植树18万株,种植草皮250余亩。运动场周边,一排排新栽的高大银杏树像列队的士兵,不时在挥手招徕游客。百果园里,春日繁花似锦,夏秋硕果满枝。
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奋斗,一边恢复治理一边建景区,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黄龙观村一班人,变矿区为景区的思维逐渐明晰,从轮廓初现到基本成型,六柱垭特色景区以独特的风姿最终展现在游人面前。
变矿区为景区,将全村最高寒、最荒凉、最贫瘠的枯山包改造成特色旅游景区,之所以能成功,自有其独特之处,有许多经验值得一提。
首先,凝聚多方合力。大型生态修复项目,要做到上级政策资金扶持与项目所在地自筹资金相结合,采取上级给、自己挣、民间筹等多种办法,破解融资难题。其次,要规划先行。六柱垭矿区恢复治理工程,尽管投资大经历时间长,但始终是按照事先编制的规划设计进行施工的,其后的景区建设也是先规划后施工,整个工程建设避免了主观性和盲目性。同时,要遵从自然规律。矿山修复必须循序渐进,梯级施工,景区建设也要充分发挥当地气候、生态各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展现其独特的风格。
最为宝贵的,也最该铭记的,是黄龙观人那种坚忍不拔、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拼劲儿。矿区治理是艰巨的也是艰难的,景区建设更是投资大耗时长异常艰辛。没有一股狠劲儿,一股拼劲儿,一股闯劲儿,是难以完成这一艰巨工程的。
六柱垭的地势高,而黄龙观人却站得更高,也看得更远。修复好保护好一方绿水青山,打造成金山银山,造福子孙后代,黄龙观人又一次收获了成功。勤劳智慧的黄龙观人将一鼓作气不懈奋斗,创造出更新更大的成功,谱写更精彩的乐章。(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杨龙声)
-
回复